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为了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缺血半暗带β淀粉样前蛋白(APP)转录水平与缺血时间及梗死体积的相互关系,用插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剥取缺血半暗带皮质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永久性缺血48 h和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48 h后,APP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梗死体积随再灌注前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皮质半暗带缺血30 min再灌注48 h APPmRNA表达升高;缺血60min和缺血120 min再灌注48 h APPmRNA升高明显;缺血180 min再灌注48 h和永久性缺血48 h APPmRNA达到高峰.提示缺血半暗带APPmRNA的表达随再灌注前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与梗死体积有一定的相关性,早期再灌注可减少其表达.((GFDAl))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半暗带β淀粉样前蛋白mRNA表达与梗死体积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缺血半暗带β淀粉样前蛋白(APP)转录水平与缺血时间及梗死体积的相互关系,用插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剥取缺血半暗带皮质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永久性缺血48h和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48h后,APP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梗死体积随再灌注前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皮质半暗带缺血30min再灌注48h APPmRNA表达升高;缺血60min和缺血120min再灌注48h APPmRNA升高明显;缺血180min再灌注48h和永久性缺血48h APPmRNA达到高峰。提示缺血半暗带APPmRNA的表达随再灌注前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与梗死体积有一定的相关性,早期再灌注可减少其表达。((GFDA1))。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缺血时间皮质半暗带和中心区葡萄糖转运子3(GLUT3)转录水平的表达规律。方法 用插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剥取缺血半暗带及中心区皮质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GLUT3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缺血半暗带GLUT3mRNA在缺血3小时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96小时后基本恢复正常。缺血中心区GLUT3mRNA在缺血后3小时有一短暂的升高,随后迅速下降呈低水平表达。结论 GLUT3在缺血半暗带的表达上调,有可能是机体对缺血损伤的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半暗带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结合局部脑血流量(rCBF)测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半暗带的解剖定位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及再通模型、采用TTC染色法观察分组动物在MCA闭塞的不同时间再灌流48h后脑梗死灶的分布,并用氢清除法测定缺血区rCBF的变化.结果大鼠MCA闭塞1~2h,梗死灶主要位于缺血侧的外侧尾壳核和额顶叶皮质下部;MCA闭塞3h、梗死灶向周围扩大;MCA闭塞4h、梗死灶进一步扩展至大部分新皮质区,但与MCA闭塞6h时无明显区别.MCA闭塞后缺血侧的内侧尾壳核和额顶叶皮质上部rCBF下降至对照组的27%~45%.结论大鼠MCA闭塞后在2~3h的时间窗以内恢复血流,可使位于缺血边缘区的内侧尾壳核和额顶叶皮质上部脑组织被挽救,该区域可能相当于缺血半暗带的等值区.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念认为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致病物质,具有神经毒性,启动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它同时参与了脑缺血性损伤的过程。本文综述了β淀粉样蛋白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半暗带缓激肽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辛伐他汀干预组(干预组,给予辛伐他汀10 mg.kg-1.d-1和生理盐水1 mL的悬浊液灌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3组分别预处理14 d。参照Longa法将干预组和模型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右侧颈总和颈内动脉主干,不栓塞。并将各组随机分为再灌注3、24和48 h 3个亚组(均n=8)。于对应时间点行神经功能评分,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脑组织形态学,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缓激肽B1、B2受体(BK-1Rs、BK-2Rs)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3、24和48 h干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改善、功能评分值降低(分别P〈0.05,P〈0.05,P〈0.01),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减轻。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现,3 h模型组脑缺血半暗带BK-1Rs、BK-2Rs与假手术组比表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 h干预组BK-1Rs、BK-2Rs与模型组比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4和48 h模型组脑缺血半暗带BK-1Rs与假手术组比表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24和48 h干预组BK-1Rs与模型组比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结论:辛伐他汀预处理可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缺损及组织病理形态学,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缺血半暗带BK-1Rs、BK-2R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脑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刘士民郭玉璞自从Astrup(1977)将半暗带(penumbra)定义为围绕在不可逆性损伤之外的电生理活动消失,但尚能维持自身离子平衡的脑组织以后,半暗带便成了局灶性脑缺血中心坏死区以外可逆性损伤的代名词。半暗带的特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脑缺血半暗带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美国国立卫生院通过普查发现全球范围内脑中风引起的损失每年超过了450亿美元,在致死性疾病中排第三位,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确认缺血半暗带区和不可逆梗塞区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脑缺血半暗带区的概念尚未统一。有的文献定义为:半暗带区是缺血但仍是可逆性脑组织修复区。也有定义为:半暗带区是缺血后蛋白质能量合成仍存在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10.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核心区及半暗带的组织学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1h和2h,再灌注至24h后的组织损伤及核心区和半暗带的组织学定位。方法利用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及HE染色和图像分析,对损伤进行定量。结果缺血核心区表现为脑组织的完全坏死,半暗带位于核心区周围,表现为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其中缺血1h组的病变变异较大。缺血2h组的皮质、纹体和半球核心区及其半球病变明显大于缺血1h组(P依次<0.02、0.01、0.01和0.05)。依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对缺血2h和缺血1h的皮质、纹体核心区和半暗带进行了组织学定位。结论脑缺血损伤时,皮质和纹体均存在核心区和半暗带,其定位相对恒定,为应用脑微透析方法探讨脑缺血损伤机制,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aspase-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梗死灶的形成,分别用TUNEL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鼠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带凋亡细胞与Caspase-1的表达。结果在缺血中心区Caspase-1及凋亡细胞主要见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在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与Caspase-1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表达不明显,于缺血再灌注24-48h则明显表达。结论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Caspase-1参与了其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2.
张婷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0,4(6):1-4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缺血所致脑损伤和痴呆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诱导脑卒中。再灌注1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糖尿病对脑缺血后梗塞灶体积以及皮层神经细胞内淀粉样蛋白(Aβ)及其生成关键酶β-分泌酶(BACE)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实验动物梗塞灶体积增大,且皮层存在大量神经元样及活化的胶质细胞样细胞内表达Aβ和BACE。结论糖尿病加剧脑缺血损伤及皮层淀粉样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卒中后更为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后48h取脑组织,邻片行HE染色,检测各组不同脑区iNOS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双重染色研究iNOS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间的关系,同时行NO含量测定。结果常温缺血组皮质缺血半暗带(IP)区iNOS免疫反应较强,TUNEL阳性细胞也主要位于皮质IP区,免疫双重染色发现TUNEL阳性细胞中存在着iNOS蛋白表达。亚低温组IP区iNOS蛋白表达明显下调,NO产生减少.IP区细胞凋亡的数目也减少。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IP区iNOS蛋白表达,减少NO产生.阻遏细胞凋亡,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归对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当归对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小时,再灌流48小时,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使用当归后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当归治疗组缺血半暗带的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1);Bcl-2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Bax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当归可能促进Bcl-2在脑缺血后的表达对半暗带的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NMDA受体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局灶性脑缺血时,大鼠脑内NMDA受体的活性变化。方法 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3H]TCP为配套,采用放射自显影观察NMDA受体的活性变化。结果 缺血1h、2h和4h组缺血侧纹状体、皮层损伤区[3H]TCP结合位点密度显著高于非缺血侧(P<0.05),缺血1h即达峰值(P<01)。三组[3H]TCP结合位点密度增高区域面积均明显大于梗死区面积(I1、I2P<0.01;I4P<0.0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可引发NMDA受体活性迅速持续升高。梗死区周围的半暗带内,NMDA受体处于持续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6.
18.
目的讨论β-淀粉样蛋白前体(β-APP)脑缺血后变化规律并观察瑞香素对其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5只平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组(简称对照组)分离双侧颈总动脉,无创微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5min,然后恢复血流再灌注60min;再夹闭15min,松开动脉夹,恢复血流,缝合切口,术后每日用生理盐水灌胃;假手术组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予夹闭,余同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瑞香素治疗组(简称治疗组)手术操作同对照组,每日用瑞香素灌胃。在2周,4周,6周不同的时间点取脑制作β-APP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对β-APP表达阳性细胞计数。结果在2周,4周,6周不同的时间点,治疗组的阳性细胞数高于假手术组,低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呈递减趋势。假手术组的β-APP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变化。对照组β-APP阳性细胞数最多。结论瑞香素对阻止β-APP的过度表达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相关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线粒体相关性β淀粉样蛋白(Aβ)正逐渐成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热点。线粒体相关性APP和线粒体相关性Aβ是指以线粒体为特异性靶点,存在于线粒体膜上或沉积于线粒体基质内的APP和Aβ。文中将分别介绍线粒体相关性APP和线粒体相关性Aβ的来源、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其与AD发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s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FADD)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用半定量的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DD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ADD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缺血半暗带脑皮质内FADD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于缺血灌注后3h明显升高,再灌注后12h达高峰(P<0.01),至再灌注后24h明显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内FADD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提示FADD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