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开发并验证一种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评分系统-前后循环梗死评分系统(anterior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mage score,APCIIS)。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前循环AIS组(n=109)及后循环AIS组(n=54)。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前循环AIS及后循环AIS患者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以血栓负荷评分(the clot burden score,CBS)及基底动脉闭塞评分(the 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BATMAN)为参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新型评分(APCIIS)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 在前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评估价值虽然未能优于CBS,但显示出相对更高的敏感度86.8%、特异度90.1%及曲线下面积0.939。在后循环AIS组,APCIIS的预后价值优于BATMAN评分。结论 APCIIS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1种方便可靠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副作用,以及治疗前和治疗5天后凝血四项变化。方法将发病72小时内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42例随机分为两组:巴曲酶组加常规治疗(A组)22例,常规治疗组(B组)20例,分别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检测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四项的变化。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68.2%)明显高于B组(30%);治疗5天后A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1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61)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n=63)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尤瑞克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1.54±0.23)分、SS-QOL评分为(198.92±36.4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NIHSS评分为(2.45±0.49)分,SS-QOL评分为(178.32±45.25)分(P<0.05)。结论采取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血管造影术对侧枝循环的评估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收治的95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对比不同预后患者机械溶栓术前后各参数变化情况,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95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术发现,侧裂侧枝血管丰富者16例,不丰富者79例;软脑膜侧枝血管丰富者19例,不丰富者76例。随访3个月后的mRS评分发现预后良好者70例,不良者25例。预后良好组入院NIHSS评分、入院梗死体积、年龄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血管再通成功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术后两组侧裂侧枝循环、软脑膜侧枝循环均较术前明显丰富,且预后良好组改善更显著(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侧裂侧枝循环(不丰富)、软脑膜侧枝循环(不丰富)、梗死体积(≥30mL)为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侧枝循环可用于评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侧枝循环丰富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病因缺血性卒中患者和肽素(copeptin)水平变化趋势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根据Toast分型分为心源性栓塞型(CE),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A),每组40例,在发病后24 h、48 h、72 h、1周、2周等不同时间点行和肽素水平检测,在发病24 h、1周、2周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在患者患病后第90天随访mRS;选择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行和肽素水平检测,分析和肽素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mRS的相关性。结果 CE组、LAA组和肽素水平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LAA组与神经功能缺损、预后存在正相关。结论和肽素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以黄河中心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和未恶化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37例患者中共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21例,发生率为8.86%。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房颤、冠心病以及伴有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房颤和伴有并发症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房颤和并发症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因素,临床应加强对相关患者的早期干预,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血压控制对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卒中急性期不同时间降压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96例,在发病后4、7、10 d进行降压治疗,随访1、3个月,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起病后4 d进行降血压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在3个月明显重于7 d及10 d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7 d及10 d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降压治疗最好在起病7 d后进行。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09例AI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并均在发病后72h内给予治疗。A组和C组分别予生脉注射液和葛根素注射液静滴,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洛汀新降血压治疗。观察各组患者血压变化,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的例数。结果:治疗后A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C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1,P<0.05)。B组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例数明显多于A组,两组间差异显著(χ2=7.04,P<0.01)。A、B、C三组总体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3.3%、30.3%和33.8%,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AIS急性期降压治疗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恶化的风险。生脉注射液可减缓急性期后的血压下降,且与葛根素注射液一样安全、有效。关于急性期提高血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入院后测定血尿酸水平分为高血尿酸组和非高血尿酸组,住院期间死于本病者为死亡组,好转出院者为存活组。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分型及预后。结果高血尿酸组患者死亡率(40.74%)显著高于非高血尿酸组(13.64%)(P<0.01),死亡组血尿酸均值[(550±82)μmol/L]显著高于存活组[(405±47)μmol/L](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脑血管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可作为判断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尿酸、总胆红素以及脂蛋白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关系的综合性分析。方法  选取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脑卒中组)。急性期24h空腹抽血测定其急性期尿酸、总胆红素、三酰甘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总胆固醇等水平,与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体重指数(BMI)、尿酸、三酰甘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ApoB/ApoA1、总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病例组总胆红素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 <0.01);尿酸与BMI、三酰甘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ApoB/ApoA1、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P<0.01),尿酸与总胆红素和收缩压呈负相关(P <0.01);总胆红素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 <0.01),与尿酸、三酰甘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ApoB/ApoA1、总胆固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呈负相关(P <0.01);低密度脂蛋白与BMI、尿酸、血糖、ApoB/ApoA1、总胆固醇呈正相关(P <0.01),与年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 <0.01);并且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尿酸、总胆红素以及脂蛋白水平的升高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且这3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其他相关因素协同作用,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择经脑血管造影术确诊有脑动脉狭窄的患者186例、无狭窄患者42例。根据造影结果,将脑动脉狭窄分为轻度狭窄组74例,中度狭窄组66例和重度狭窄组46例。单支血管狭窄103例,多支血管狭窄83例。比较不同组别间SUA水平的差异以及SUA与脑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无狭窄患者SUA水平明显低于有狭窄患者(P<0.05),轻度狭窄组SUA水平明显低于中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SUA水平低于重度狭窄组(P<0.05)。脑动脉狭窄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41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并不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213)。结论 SUA水平与脑动脉狭窄呈正相关,但不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UA)表达及危险因素.方法 1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23例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UA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病例组按照不同发病年龄段及发病时期分别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血UA水平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中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例数及血UA水平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脂及血UA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P<0.05).>60岁年龄组与<45岁及45 ~60岁组比较,血UA水平较高[(345.73 ±40.09) 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期<1 d组与1~<4 d及4~7 d组比较,血UA水平较高[(351.08±52.41) 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UA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血UA水平增高;随着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展,血UA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12月住院的122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酸水平由低到高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 尿酸Ⅰ组(男: 血尿酸<300μmol/L,女: 血尿酸<240μmol/L),尿酸Ⅱ组(男: 300≤血尿酸<360μmol/L,女: 240≤血尿酸<300μmol/L),尿酸Ⅲ组(男: 360≤血尿酸<420μmol/L,女: 300≤血尿酸<360μmol/L),尿酸Ⅳ组(男: 血尿酸≥420μmol/L,女: 血尿酸≥360μmol/L),分析不同尿酸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探讨尿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尿酸Ⅳ组)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为32.68%(95%CI: 27.42%~37.94%),明显高于低尿酸水平组(尿酸Ⅰ组)的14.33%(95%CI: 10.41%~18.2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r=0.23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5,95%CI: 1.003~1.007,P<0.001)。结论 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3):68-7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酸和胱抑素C 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等的关系。方法 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8 年1~12 月间收入院的8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高、中、低三组及按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面积分为大、中、小面积脑梗死三组,并于入院后24 h 完善尿酸、胱抑素C 检测,将各组尿酸及胱抑素C的水平进行比较;通过入院及治疗2 周后两次NIHSS 评分变化情况评估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尿酸及胱抑素C 水平的高低与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分析尿酸与胱抑素C 指标的内在相关性。结果 (1)高NIHSS 评分患者的尿酸及胱抑素C 水平均高于相对低NIHSS 评分患者(P<0.05),且NIHSS 评分与尿酸、胱抑素C 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2)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尿酸及胱抑素C 水平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0.05),中面积脑梗死患者也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的患者。(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尿酸及胱抑素C 水平随预后不同存在差异,但仅尿酸表现为疾病预后越良好(NIHSS 评分改善),尿酸水平越高。结论 尿酸及胱抑素C 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尿酸升高可能预示着神经功能有着更良好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0岁以下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急性期血尿酸(UA)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某市一所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0岁以下的首发IS患者287例,根据患者高血压患病情况分为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测定UA、钾离子(K+)、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生化指标,分析IS患者UA水平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两组UA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患者高血压患病情况与UA水平、K+以及生活在城市密切相关。结论 60岁以下IS患者UA水平的增高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颈动脉彩超检查对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观测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检查的颈动脉硬化患者120例,将65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55例非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厚情况、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和斑块检测情况,以及颈总及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IMT增厚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22例,颈内动脉闭塞者1例,占35.4%,对照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4例,占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内动脉EDV、PSV参数和颈内动脉AT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颈内动脉RI、PI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流壁切应力值分别为(12.98±3.052)和(10.61±4.072),TC值分别为(4.85±0.87) mmol/L和(5.34±0.74)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能够有效帮助医生确诊,为疾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Sestrin2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依据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后循环脑梗死(PCS)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12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PCS患者的人口学、入院NIHS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随访3个月以了解患者预后,统计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常见的依次为高血压(83.7%)、高脂血症(56.6%)、吸烟(39.5%)及高血糖(39.5%)。有0~7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占4.65%、10.85%、23.26%、27.13%、24.81%、4.65%、3.88%和0.78%。多数患者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与3个月预后独立相关(OR=1.58,95%CI 1.28~1.96),而各血管危险因素均不与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结论 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无实质差异,对PCS患者进行干预时应注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危险因素影响PCS的发生但不能决定患者的预后,不能仅依据危险因素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