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与其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机、测量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选用QRS波群和T波振幅较高的导联、同一导联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每个患者测量导联不少于6个,计算Q-Td及Q-Tcd。结果:14例透析前Q-Td、Q-Tcd在正常范围内的血透患者透析后Q-Td、Q-Tcd变化较透析前略有增加,但透析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对于18例透析前Q-Td.Q-Tcd就已延长,透析结束后,除3例缩小外,其余15例均明显延长,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Td、Q-Tcd正常组透析过程及透析后,出现心律失常概率明显低于透析前Q-T间期延长组病人,测定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可以预测心律失常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中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与正常人群组、未发生过AMI的冠心病组和AMI死亡组的Q-Td、Q-Tcd进行研究对比。结果:AMI与正常人群组、未发生过AMI的冠心病组、AMI死亡组的Q-Td、Q-Tcd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其差异性对判定AMI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T 间期离散度(Q-Tcd)预测表阿霉素导致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乳腺癌患者均采用含表阿霉素的方案化疗,使用剂量为75mg/m2,治疗1-5个周期。根据肌钙蛋白Ⅰ水平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和未发生心肌损伤组,比较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和心脏超声结果。结果:44例患者中心肌损伤组16例、未发生心肌损伤组28例。心肌损伤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肌损伤组(P<0.05);两组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对心肌损伤的评价指标中,Q-T间期离散度较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和射血分数更为敏感,对表阿霉素致心肌病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Q-T间期离散度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8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者与存活者之间的Q-T间期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进行研究对比.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猝死者与存活者Q-Td Q-Tcd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Q-Td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68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曲美他嗪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缺血性心肌病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口服进行治疗,疗程6个月,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指标和Q-T离散度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曲美他嗪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每博输出量(SV)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组Q-T间期离散度及心率校正Q-T间期(QTcd)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可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缩短Q-T间期离散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其意艾分析.方法 将48例AMI患者分成室速组12例和非室速组36例,进行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并对比观察.结果 室速组与非室速组Q-Td比较,室速组12例,Q-Td为(83±21.6)ms,非室速组36例,Q-Td为(47±18.4)ms.两组相比:P<0.05.结论 Q-Td增加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昼夜变异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做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5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作对照组,测量每小时的Q-Td,将8:00~20:00定义为日间,0:00~次日5:00为夜间,按心率校正公式计算出日间和夜间的Q-Tcd。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患者Q-Tcd呈日间(昼)高,夜间(夜)低,昼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昼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昼Q-Tcd观察组亦大于对照组(P<0.05),夜Q-Tcd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存在昼夜变异性,日间Q-Td高于夜间,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对15例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择期手术患者全部实施全凭静脉麻醉(TIVA),麻醉药采用地塞米松10 mg,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3 mg/kg,依托咪酯0.3 mg/kg静脉滴注诱导,气管插管后按0.2~0.4 mg/kg/h的速度泵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术中间断静脉滴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同时记录和比较麻醉前后的QTc,MAP,HR,以此确定该组麻醉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全部病例各时点的MAP,HR,QT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50)。结论:该种TIVA的药物组合用于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李芳  王庭国  张珍妮  薛荣亮 《医学争鸣》2007,28(16):1491-1493
目的:研究不同局麻药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其对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 方法:60例ASA Ⅰ或Ⅱ级拟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罗哌卡因组(Ⅰ组),布比卡因组(Ⅱ组),罗哌/利多卡因组(Ⅲ组),布比/利多卡因组(Ⅳ组),各组分别用3.75 g/L罗哌卡因、3.75 g/L布比卡因、3.75 g/L罗哌卡因/10.0 g/L利多卡因及3.75 g/L布比卡因/10.0 g/L利多卡因20 mL行颈丛神经阻滞,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麻醉前(T0),麻醉即刻(T1),麻醉后10 min(T2),30 min(T3),1 h(T4)及手术结束即刻(T5)的HR,MAP,SpO2,RR,PetCO2,同时记录各时间点的Q-T, Q-Td及校正后的Q-Td(Q-Tcd). 结果:Ⅰ,Ⅱ组;Ⅲ,Ⅳ组麻醉效果相似(P>0.05),均能满足手术要求;各组对抬头肌力的影响: Ⅱ组强于Ⅰ组(P<0.05), Ⅳ组与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患者HR,MAP在麻醉后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均在临床安全范围;SpO2,RR,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Q-T间期、Q-Td, Q-Tcd麻醉后均延长,其中以Ⅱ组延长最为明显(P<0.01). 结论:不同局麻药及其配伍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临床麻醉需要,罗哌卡因、罗哌/利多卡因对Q-T间期、Q-Td影响小,临床应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研究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d,旨在探索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心律失常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分析156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心律失常.结果 156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149例(95.5%)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律失常最常见(78例,占50%),其次为室性早搏(18例,占11.5%).死亡9例,其中5例(3.2%)与心律失常直接有关.痊愈出院时心律失常仅存10例(6.4%),与中毒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早期认识并处理心律失常可减少死亡率.对有Q-T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出现,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长期服用氯氮平对患者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方法:对254例长期服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电图Q-T间期的调查,并与正常人心电图Q-T间期进行分段心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服用氯氮平的患者Q-T间期比正常人延长存在显著差异,而单服氯氮平与氯氮平联合其他抗精神病药治疗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除检测粒细胞变化的同时,应注意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以防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长期服用氯氮平对患者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方法 对254例长期服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电图Q-T间期的调查,并与正常人心电图Q-T间期进行分段心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服用氯氮平的患者Q-T间期比正常人延长存在显著差异,而单服氯氮平与氯氮平联合其他抗精神病药治疗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除检测粒细胞变化的同时,应注意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以防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心室复极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41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给予口服多潘立酮混悬液,监测用药前后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结果 41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口服多潘立酮后治愈28例,好转8例,无效5例。心电图Q-T间期延长30 ms以上的9例(21.9%),其中Q-T间期>400 ms的1例(2.4%),无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口服多潘立酮可延长早产儿心室复极时间,建议临床应用多潘立酮过程中监测Q-T间期,警惕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Q-T间期代表了心室电收缩的长度,延长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Q-T间期延长可为先天性,亦可为后天获得。临床上一些肝硬化患不明原因的猝死,可能与Q-T间期延长有关。本就肝硬化患的Q-T间期变化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能够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的病因一般分为原发性和获得性Q-T延长两类。获得性Q-T延长最常见的仍是低血钾,心肌缺血,某些药物如奎尼丁类和乙胺碘氟酮中毒,在急性心肌梗塞后期发生的猝死的病例中约52%有Q-T(U)延长;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较少见。现将我院发现的一例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致尖端扭转室速的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蒙秋云 《广西医学》2006,28(11):1718-17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Q-Td)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MI病人急性期、亚急性期、陈旧期心电图Q-Td、Q-Tcd的变化及差异。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部位与Q-Td、Q-Tcd无明显关系(P〉0.05);②猝死组Q-Td、Q-Tcd显著高于非猝死组(P〈0.01);③再发组在亚急性期、陈旧期Q-Td、Q-Tcd显著高于首发组(P〈0.05)。结论Q-Td、Q-Tcd可作为预测AMI后猝死发生和再发梗死的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张雪莲  张广成  汪捷猛  陈立涛 《吉林医学》2008,29(17):1483-1484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除ST段明显异常对致死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有独立的预测价值,T波倒置也有重要的预后价值。但对Q-T间期延长的预后价值认识的较少。已有报道uAP患者有不正常的心率矫正后QT(QTc)间期延长,但没有调查这些患者与之相关的负性结果。然而不断的观测急性心梗(AMI)患者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20.
Q—T间期延长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估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对Q—T间期在心肌梗死中变化的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摔死被认为与Q—TIN期的变化有关、本文将对2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示Q—TIW期延长是影响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llta床资料1.l一般资料。取自我院收治的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历。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分布40~84岁,其中40岁~50岁6例,sl岁~60岁9例,61岁~70岁10例,71岁以上者2例。1.2方法。测量所有心电图的Q—T间期变化.排除心率、年龄、性别及药物对Q—T间期的影响。根据D。rshazi及Cinca标准,测量AMI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