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麻疹野病毒的分离及血清学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8,他引:13  
从1993年山东省和湖南省10例麻疹急性期患者的咽拭子中,用B95a细胞分离到7株麻疹野病毒,同时用 Vero细胞分离未获成功。将此 7株病毒以 104TCID50/ml剂量分别接种到 A-Vero细胞,只有1株出现融合病变,其它毒株未见增殖。抗麻疹血凝素(H蛋白)单克隆抗体(12E)对分离株的中和滴度低于L4株60倍以上。在同期收集的13例麻疹患者血清,经ELISA法检测,3 例IgG抗体阴性,3例抗体滴度为1:200~1:800,但7例滴度在1:3200~1:102 400之间,占54%.13例血清中12例IgM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2.
狨猴淋巴母细胞在分离麻疹病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择对麻疹病毒高度敏感的灵长类动用宿主细胞,建立快速有效的麻疹实验室,我们引进了国际上新近建立的B95-a细胞上分离出10株林疹野病毒,在Vero细胞上分离病毒未获成功。用12E株单克隆抗体能中和所有分离株。实验表明B95-a细胞较Vero细胞对麻疹病毒更具敏感性,是分离麻疹病毒是最为适宜的宿主细胞。它有最快的方法地对麻疹抗原的研究中使用最为方便、快捷的方法来获取原始资料。在B95-a细胞中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北省循环的麻疹野病毒抗原变异情况以评估疫苗接种成效;掌握麻疹疫苗的保护效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40份疑似麻疹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麻疹病毒分离,通过荧光定量PCR鉴定麻疹病毒;用健康人血清和麻疹患者血清分别中和麻疹疫苗株和野毒株,分别计算中和抗体滴度,比较毒株在中和抗体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用40份麻疹患者血清,分别中和麻疹野毒株(Hebei11-03和Hebei11-04)和疫苗株(S191),中和抗体GMT值分别为1∶59.9、1∶59.7、1∶6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40份健康人血清同步进行中和实验,抗体GMT值分别为1∶56.0、1∶56.4、1∶69.3,抗体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对于流行的麻疹野毒株仍具有抵抗力。但使用麻疹疫苗产生的麻疹免疫力明显低于野毒株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2株麻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福建省目前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型别与抗原性。[方法]细胞培养分离病毒;PT-PCR扩增病毒N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并对其产物测定基因序列以定型;细胞中和试验进行抗原性分析。[结果]B95a细胞分离到了2株麻疹野病毒,Vero细胞未分离到,表明B95a细胞敏感性较高;分离到的病毒经PT-PCR及基因序列测定证实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中国流行的优势株);分离的野病毒株与疫苗株同时进行血清中和试验显示:目前使用的疫苗产生的抗体对流行的野病毒仍具有中和作用,但中和滴度低于疫苗株。[结论]在保证生物安全的前提下,B95a细胞是目前分离麻疹病毒的首选细胞;新变异来的麻疹H1基因型也在我省流行,且目前使用的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在体外中和野毒株的滴度低于疫苗株。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麻疹野毒株的首次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为了监测安徽省现流行的麻疹野毒株,在1998、1999年的2起麻疹暴发中,用绒猴淋巴母细胞(B95a)分离到4株麻疹野病毒,通过血凝试验、血吸附试验、中和试验对分离到的麻疹病毒进行特性鉴定。该4株病毒无血凝和血球吸附活性,我国人类疫苗免疫后,血清能中和这4株病毒,但中和此野毒株的滴度低于中和疫苗株滴度的2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其产物的基因序列分析提示,该4株病毒属于麻疹病毒第八基因组(Hgroup)。继续监测我国各省麻疹流行株的基因和抗原变异,对我国强化麻疹控制及麻疹消除、消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北省麻疹野病毒与疫苗株抗原性之间的差异,为制定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麻疹疫苗免疫后的初免人群血清与河北省分离的麻疹野病毒(Hebei07-4和Hebei08-1)和麻疹疫苗株沪191分别进行中和试验,分析中和抗体之间的差异。结果中和抗体的均数为Hebei07-4 1∶16.77、Hebei08-1 1∶17.51、沪191 1∶157.15,初免人群血清中和麻疹野病毒的能力明显低于疫苗株。结论河北省麻疹野病毒与麻疹疫苗株的抗原性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1号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1)为毒种,制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特异抗原,并以Vero-E6基质细胞抗原作对照,用ELISA间接法测定VZV IgG抗体。方法特异性经中和试验、封闭性阻断试验,检测事实状疱疹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比较证实;其敏感性比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高数十倍;重现性经48份血清3次重复测定平均OD值无显著差异。与Bioseed抗VZV抗体IgG ELISA试剂盒测定结果比较阳性符  相似文献   

8.
目的:实验室诊断麻疹疑似病例和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收集2005年3月广东省云浮市1例麻疹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并收集病例急性期血清和咽拭子各1份,进行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和中和实验;通过RT-PCR扩增麻疹N基因碳末端589个核苷酸。并进行测序和种系分析。结果:该麻疹疑似病例确诊为麻疹病例,并分离出1株麻疹病毒,该麻疹流行株不同于中国疫苗株(S-191),鉴定为H1基因型;和目前国外流行株相比在核苷酸水平变异最大可达12.8%。和目前广东省H1流行株相比在核苷酸水平变异在1.1%-3.7%;中和实验表明麻疹疫苗免疫后血清能够中和该野病毒,但其中和的滴度比中和疫苗株低2至4倍。结论:云浮市存在麻疹病毒野毒株,病毒基因发生变异,现在使用麻疹疫苗免疫对易感人群仍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翁源县一起麻疹暴发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广东省翁源县一起麻疹暴发的原因。方法 收集2001年12月广东省翁源县暴发麻疹流行资料,并从中收集病例急性期血清和咽拭子各6份,进行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和中和实验;通过RT-PCR扩增麻疹N基因碳末端589个核苷酸,并进行测序和种系分析。结果 麻疹暴发流行累计发病22例,6份病例血清的麻疹IgM抗体阳性率83.3%,6份咽拭子仅分离出一株麻疹病毒(韶关株),该麻疹流行株不同于中国疫苗株(S-191),鉴定为H1基因型;和目前国外流行株相比在核苷酸水平变异最大可达12.4%,和目前国内H1流行株相比在核苷酸水平变异在1.1%-2.7%;中和实验表明麻疹疫苗免疫后血清能够中和该野病毒,但其中和的滴度比中和疫苗株低2至4倍。结论 麻疹基因变异不会引起新的流行,人群抗体水平低下是该次暴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汕头市区一起麻疹暴发的原因。[方法]收集2005年9月麻疹暴发流行资料,采集病例急性期血清和咽拭子各8份,进行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和中和实验、通过RT-PCR扩增麻疹N基因碳末端589个核苷酸进行测序。[结果]麻疹暴发流行累计发病23例,8份血清的麻疹IgM抗体阳性7份(87.5%),8份咽拭子仅分离出1株麻疹病毒,该流行株不同于S-191疫苗株,鉴定为H1基因型;中和实验表明麻疹疫苗免疫后血清能够中和该野病毒,但其中和滴度比中和疫苗株低2~4倍。[结论]麻疹H1基因型野病毒是此次暴发的病源,人群抗体水平低下是暴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13.
Pors AG 《World hospitals》1991,27(2):18-28
Hospitals all over Europe must get ready to face the important challenge of 1993 at all levels: micro-economic, macro-economic, local, regional and European. Despite the liberalization trends which will inevitably appear with the increased freedom of exchange and movement, hospitals must strive to remain havens of peace to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整体护理强调的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有系统的对病人进行身心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否见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职业素质。从我院开展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工作成效分析,在学习新模式,转变传统护理观念的同时,同样要重视护士职业礼仪的教育,这样既提高整体护理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20.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is is alarming because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besity at young age is related to obesity at adult age. Consequently, the prevention of overweight from childhood onwards is an important issue. Apart from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here is an increased risk of orthopaedic complications, respiratory problems, fertility problem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in the form of a negative self-image,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and depression.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ural factors ar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as the most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s for prevention. Most prevention programmes are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s. Prevention programmes aimed at stimulating breast feeding and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playing outside) and the restriction of sweetened drinks and watching TV are very promising. With such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involvement of both the school and the parents is import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