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其中大脑前动脉A1段栓塞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6例、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起病距介入治疗时间3 h内2例,3~6 h 5例,>24 h 2例。结果7例6 h以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栓塞血管得到100%开通,2例大于24 h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结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动脉内治疗AIS患者60例,其中30例接受微导管置于阻塞血管近端或阻塞血管血栓内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单纯溶栓组),30例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率、90 d内病死率及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支架取栓组和单纯溶栓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分别为(21.89±5.62)分、(7.78±2.36)分(P<0.001)和(18.40±6.59)分、(7.00±2.28)分(P<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67% (26/30)、63.33%(19/30)(X2=4.356,P<0.05);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0%(3/30)、13.33% (4/30)(x2=0.162,P>0.05);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3.33% (4/30)、16.67%(5/30) (x2=0.131,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别为66.67% (20/30)、36.67% (11/30)(x2=5.406,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血管闭塞的AIS后血管再通率及90 d预后均显著优于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病例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支架取栓开通颅内闭塞大血管的疗效。 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采用桥接模式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分析大血管开通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随访90 d时mRS情况。 结果15例患者中,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4例。所有患者大血管均获得开通。2例患者出现颅内出血,1例为颞叶出血、1例为丘脑出血。死亡2例。入院NIHSS评分(14.83±5.65)与3天后NIHSS评分(6.82±5.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 d随访临床结果优良患者9例(mRS<2)。 结论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能使大血管获得较好的再通率,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 及疗效展开探究.方法 选取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拜阿司匹林片治疗,观察组则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评价.结果 观察组溶栓后1 h、24 h、14 d的NIHSS评分以及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质量,且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大动脉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IVT)后血管内取栓术(EVT)治疗(桥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桥接治疗组(n=64)和单纯EVT治疗组(n=71).根据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  相似文献   

10.
机械取栓在急性血栓性脑卒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急性血栓性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近年来,对于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机械取栓由于其所取得的较好的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就其有关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 依据SWI扫描是否存在脑组织微量出血(CMBs),将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实验组(存在CMBs)14例和对照组(无CMBs)21例.静脉溶栓后,通过SWI检测计数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例数,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发生HT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 静脉溶栓治疗后,实验组14例梗死灶中12例发生HT,对照组21例仅2例发生HT,2组间HT发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磁共振SWI能敏感检测CMBs的存在,间接评估血脑屏障(BBB)及血管壁状态,和时间窗一起作为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病例,立即给以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同时检查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若均正常,签知情同意书后立即给以尿激酶100~150万U,加入150mL生理盐水中于30min内滴入,其他常规治疗不变。结果:基本恢复24例,显著好转24例,好转24例,无变化8例,其中无效的8例中有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均死亡。总有效率90.0%。结论:早期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后大面积脑梗死(LHI)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5~7 d LHI,即头颅影像学检查所示梗死面积大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LHI发生相关因素,并分析LHI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相关性。结果 共计纳入227例患者。其中107例(47.1%)术后发生LHI。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侧支代偿差及再灌注欠佳是LH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非LHI组相比,LHI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更低(17.8%对72.5%,χ2=68.102,P<0.001)。 结论 基线高NIHSS评分、低ASPECTS、侧支代偿差及再灌注欠佳是LH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HI发生与临床预后不佳相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的动、静脉溶栓疗法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78例ACI患者随机分两组:(1)动脉溶栓组28例,应用尿激酶25~75万单位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 h、3、7 d测定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结果(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6、24 h、3 d 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2)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6.43%,残疾率为3.57%。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2.0%,残疾率为8.0%;两组1个月时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8.0%)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3.57%)(P<0.05)。(3)凝血指标:溶栓后6 h、3、7 d TT与PT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P<0.05);6 h、3 d FIB明显下降(P<0.05)。(4)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4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5例。结论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8月经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或DSA确诊的26例重型CVS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架取栓联合术中或术后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MRV或DSA评估联合治疗后...  相似文献   

17.
机械取栓是近年来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最重要研究进展,特别是在2015年五大血管内治疗研究的阳性结果改写了临床指南,但是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针对小核心脑梗死患者(small vessel infarction,SVI),其入选标准:ASPECTS≥6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卒中发作6 h内;卒中发作6~24 h内,梗死体积小于70 mL,且存在影像错配或存在临床与灌注影像不匹配。上述研究均排除了大核心脑梗死(large core infarction,LCI)ASPECTS<6分或梗死体积≥70 mL的患者,而随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研究的不断进展,机械取栓从“时间窗”跨向“组织窗”,同时也从小核心脑梗死跨向了最近非常热门的大核心梗死时代。对于大核心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是否有益,目前仍不确定。本文主要针对前循环大核心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比如大核心脑梗死影像判定及研究入选标准、术后血压管理、无效再通及预后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连续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90 d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组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急性期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取栓的治疗效果及应用Aegisy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选择32例急性期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通过放置Aegisy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后,行股静脉切开取栓,于术后12~16d取出滤器。术后维持抗凝治疗1年。结果32例患者滤器成功置入,股静脉取栓顺利;术后30例成功取出滤器,取出滤器中有20例捕捉到血栓。全组治疗过程中无肺动脉栓塞发生,肢体肿胀明显缓解;随访1—8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结论股静脉取栓是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术中放置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滤器的置入和取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导管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大血管急性栓塞性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栓塞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是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评价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研究期间内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46例(38.3%)患者接受导管抽吸取栓,74例(61.7%)患者采用支架取栓。较支架取栓相比,抽吸取栓手术时间更短(36 min vs 46 min;Z = 928.5,P < 0.001),成功再通率(93.5% vs 75.7%;c2 = 6.227,P = 0.014)、完全再通率(60.9% vs 40.5%;c2 = 4.694,P = 0.039)。和90 d良好预后(mRS 0~2)比例更高(50.0% vs 31.1%;c2 = 4.295,P = 0.038)。两组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症状性脑出血和90 d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抽吸取栓术和良好临床预后显著正相关(OR = 0.12,95%CI:0.03~0.49;P = 0.003)。 结论对于前循环大血管急性栓塞性闭塞患者,本单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导管抽吸取栓优于支架取栓,但确切的结果还需更严格临床研究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