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究房水细胞因子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及其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间于我院行抗VEGF治疗的80例DME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治疗6个月后黄斑中央厚度(CMT)降幅是否≥100 μm,分为显著组(≥100 μm,52例)和不显著组(<100 μm,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房水细胞因子水平,分析房水细胞因子与DME抗VEGF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因子对抗VEGF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不显著组的糖尿病病程长于显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P=0.022),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级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2.206, P=0.027)。不显著组的白细胞介素-8(IL-8)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水平高于显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7,2.443;P=0.000, 0.017),白细胞介素-10(IL-10)和VEGF水平低于显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0,3.016;P=0.000, 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8(OR=0.473, 95%CI 0.302~0.741)水平是影响抗VEGF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IL-10(OR=5.065, 95%CI 1.818~14.107)和VEGF(OR=1.045, 95%CI 1.008~1.083)是影响抗VEGF治疗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8水平与CMT降幅呈显著负相关(r=-0.789,P=0.008),IL-10和VEGF水平与CMT降幅呈显著正相关(r=0.633、0.643, P=0.010、0.010),IL-8水平与CMT降幅的相关性显著高于IL-10和VEGF水平(Z=2.175、2.061,P=0.030、0.039)。ROC曲线显示,房水IL-8水平预测抗VEGF疗效的AUC为0.914,明显高于IL-10、PIGF和VEGF(AUC=0.811、0.641、0.709),其最佳截点为IL-8<18.13 pg·mL-1,此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41%和96.43%。结论:房水IL-8、IL-10和VEGF水平与DME患者抗VEGF治疗疗效存在相关性,应用房水IL-8水平预测抗VEGF疗效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DME治疗方法主要有激光光凝、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治疗等。近年来,各种研究在探索治疗DME新药、新方法的同时,有强调联合治疗的趋势。能否对DME的有效治疗非常重要,本文对DME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安琪  高健  廖荣丰 《安徽医学》2020,41(5):515-518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短期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光感受器层连续性及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9年1~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23例(30眼) DME且未治疗的患者,其中,11例(17眼)重度非增殖期(NPDR)患者作为重度NPDR组,12例(13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PDR)患者作为PDR组。抗VEGF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光感受器层连续性及血流密度变化。结果 抗VEGF治疗后,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子区厚度(FRT)、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PRT)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RT、PRT及其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内节/外节(IS/OS)连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重度NPDR组IS/OS连续率高于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密度及其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E患者行抗VEGF治疗后,短期内FRT、PRT降低,并且未加重黄斑区视网膜缺血。  相似文献   

4.
《山东医药工业》2014,(5):266-266
2014年3月3日,拜耳在日本提交 Eylea (Aflibercept Injection,阿柏西普注射液)用于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是造成劳动年龄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药原因。Eylea 是一种新型玻璃体内注射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抑制剂,是一种重组融合蛋白,由 VEFG 受体1和2的胞外区与人体免疫球蛋白 G1的可结晶片段融合而成。两项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 III 期试验 VIVID - DME 和VISTA - DME 均达到了研究的主要终点。研究表明治疗52周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从基线的变化,与激光光凝(laser photocoagulation)相比,Eylea 治疗组取得了显着的更大改善。2项试验中,Eylea 治疗组均表现出了相似的 BCVA 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28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DR患者。首次和末次抗VEGF治疗的间隔为抗VEGF治疗总时长(若只有1次治疗,则记为0)。末次抗VEGF治疗与治疗后FFA之间的间隔定义为治疗空窗期。结果:共纳入患者20例,24眼,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53.9±12.8)岁。抗VEGF治疗平均次数为2.5(1,3)次,抗VEGF治疗总时长为62.0(0,76.8)d。治疗空窗期为48.5(30.0,64.8)d。15眼(占62.5%)单纯抗VEGF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其余9眼(占37.5%)部分消退且未见新的新生血管生成。治疗空窗期的延长是治疗后仍有新生血管的危险因素(OR=1.089,95%CI=1.018~1.166,P=0.014)。4眼延长治疗空窗期为177.0(90.5,234.3)d,均可见消退的新生血管重新出现。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效,但可能复发,需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何霓  李俊 《中国现代医生》2023,61(17):124-128
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首位眼病。DME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他炎症因子等。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是目前DME的一线治疗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实现临床视力改善,其治疗仍极具挑战性。本研究对DME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DME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认识。阻断VEGF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任何环节即可抑制VEGF发挥其生物学特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文章以治疗DR的抗VEGF药物的不同作用位点为分类依据,对目前处于临床或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各类药物的机制和疗效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 DME)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力下降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其发病机制与血-视网膜屏障破坏,使视网膜血管渗漏增加,血液中的液体和血浆成分渗透进入黄斑区视网膜组织内使其增厚有关。而引起视网膜渗漏的主要因子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grow th factor , VEGF)[1‐2]。目前,DME已成为DR 患者视力完全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DM E的有效治疗非常重要。本文将DM E的最新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视网膜疾病是一类以视网膜出血、渗出和血管异常增殖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既往的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激光光凝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显著升高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抗VEGF药物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推动了此类视网膜疾病药物治疗的革命性发展,凭借其能使新生血管快速消退、减少渗漏、促进积血吸收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血管性视网膜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等,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抗VEGF药物的特异性较差,也为临床用药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频繁眼内注射也增加了眼内感染的概率。所以新给药方式的开发、缓释药物的研制以及更多靶向新药的研发将会给抗VEGF药物在眼科中的临床应用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进行激光治疗或者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11月间我院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继发DME患者72例102眼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其中重度非增殖性DR(NPDR)56眼,增殖早期46眼。按照治疗方法分:A组,单纯光凝组[49眼,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在1月内分次完成];B组,联合治疗组[53眼,先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3d后进行激光治疗,1月内完成PRP]。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改变,并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B组)视力提高率为71.7%,显著高于A组(视力提高率44.9%),两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改善情况B组优于A组(t=7.94,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能在短期内减轻血管渗漏及黄斑水肿从而提高视力,联合法治疗DME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全球第二大高发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按照其发病部位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 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治疗是一线治疗,临床上发现2例患者在接受抗VEGF治疗后出现视网膜棉绒斑短暂性增多情况,本文推测棉绒斑的出现可能与眼内VEGF水平被过度抑制和炎症因子的高度表达造成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相关,但具体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577nm多点扫描距阵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577nm多点扫描距阵激光黄斑区格栅样光凝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DME患者26例(32只眼)。光凝分3~4次完成.随访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3个月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光凝前及光凝后3个月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BCVA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结果:26例(32只眼)光凝术前与光凝术后3个月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78,P〈0.05)。患者光凝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CM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657,P〈0.05)。结论:577nm多点扫描距阵激光可以有效地减轻DME,治疗操作简单,对控制和延缓患者病情发展,稳定患者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致盲性眼病。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了,尚无确切疗法。目前,治疗多围绕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或消退而展开。光动力学疗法、激光光凝及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传统中医药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疗效,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制剂的开发也使AMD的治疗出现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患眼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72例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wAMD患者(72眼)的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病灶切面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血流面积(cross flow area,CF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变化,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并换算成LogMAR视力表数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CSA、CFA、CMT的差值与治疗前后BCVA(LogMAR)的差值的关系,统计患者治疗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无效的因素。 结果 wAMD患眼抗VEGF药物后CSA、CFA、CMT均低于治疗前(P<0.05);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后BCVA(LogMAR)低于治疗前(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CSA、CFA、CMT的差值与治疗前后BCVA(LogMAR)的差值均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眼压、治疗前CSA、CFA、CMT均是影响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无效的相关因素(P<0.05)。 结论 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CSA、CFA、CMT的差值与治疗前后BCVA(LogMAR)的差值均呈正相关,且CSA、CFA、CMT均是影响wAMD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疗效 ,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激光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 对 186例 (2 32眼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激光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访时间 6个月。结果 局限性黄斑水肿者治疗有效率为 76 .0 9% ,弥漫性黄斑水肿者有效率为6 1.5 4 % ,黄斑囊样变性者有效率为最低仅 35 .17% (P <0 .0 1)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分期有利于掌握治疗时机 ,早期进行激光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角膜新生血管常继发于各类眼表疾病,引起角膜瘢痕和角膜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并可严重影响视力。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角膜新生血管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大量新型抗VEGF技术的问世为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带来了希望。文章阐述了各种抑制VEGF的方法在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微血管病变,也是当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其引起的眼部典型病理改变为视网膜缺血刺激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新生血管生成,因此抗VEGF药物已逐渐成为治疗DR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病变,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的主流方式之一。近年来发现抗VEGF药物对DR患者的眼部血管及血流具有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总结了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对DR患者眼部血管及血流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不同类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对康柏西普的治疗反应,并分析可能影响治疗反应和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确诊为DME且按照1+PRN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患者65例76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OCT特征将其分为3种类型:囊样黄斑水肿(CME)28只眼,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33只眼和弥漫性视网膜增厚(DRT)15只眼。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3月时各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比较不同类型DME的基线OCT特征并分析其与康柏西普治疗反应及效果的关系。结果 3种类型DME治疗后3月BCVA均较基线明显好转(P<0.05)。3种类型DME 治疗后3月CRT均明显低于基线(P<0.05)。基线视网膜外层高反射点(HF)数量、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在SRD组中最高(P<0.05)。基线视网膜外层HF与基线CRT、CRT改变量、治疗后CRT均相关(P<0.05)。基线外界膜(ELM)/EZ中断组较连续组基线视力更差、基线CRT更高,治疗后3月CRT改变量更大、BCVA更差(P<0.05)。结论 3种类型DME在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功能学指标BCVA和形态学指标CRT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SRD类型对康柏西普治疗的形态学反应最好,DRT类型的形态学反应相对较差。更多的基线外层HF可能预示着更好的形态学治疗反应。基线ELM/EZ中断则提示治疗后3月视力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