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寻一种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伴牙列拥挤的良好途径.方法选择13例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伴牙列拥挤病例,进行分期非拔牙矫治:①上颌(牙合)垫矫治器解除前牙反(牙合);②远中移动上颌磨牙开辟间隙,解除拥挤;③固定矫治器排齐牙列、关闭牙隙.结果 13例患者经5~8个月后,解除前牙反(牙合),上颌第1磨牙平均远移约3.6 mm.结论分期非拔牙矫治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伴牙列拥挤,方法可行,且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2.
口外唇弓推磨牙向后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外唇弓推磨牙向后解除前牙拥挤,联合固定矫治在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中的临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采用口外唇弓进行推磨牙向后矫治,联合方丝弓矫治器.结果本文23例经口外唇弓推磨牙向后,上颌左右侧第一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分别为3.21±0.51mm,3.17±0.70mm.磨牙区、双尖牙区、尖牙区宽度均增加,分别为2.21±0.43mm,1.23±0.38mm,5.45±0.66mm;联合方丝弓矫治技术前牙拥挤解除.结论口外唇弓推磨牙向后在恒牙早期的病例中可开辟出足够的间隙,在不拔牙的情况下解除前牙拥挤.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替牙期前方牵引后出现牙性Ⅱ类错牙合伴轻中度拥挤在恒牙期不拔牙矫治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方法替牙期前方牵引后出现牙性Ⅱ类错(牙合)伴拥挤15例用唇挡矫治,调整磨牙咬合关系、解除拥挤结果用唇挡后牙弓弧形总长度(TAL)、牙弓长度(A D)增加磨牙成中性关系拥挤度解除或明显减小结论替牙期由于乳牙龋坏、早失在前方牵引力的作用下出现前移导致牙性Ⅱ类错牙合上颌牙齿拥挤.唇挡是以唇肌肌力推远中移动矫治牙性Ⅱ类错牙合,减少牙列拥挤.这样或无需Ⅱ期固定矫治器治疗,即使Ⅱ期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也大大减少减数拔牙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分裂簧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以改正上下磨牙关系,为解除上牙方拥挤开拓间隙.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伴牙列轻度拥挤患者30例,设计使用活动矫治器上的分裂簧推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结果:所选病例后牙均被后移,改善了磨牙关系,为前牙拥挤开拓了间隙,经换用方丝弓矫治器后错牙合得以矫治.结论:分裂簧矫治牙源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钟巧芬  刘全惠 《中外医疗》2011,30(20):63-64
目的评价Pendulum配合前方牵引器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发育不足伴牙列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0例,先使用前方牵引器解除前牙反牙合关系促上颌骨发育,再使用Pendulum推磨牙向后,提供间隙供牙列排齐及获得磨牙中性关系,同时行全口固定矫治。对正畸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有时为第二磨牙)平均远中移动4.18mm,远中倾斜4.04°,上前牙平均唇向移动1.48mm;ANB角增大。治疗后反牙合牙齿解除,覆牙合、覆盖正常,牙齿排列整齐,磨牙中性或偏近中关系。结论 Pendulum能有效移动上颌磨牙,配合前方牵引器与固定矫治器结合治疗上颌轻度发育不足伴牙列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期安氏Ⅱ类边缘型牙列拥挤非拔牙矫治的牙[牙合]面形态变化,并探讨其建立正常[牙合]关系的机制。方法选择12例安氏Ⅱ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的病例,采用活动矫治器推磨牙向远中配合固定矫治技术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活动矫治器治疗后和固定矫治治疗后拍摄头侧位片,对三个阶段的牙[牙合]面位置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活动矫治器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整体远中移动并轻度远中倾斜,上切牙轻度唇倾,上齿槽座点前移;固定矫治后,上颌第一磨牙位置较活动矫治器治疗后向近中移动。结论采用活动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有利于中性[牙合]的建立;Ⅰ类[牙合]关系的建立可能是磨牙远中移动和颌骨差别生长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伴牙列严重拥挤矫治的方法及设计.方法 选自我科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严重拥挤病例共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2岁.所有的病例分两步完成,第一步:上颌配戴<牙合>垫,下颌拔除34、44,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治技术解除下颌拥挤、反抬;第二步:上颌拔除14、24,同样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治技术解除上颌拥挤.结果 矫治时间为16~23月,平均为20月,矫治后患者牙列整齐,覆<牙合>覆盖正常,咬<牙合>关系良好,面部侧貌协调.结论 通过分步完成上下颌拔牙减数,首先可以解除前牙反<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度牙列拥挤病例非拔牙快速扩大上颌牙弓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Hyrax矫治器对13例12岁~14岁牙弓狭窄,牙列拥挤的安氏Ⅰ类和Ⅱ类1分类病例进行快速扩大上颌牙弓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每日将螺旋器开大0.5 mm(每日旋转2次,每次1/4圈),连续加力2周~3周后,配合方丝弓矫治器矫治牙弓所有畸形.结果:螺旋器加力2周~3周后,前牙即可出现间隙,伴有后牙反<牙合>得到解除.治疗前后上颌X线正中咬合片比较显示,楔形增宽腭中缝新骨增生,骨密度恢复正常.治疗前后模型测量结果显示,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增加最明显,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较少,扩弓后牙弓长度缩短.结论: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应用Hyrax矫治器快速扩大上颌牙弓,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可有效矫治牙列拥挤的安氏Ⅰ类和Ⅱ类1分类青春发育前期的病例,且远期效果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外唇弓推磨牙向后解除前牙拥挤 ,联合固定矫治在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中的临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 3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采用口外唇弓进行推磨牙向后矫治 ,联合方丝弓矫治器。结果 :本文2 3例经口外唇弓推磨牙向后 ,上颌左右侧第一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分别为 3.2 1± 0 .5 1mm ,3.17± 0 .70mm。磨牙区、双尖牙区、尖牙区宽度均增加 ,分别为 2 .2 1± 0 .4 3mm ,1.2 3± 0 .38mm ,5 .4 5± 0 .6 6mm ;联合方丝弓矫治技术前牙拥挤解除。结论 :口外唇弓推磨牙向后在恒牙早期的病例中可开辟出足够的间隙 ,在不拔牙的情况下解除前牙拥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拔除单侧上颌第二磨牙配合改良摆型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解除前牙拥挤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选择面型较好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同时伴前牙3~5mm拥挤的患者20例.单侧拔除上颌第二磨牙后,利用摆型矫治器推上颌第一磨牙远移获得间隙排齐前牙.治疗中拔牙侧的上颌第三磨牙近中迁移代替被拔除的第二磨牙.结果 所有病例前牙拥挤解除,磨牙建立中性关系.结论 拔除第二磨牙后,摆型矫治器推第一磨牙远移效果快,前牙未发生唇倾.治疗结束时16例年龄较大患者第三磨牙已萌出建牙合.4例未萌出,但第三磨牙已近中移动于第一磨牙颈部位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改良牙合垫矫治器矫治乳牙反牙合后,牙合颌面的改变以及影响治疗后上颌恒切牙牙胚位置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乳牙反牙合患者20例,使用改良牙合垫矫治器矫治乳牙反牙合,采用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牙合颌面的改变,采用相关性分析矫治后上颌恒牙胚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乳牙反牙合患者治疗前后相比,除SNA角(蝶鞍点-鼻根点-上...  相似文献   

12.
杨建玲  陈新  张素丽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4):147-148,150
目的通过前方牵引器和2X4固定矫治器治疗前牙反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71例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71例采用2X4固定矫治器治疗;两组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由同一医师进行描绘定点及测量结果,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前牙反解除,建立前牙正常的覆覆盖关系;磨牙基本中性关系;患者的凹面型有明显的改善。前方牵引组患者治疗后的SNA角、ANB角、U1-SN角、S-N’-Sn角、Sn-N-B’角差值与2X4固定矫治组相比,两者有差异(P﹤0.05)。结论前牙反最佳矫治年龄为替牙早期,矫治方法据致病机制的不同进行选择,对于牙源性、功能性的前牙反,宜选择2X4固定矫治治疗,对于上颌发育不足的前牙反,宜选择前方牵引进行矫形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TOMY自锁矫治技术对非拔牙矫治前牙反(牙合)伴中度拥挤的疗效,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例前牙反(牙合)伴中度拥挤患者,诊断为安氏Ⅲ类亚类错(牙合)、毛氏Ⅱ1+Ⅰ1类错(牙合)、高角、面部不对称,应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非拔牙矫治,测量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牙弓长度、宽度、牙槽骨宽度及基骨弓宽度。结果:矫治后患者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达到中性(牙合)关系;矫治后SNA、SNB和ANB无明显变化,上前牙唇倾度增加10°,达到正常值;矫治后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牙槽骨宽度、基骨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均较矫治前有所增加。结论:临床上对于前牙反(牙合)伴牙列中度拥挤非拔牙患者,可考虑采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通过增加牙弓宽度和长度来改善前牙反(牙合)牙列拥挤,以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上颌扩弓治疗纠正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探讨上颌扩弓纠正单侧后牙反牙合,改善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 方法: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单侧后牙反牙合伴有或不伴有前牙反牙合, 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16名,采用上颌Quad-Helix扩弓的方法,矫治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分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单侧后牙反牙合矫正后,下颌骨两侧结构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 下颌骨两侧综合长度差亦减小(P<0.01),两侧下颌体长度差明显减小(P<0.01). 结论: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由于单侧后牙反牙合导致的功能性下颌偏斜,采用扩大上颌牙弓,可以使下颌骨的不对称得到一定的改善,是早期纠正下颌功能性偏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通过模型、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影响自锁托槽对上颌牙弓牙槽弓扩弓作用的相关因素,为非拔牙矫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非拔牙60例使用Quick自锁托槽配合热激活镍钛丝整平排齐上颌牙列患者,采用咬合平面分析法判断整平排齐完成,通过测量矫治前后上颌模型及头颅侧位定位片对扩弓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矫治后,牙弓宽度的增加量与矫治前∠FMA、拥挤度大小及尖牙初始位置相关(P<0.05);矫治后,牙弓长度增加量与矫治前∠ANB、拥挤度大小、错■类型、尖牙初始位置、第2磨牙萌出情况相关(P<0.05). 结论 影响Quick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扩弓效果的相关因素为拥挤度、∠FMA、∠ANB、∠U1-SN、∠U1-NA、错■类型、尖牙初始位置、第2磨牙萌出与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固定正畸和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恒牙列期前牙反情况和疗效。方法对18例恒牙列期青少年患者,以上颌快速扩弓装置(带环),每日打开螺旋1次,共2周。行支架式口外前方牵引装置牵引。结果18例均获得满意疗效,面型明显改善,上颌骨明显前移,正中或轻度近中磨牙关系。结论 在恒牙列早期,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仍然可使上颌骨前移,控制下颌骨的旋转及生长速度,使反患者的面型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垫式舌侧矫治器和混合式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假性前牙反的疗效。方法应用垫式舌侧矫治器和混合式直丝弓矫治器各治疗前牙牙性反或功能性反患者30例,统计两组病例主动治疗时间和反解除时间,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软硬组织变化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垫式舌侧矫治器治疗前牙反时反解除平均时间比混合式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前牙反时反解除的平均时间短,主动治疗时间则较长。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其上下前牙牙轴及上下唇软组织都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矫治后患者的上颌软硬组织突度都有增加,下颌软硬组织突度都有减小,侧貌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垫式舌侧矫治器也是治疗前牙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快速上颌扩展(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在吮拇指所致开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有长期吮拇指习惯的恒牙列早期的开牙合患者10例,10~12岁,平均11.63岁,前牙区开牙合约10 mm。在进行宣教自行破除吮拇指的不良习惯3~4个月以后,对吮拇指所致的上颌及上牙弓狭窄用RME行上颌横向扩展。RME的开展速度为每日将螺旋开大0.5 mm(每日旋转2次,每次1/4圈),直至上后牙腭尖和下后牙颊尖相对为止。扩展矫治前后均取模、摄上颌前部咬合片、头颅正、侧位定位片。利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腭中缝被打开,上颌基骨横向宽度增大,左右侧颧点间距、左右侧上颌牙槽基座点间距和左右侧上颌第一恒磨牙颊侧面最外点间距均增大,增加量分别为2.30、2.30和4.85 mm;上牙弓横向宽度增大,上颌左右侧尖牙牙尖间距及左右侧第一恒磨牙近中颊尖间距增大,上牙弓弓形得到明显改善,并为排齐牙列创造了间隙。结论 RME通过打开腭中缝增加上颌基骨宽度,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骨骼效应,对吮拇指导致开牙合的恒牙列早期患者矫治上颌及上牙弓狭窄疗效显著,为进一步的固定矫治纠正开牙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上颌前牙反患者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特点。方法对18例上颌前牙反患者用正畸固定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正,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值。结果 18例上颌前牙反患者经矫治后上唇明显前移,颏点后移、凹面型明显改善,下唇位置与颏突轻度后移。结论正畸治疗可改善反患者的面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