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摘要】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旋切消蚀术(ELA)辅助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 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ELA治疗的21例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 例,女3 例;年龄57~88(76.1±9.5)岁。 结果?21例手术均获成功。无血栓形成、穿刺点血肿和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跛行患者跛行距离较术前增加50~200 m, 6例静息痛患者静息痛均消失, 溃疡愈合率为7/8。术后裸-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改善。21例患者均获平均8.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6.7%、80.0%。 结论?ELA联合PO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症安全,近中期疗效尚可,但仍需大样本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2006年9月~2007年5月对4例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的膝下动脉病变采用血管内球囊成形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8~86岁,平均82.5岁。均有心脑血管病史,2例有2型糖尿病;右下肢3例,左下肢1例。表现为皮肤干燥,皮温低,小腿肌肉轻度萎缩和肢体疼痛,无足趾坏死。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各2例;临床Fontaine分级:Ⅱ级、Ⅲ级各2例。  相似文献   

4.
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对于髂、股动脉等管径较粗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已十分成熟,膝下动脉管径较细,病变范围较广,病变部位钙化广泛,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治疗、血管腔内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新进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重症下肢缺血(CLI)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度期表现,膝下动脉闭塞是导致CLI重要原因,保肢、提高生活质量是CLI治疗目标.随着技术和器械发展,腔内治疗成为膝下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膝下动脉独特的解剖特点、治疗难度大、再狭窄发生率高,一系列争议性问题产生;首选腔内治疗还是传统旁路手术,膝下动脉治疗靶血管如何选择,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入路如何选择,腔内治疗术式如何优化等.本文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治疗经验,就膝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上述热点问题的实践与思考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TurboHawk斑块旋切导管(DA)联合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P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FPA)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73.2±7.5)岁,14例(82%)患肢Rutherford分级>4级,表现为患肢严重缺血,靶病变为股腘动脉,接受了DA联合PCB的腔内治疗方案。术前、术后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后3、6、12个月复查患肢踝肱指数(ABI)、彩色超声或CTA随访。 结果:17例患者接受了上述治疗方案,平均病变长度为(286.1±69.4)mm,全部靶病变血管再通成功,1例顽固性狭窄行支架补救,技术成功率为94.1%(16/17),8例术前已有足趾坏死者接受截趾术,均经治疗创面完全愈合且不影响行走。术后即刻患肢缺血症状改善,Rutherford分级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ABI比术前明显提高(0.99±0.10 vs. 0.30±0.19,t=15.31,P<0.05)。随访3~14个月,平均(7.4±3.8)个月,全部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无复发,保肢率为100%;随访期间未见明显需手术干预的复发狭窄,一期管腔通畅率为100%。住院及随访期间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DA联合P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近期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8.
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介入综合治疗早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介入综合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9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4例26条肢体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行球囊成形术,结合髂、股动脉支架置入和动脉取栓综合治疗的早期疗效。结果平均随访8.5个月,24例26条肢体膝下动脉硬化病变50条,球囊成形术成功疏通48条动脉。流入道病变予髂动脉支架置入4例,股动脉支架置入6例,股、胭动脉血栓取栓6例。术中并发导丝穿通血管壁2例。结论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介入综合治疗的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加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方法1例右股浅动脉中下段闭塞17d,溶栓3d无效,行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开通后残留狭窄70%。术后26h血栓形成,立即溶栓后,再植入内支架。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患者右股浅动脉、胭动脉及其以远动脉开放。随访6个月后仍正常。结论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加内支架植入术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糖尿病下肢病变的膝下动脉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的球囊成形术在治疗糖尿病缺血性下肢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53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病变患者64侧缺血性下肢进行膝下动脉Deep球囊扩张成形术。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及足部溃疡的变化。结果53例患者共119支动脉分支接受PTA治疗,50例患者的101个分支成功地开通,技术成功率为84.9%,所有5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足部溃疡均变小,无需截肢。结论膝下动脉的球囊成形术是治疗缺血性糖尿病下肢病变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11.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0月-2009年2月采用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32例患者(42条肢体)的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9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2.9%(39/42),治疗后第1周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4+0.12增至0.82+0.20,术后6、12个月肢体通畅率分别为为85.7%(36/42)和71.4%(30/42),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2.9%(39/42)和93.8%(30/32)。结论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救肢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踝下流出道病变程度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53例。所有患者术前经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评估踝下流出道病变程度,并依此将患者分为P0组34例,P1组61例,P2组58例。术后3、6、12个月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统计靶血管通畅率以及靶血管再狭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踝下流出道病变程度糖尿病足患者靶血管通畅率和再狭窄发生率差异,分析影响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后靶血管再狭窄的因素。结果P0组术后3、6、12个月一期、二期靶血管通畅率高于P1组、P2组(P<0.017),P1组和P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随访期间3组靶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30,P<0.05)。TASCⅡ分级D级、踝下流出道病变程度是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后靶血管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药物涂层球囊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踝下流出道不良可能与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治疗后靶血管再狭窄有关,改善踝下流出道可能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64例(71肢)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肢体术前彩超、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及一般状况,对28条动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患肢予以动脉旁路架桥、内膜剥脱、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支架置入治疗,对38条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患肢予以静脉动脉化治疗,其中7肢为动脉重建加静脉动脉化,其余12肢以药物及其他治疗。结果:随访6月-10年,除3条截肢外,其余患者缺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根据DASO患肢彩超及血管造影结果,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改善肢体缺血状态,是减少病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病变位于膝下(below-the-knee,BTK)合并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PTA治疗的临床效果;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nkle branchial index,ABI);分别对技术成功率、保肢率和一期通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30天的穿刺部位、介入治疗部位和全身的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对24例(41条肢体)成功进行PTA治疗,术前ABI平均值为0.31±0.117,术后14天为0.67±0.08,术后12个月为0.49±0.03;技术成功率为93.2%,保肢率为90.2%;一期通畅率3个月为88.6%,6个月为72.6%,12个月为49.1%。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结论 PTA治疗合并严重肢体缺血的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推荐PTA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3%)。主要并发症有动脉穿孔(1例)、痉挛(1例)及穿刺点血肿(1例)。随访6个月,临床成功率92.11%(35/38)。11例坏疽患者中,1例膝上截肢,救肢率90.91%(10/11)。结论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为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MSCTA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探讨其发生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行MSCTA检查的31例患者的CTA资料,分为膝以上动脉组、膝以下动脉组,将存在病变的动脉段纳入研究范围,分析病变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本组294支动脉段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较多累及双侧多支动脉;膝以上动脉组血管以Ⅰ、Ⅱ级狭窄为主,膝以下组血管则以Ⅲ、Ⅳ级狭窄为主;膝以上动脉组中股动脉段Ⅲ级、Ⅳ级狭窄较其他为著;膝以下动脉组中腓动脉段Ⅲ级、Ⅳ级狭窄相对较轻。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大多累及双侧多支血管,以膝以下远段血管为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足背-足底(TDP)或足底-足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接受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的96例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12条患肢,其中27条顺行手术失败患肢接受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根据手术前踝-臂指数(ABI)、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评分(TIMI评分)及足背或足底动脉搏动评分评价比较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常规组,71例患者85条患肢)和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逆行组,20例患者22条患肢)术后肢体挽救率及靶血管通畅率。结果逆行组和常规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9%和74%(P>0.05),ABI分别由术前0.55±0.21和0.56±0.14升至术后0.93±0.19和0.89±0.18(P>0.05);逆行组和常规组TIMI评分分别由术前0.1±0.5和0.8±0.8升至术后2.5±0.6和1.8±0.8(P<0.0001),逆行组患者远侧足部组织获得更好血流灌注。逆行组和常规组术后12、24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3.6%(14/22)、45.5%(10/22)和52.9%(45/85)、37.6%(32/85)(P>0.05)。术后24个月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曲线评价显示逆行组和常规组肢体挽救率分别为95.5%和96.5%(P>0.05)。结论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相比,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可获得更好的即刻血流改善情况以及相似的ABI改善情况、一期通畅率及肢体挽救率,可作为顺行血管成形术失败后的有效替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足背-足底(TDP)或足底-足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接受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的96例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12条患肢,其中27条顺行手术失败患肢接受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根据手术前踝-臂指数(ABI)、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评分(TIMI评分)及足背或足底动脉搏动评分,评价比较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常规组,71例患者85条患肢)和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逆行组,20例患者22条患肢)术后肢体挽救率及靶血管通畅率。结果逆行组和常规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9%和74%(P>0.05),ABI分别由术前0.55±0.21和0.56±0.14改善为术后0.93±0.19和0.89±0.18(P>0.05);逆行组和常规组TIMI评分分别由术前0.1±0.5和0.8±0.8改善为术后2.5±0.6和1.8±0.8(P<0.0001),逆行组患者远侧足部组织获得更好血流灌注。逆行组和常规组术后12、24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3.6%(14/22)、45.5%(10/22)和52.9%(45/85)、37.6%(32/85)(P>0.05)。术后24个月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曲线评价显示逆行组和常规组肢体挽救率分别为95.5%和96.5%(P>0.05)。结论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相比,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可获得更好的即刻血流改善情况以及相似的ABI改善情况、一期通畅率及肢体挽救率,可作为顺行血管成形术失败后的有效替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相比较,是否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患者膝下血管病变介入成形术后的血管内再狭窄.方法 52例症状性膝下血管闭塞的糖尿病患者,在成功施行血管成形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患者接受巴曲酶治疗(5 u/d × 6次,隔天应用).在以12个月为终点的随访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