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内真菌感染危险因素以及与使用抗菌药物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分析本院42例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与原发病、治疗性创伤、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时间以及应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时间有密切关系。结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医院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田超  张示渊  熊勤 《农垦医学》2004,26(6):415-417
近年来酵母样真菌感染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部分,随着广谱抗菌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肿瘤结核等大量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出现;器官移植,各种导管介入治疗和手术增加;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抗真菌药物相继问世和耐药菌株的出现,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逐渐为人重视。我们分析了我院2003下半年住院患者128例真菌感染的鉴定及药敏实验的结果,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有效预防真菌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在永城市妇幼保健院治疗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60例患儿,研究患儿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0例患儿共检出51例真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检出率较高,与其他真菌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是引发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年龄,尽早进行抗真菌治疗能有效降低患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珍旭  陈姗 《西部医学》2005,17(5):523-524
目的探讨院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分析院内继发真菌感染3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医院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居多;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老化,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恶性肿瘤放化疗,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和侵入性医疗操作;感染病原菌检出主要以念珠菌为主。结论降低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的主要途径为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预防医源性感染,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调查真菌感染发病原因,控制真菌感染的发生。方法:从2001年10月1日~2002年5月31日对我院妇科住院病人真菌感染目标监控,建立调查表格,发生医院真菌感染者逐一填表登记,而后总结分析。结果:监测期间共发生38例医院真菌感染,其中肠道真菌感染35例,均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肠道真菌感染者中85.71%(30/35)的病例使用过头孢三嗪。结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是导致医院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在女性病人中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三嗪,容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而及时停用相关的抗菌药物和使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能短期内控制肠道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烧伤后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探讨真菌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本科2008年5月~2013年2月17例严重烧伤并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白色念珠菌是严重烧伤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最常见的诱因,烧伤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大剂量激素的应用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控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和尽早切削痂治疗等是预防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骨伤科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减少医院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1月~2003年5月出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骨伤科真菌感染患者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居多,占53.5%;所有患者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主要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累计使用种类多、时间长且多为联合用药;抗真菌治疗不规范。结论 医院真菌感染主要危害因素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病原学检查,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规范抗真菌治疗方法,同时注意加强营养和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医院内真菌感染在迅速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新的广谱高效抗菌药物不断出现,以及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增加,继发真菌感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为探讨我院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提高对医院内真菌感染的认识,对预防和治疗院内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继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我们对2002年4月-2003年12月出院患者中真菌感染病例进行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减少医院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04年7月出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医院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63.1岁。均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多占44.12%;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居多,占44.07%;多发生于老年人(≥60岁),占63.16%。所有患者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主要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累计使用种类多,时间长,而且多为联合应用。结论医院深部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病原学检查,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住院期间真菌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44例)和非真菌感染组(76例)。统计艾滋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真菌感染的情况,比较真菌感染组和非真菌感染组一般资料,并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真菌感染在艾滋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艾滋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真菌感染44例,真菌感染率为36.67%。真菌感染组有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未进行口腔护理、联用抗菌药物、无系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占比高于非真菌感染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于非真菌感染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及血清TP、ALB水平均低于非真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侵入性操作、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联用抗菌药物、无系统抗病毒治疗、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是艾滋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真菌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染的认识。方法 对我科住院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染46例进行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多种抗生素应用、住院日延长、基础病重,导致真菌感染。结论 积极治疗基础病,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及早发现、早治疗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住院治疗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患者真菌感染状况及用药情况,为预防和减少老年人呼吸道真菌感染及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老年人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及真菌药敏试验情况。结果真菌感染患者107例,占呼吸道感染病例的11.8%,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病原菌,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我院医院感染现况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医院感染发生规律及发生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1年6月27日住院的695例患进行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91%,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32.72%。上呼吸道感染占27.27%,泌尿道感染占10.91%,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动静脉置管,泌尿道插管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合并真菌感染8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偏高。结论: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应加强监测。重视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管理,用于预防应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106例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者,根据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48例)和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猴头菌提取物颗粒,58例),比较两组治疗的总体疗效、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以及主要症状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增高(96.6%vs 7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降低(0.3±0.1 vs 4.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厌食(96.6%vs 70.8%)、大便溏软(100.0%vs 83.3%)、脘腹胀痛(100.0%vs 68.75%)等主要症状治疗的总有效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猴头菌提取物颗粒能够明显提高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情况,为院内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患者175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院内感染的部位、病原体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75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58例,感染率为37.42%,感染82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47.0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口腔、血液为主,住院天数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为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因素,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基本均对亚安培南敏感。诱导缓解的患者真菌感染比例高于未化疗及巩固治疗患者。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率高,为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在保证治疗原发病同时,应缩短住院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10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106例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48例)和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猴头菌提取物颗粒,58例),比较两组治疗的总体疗效、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96.6%vs7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改善患儿体液免疫功能,治疗后IgG、IgA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有效改善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猴头菌提取物颗粒能够明显改善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免疫功能,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周振劲  欧文新 《河北医学》2007,13(5):567-569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10326例住院患者出院病历,所发生院内感染37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年医院感染率为3.6%,肿瘤患者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真菌已成为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结论: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知识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患者住院日,加强高发科室的监控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临床真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分离的209株真菌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白色念株菌检出最高为148株(70.82%);其次为热带念珠菌30株(14.35%);痰液标本真菌检出率最高(67.46%),患者大部分为60岁以上老年人。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率较高,在98%以上,对伊曲康唑敏感性稍低(79.32%)。结论: 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较为常见,而且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应慎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肺结核近年来合并真菌感染的现状。探讨其发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5年来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复治病例居多,此类病例病程长,病情重、病变广泛,多伴有空洞,且有继发真菌感染的诱因,如:年龄偏大、糖尿病等。此类病例的病情不易控制、易复发,常被漏诊、误诊,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全部病例经抗结核、抗真菌治疗均有效。结论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呈增多趋势,通过调查了解其临床特点,可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病例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呼吸系统真菌感染耐药率的变化,为预防其感染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科2006~2008年真菌感染的特点,监测177例真菌的药敏结果。结果:2006~2008年真菌感染例数分别为46例、64例、67例,其中白色念珠菌98例,占55.4%。2006~2008年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的耐药率均为0;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0、11.1%、22.2%;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1%、0、15.8%。结论:呼吸科真菌感染的患者在逐年增加,白色念珠菌为真菌感染的主要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