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随着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变日益复杂,支架植入适应证变得更加宽泛,而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风险高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洗脱支架、普通球囊扩张、单纯药物涂层球囊(DCB)等术式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FP-ISR)均未能取得良好的中远期预后。相比而言,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ELA)可机械性消蚀斑块,DCB不仅能扩张管径支架,还可利用药物抑制内膜增生,在治疗FP-ISR方面均有独特优势。该文就ELA联合DCB治疗FP-ISR在靶病变血运重建、手术成功率、术后再闭塞率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突出此联合术式治疗FP-ISR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消蚀(ELA)联合药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慢性缺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ELA联合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致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患者3例,均为股浅动脉段硬化闭塞病变,其中2例为原发闭塞性病变,1例为支架植入后再闭塞病变。结果 3例患者术后血流恢复通畅,下肢血运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术后2周复查缺血症状均无复发,股浅动脉血流通畅,恢复顺利。结论 ELA联合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患者原发病变和支架再狭窄病变安全可行,远期随访结果尚需观察更多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消蚀术(ELCA)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6例接受ELCA的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27处病变)的临床资料.观察ELCA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27...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8岁.因反复胸闷、左上肢麻木2年余,晕厥2次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并且出现发作性晕厥1次.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左锁骨下动脉狭窄90%,当时给予球囊扩张.2005年再次出现晕厥,冠脉造影见前降支中段85%狭窄,予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左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经股动脉途径导丝未能通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紫杉醇DCB治疗股腘动脉ISR 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72.7±9.8)岁;FontaineⅡB级9例,Ⅲ级8例,Ⅳ级1例;术前CTA证实ISR 3例,完全闭塞15例.所有患者开通病变后先予普通球囊预扩张,再用DCB后扩张,仍有限流性夹层或残余狭窄>50%则植入补救式支架.术后即刻造影评价血管通畅情况,术后第3日测定患肢ABI评估缺血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3个月内严重临床事件.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病变血管,技术成功率100%.2例植入补救式支架.15例完成术后3个月随访,10例复查下肢动脉CTA或超声,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为10%(1/10);临床驱动TLR率为6.67 (1/15).所有患者未发生操作相关严重临床事件.结论 紫杉醇DCB治疗腘股动脉ISR是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70%)成功置入支架,9例闭塞锁骨下动脉中8例成功置入支架。46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8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13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发现5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12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5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旋切消蚀术(ELA)辅助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 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ELA治疗的21例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 例,女3 例;年龄57~88(76.1±9.5)岁。 结果?21例手术均获成功。无血栓形成、穿刺点血肿和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跛行患者跛行距离较术前增加50~200 m, 6例静息痛患者静息痛均消失, 溃疡愈合率为7/8。术后裸-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改善。21例患者均获平均8.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6.7%、80.0%。 结论?ELA联合PO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症安全,近中期疗效尚可,但仍需大样本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总结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科2005—2006年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2例。全部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造影显示有血管狭窄行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均成功置入支架,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加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加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郭启勇卢再鸣辛军高玉颖张军刘兆玉陈丽英患者男,32岁。35天前由于高压油泵破裂,高压油气流自颈部穿入右侧锁骨下及胸腔内,虽经外院1个月的治疗,但病情日渐加重。来院时出现高热、肩部疼痛、右上肢麻木疼痛。体检见右...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 ,6 8岁。因突发左上肢麻木感伴肌力减退 15d入院。病程中无眩晕、耳鸣、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既往有高血压病、房颤、冠心病史 ,曾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体格检查 :右上肢血压BP 12 0 80mmHg ,左上肢血压测不出 ,动脉搏动消失。左上肢皮肤呈暗紫色 ,温度较低 ,肌力Ⅳ级。双肺未闻及音。心界向左扩大 ,心率 80次 min ,房颤律 ,无病理性杂音。诊断 :急性左锁下动脉闭塞。DSA显示 :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充盈正常 ,未见明显狭窄。经导丝送入球囊导管至左锁骨下动脉 ,扩张后残存重度狭窄 ,狭窄段存在血…  相似文献   

13.
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1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大于70%)成功置入支架,3支闭塞锁骨下动脉中1支成功置入支架,2支闭塞锁骨下动脉未能开通。7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1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5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2~24个月发现1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1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时置入2枚支架后2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对1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左锁骨下动脉近段重度狭窄7例、闭塞6例。结果 13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均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胀支架),术后患侧桡动脉、肱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原有窃血现象消失,椎动脉顺行显影良好,4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采用经患侧肱动脉逆行法穿刺置入支架。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及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价并比较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及内支架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狭窄梗阻性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1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梗阻性病变患者,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7例,大动脉炎6例。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完全闭塞5例,均实施了介入治疗。6例单纯行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6例置入血管内支架,1例介入治疗失败。结果 12例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获成功,6例分别置入Str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1病历简介患者,男,56岁。体检发现左上肢无法测及血压来院就诊,平时无任何不适症状。使用sequoia-512多普勒彩超仪8MHz高频探头探查发现:左侧腋,肱动脉频谱单相,血流速减低,呈四肢动脉狭窄远端血流信号改变(图1)。追踪扫查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实变,其内回声增强,内径约1.16cm;CDFI显示该处无血流信号流入(图2)。而左侧椎动脉血流完全反向,血逆流入该侧锁骨下动脉(图3)。图1肱动脉血流频谱单相,流速减慢,呈狭窄后远端血流改变。图2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管腔实变,无血流信号流入。图3椎动脉血流完全反向,逆流入锁骨下动脉。2讨论锁骨下动脉狭…  相似文献   

20.
经皮经腔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1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1例有13处狭窄病变,PTA 成功9例,其中7例的狭窄消失或明显改善,2例减轻。血压由PTA 前的平均11.12/7.02kPa 升高至PTA后的16.88/10.48kPa。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PTA 成功的9例随访1~12月(平均5.9月)。除1例1年狭窄复发外,其余均无症状。本组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