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研结合动态连续观察的方法,收集9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患者确诊时中医证候以及中医治疗后证候变化规律。[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诊时以发热(70.41%)、咳嗽(57.14%)、胸闷(29.59%)、乏力(28.57%)、咽喉不适(28.57%)、气促(27.55%)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舌象多见淡红舌(46.94%)、红舌(31.63%)、胖大舌(13.27%)、齿痕舌(13.27%)等,苔质以厚腻苔(53.06%)、薄苔(34.69%)、薄腻苔(10.20%)为主,苔色多见白苔(52.04%)、黄苔(32.65%),脉象以濡脉(44.90%)、细脉(16.33%)、弦脉(15.31%)为主。聚类分析提示患者中脾虚湿阻证47例(47.96%)、湿郁化热证51例(52.04%)。经中医治疗后,舌象多见红舌(52.04%)、淡红舌(36.73%)、齿痕舌(18.37%),苔质以厚腻苔(45.92%)、薄苔(43.88%)为主,苔色多见白苔(68.37%)、黄苔(18.37%),脉象以濡脉(75.51%)居多。[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湿阻证及湿郁化热证两型为主。治疗后,患者舌脉变化提示湿热病邪得以去除,正气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COVID-19患者的舌象特征。[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COVID-19舌象、证候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范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提取纳入文献中的舌象特征,系统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COVID-19患者的舌色、舌形、苔色、苔质等舌象情况。[结果]共纳入48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7篇,外文文献1篇,涉及4 750例COVID-19病例,患者舌象以绛红舌(32.11%)、腻苔(54.29%)最为常见,同时黄苔占有一定比例(40.88%),除轻型病例外,腻苔为COVID-19各病程主要苔质特征。在COVID-19不同的病程阶段,患者舌色、舌形、苔质、苔色呈现差异,同时随着病程的进展加重,COVID-19的主要舌象特征从淡红舌转为绛红舌,薄苔转为厚苔,体现了COVID-19不同病程阶段舌象的变化。对比轻型和普通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的中医证型类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61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型类型及舌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探讨其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患者证型以气虚血瘀证(27.6%)出现频率最多,舌象以淡红舌(21.2%)、红舌(21.2%)、薄白苔(78.2%)、舌下络脉淡紫色(27.6%)为主;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患者证型以气虚血瘀证(17.5%)居多,舌象以暗红舌(27.8%)、薄白苔(78.2%)、舌下络脉青紫(26.3%)为多见;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患者证型以阳虚水泛夹痰瘀互阻证(17.6%)为多,舌象以暗红舌(25.7%)、白苔稍厚(35.3%)、舌下络脉青紫(40.4%)最为常见。结论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证型呈现由以气虚血瘀证为主逐渐向以阳虚水泛夹痰瘀互阻证为主转化的趋势,舌色由淡红逐渐向暗红转变,苔质由薄苔逐渐向稍厚苔转变,舌下络脉颜色由淡紫向青紫转变,提示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恶化,患者血瘀程度逐渐加重,舌象逐渐趋于异常或体现出气虚血瘀、虚实夹杂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48例乙型慢性重型肝炎舌象与分期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了48例乙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早,中、晚期的舌象变化,结果,舌象早期以淡红舌、红舌、薄白苔、白腻苔为多见,中期以红舌,绛舌,黄腻苔,黄燥苔为多见,晚期以绛舌,紫暗舌,黄燥苔,焦黑苔为多见,淡红舌,红知,薄白苔,白腻苔顶后较好,有舌形,舌态改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舌诊在中风后遗症合并肺部感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运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观察62例中风后遗症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舌色、舌形、舌态、苔质和苔色的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62例中,舌色以红舌和紫舌为主,舌形以瘦薄舌、裂纹舌为主,舌态以歪斜舌、痿软舌为主,苔质以腻苔、剥落苔为主,苔色以黄苔为主。结论:中风后遗症合并肺部感染是在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并发痰热蕴肺而发生的,而且大多存在瘀血、痰浊等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自然光条件下基于色差校正方法的舌象颜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尝试建立一种自然光条件下基于L*a*b*色差校正的舌象采集分析方法,观测色差校正方法的舌象颜色分类规律。 方法:在光线良好的室内自然光环境下,应用NikonD70数码单反相机采集413例舌象,以柯达Q-13灰阶色卡为软件校正依据。通过NikonCaptureNX软件进行图像色差校正,并应用L*a*b*均匀色空间对校正后的舌象进行舌象颜色分类与定量分析。 结果:应用软件校正方法对舌象颜色进行色差校正,具有良好的效果。校正舌色后,从淡白舌、淡红舌到红绛舌,L*值逐渐降低,而a*值则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绛舌和青紫舌L*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淡红舌和青紫舌a*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各类舌色的b*值除淡白舌和青紫舌以及淡红舌和红绛舌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舌色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苔色定量分析显示白苔a*值大于黄苔(P〈0.01),白苔b*值小于黄苔(P〈0.01)。白苔、黄苔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自然光条件下应用L*a*b*色空间对舌色进行色差校正和定量分析,颜色还原准确,操作方便,是一种可行的临床舌象采集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胃镜受检者进行舌象观察 ,舌苔主要观察薄白苔、薄黄苔、白腻苔、黄腻苔 ,舌质观察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紫黯舌 ,并均予以Hp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诊的 12 0例CSG患者作为临床资料 ,汇总、研究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12 0例中Hp感染检出率为 4 3. 3% ,Hp感染所占比率舌苔顺序依次为黄腻苔 >白腻苔 >薄黄苔 >薄白苔 ,舌质则为紫黯舌 >红舌>淡白舌 >淡红舌。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舌象变化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漳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资料,探讨漳州地区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病机特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漳州市医院朝阳分院截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20例,分析有完整资料的1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特征和辨证分型。结果①症状:19例患者中发热14例(73.7%),稀溏便12例(63.2%),乏力、咳嗽各11例(各57.9%),少痰10例(52.6%),口干9例(47.4%),胸闷7例(36.8%),纳差、头晕各6例(各31.6%)。②舌象表现:从舌色看,舌淡红10例(52.6%),舌红5例(26.3%),舌淡白、红绛、淡黯、暗红各1例(各5.3%);从舌体看,舌体胖大兼齿痕2例(10.5%),单纯胖大1例(5.3%),单纯齿痕舌2例(10.5%),裂纹舌3例(15.8%),正常11例(57.9%);从舌苔看,腻苔10例(52.6%),薄黄苔5例(26.3%),薄微黄苔2例(10.5%),燥黄厚、薄白苔各1例(各5.3%)。③辨证分型:寒湿郁肺7例(36.8%),湿热蕴肺9例(47.4%),疫毒闭肺兼气阴两伤2例(10.5%),疫毒闭肺兼气阴两伤、痰瘀阻肺1例(5.3%)。结论湿邪致病是漳州地区新冠肺炎的基本特征,可见寒湿郁肺和湿热蕴肺两种证型,病情进展可发展为疫毒闭肺。病位以气分为主,病程缠绵,易伤津耗气,有基础病老年患者更易正气受损,虚实夹杂。治疗应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 还原  相似文献   

9.
湿热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疾病所致湿热证的舌象和证型分布,分析湿热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变化的特征。方法:56例湿热证患者为实验组,32例健康者正常舌象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刮取舌苔送检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脾胃湿热证为最多见的证型;红舌占异常舌色的明显多数;湿热证舌苔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薄白苔(P〈0.05),黄腻苔苔质厚者低于苔质薄者(P〈0.05),苔色深者低于苔色浅者(P〈0.05);不同的湿热证分型(除大肠湿热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证型间两两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湿热证证型分布、舌象以及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异常变化反映了湿热证的病证实质;舌上皮细胞凋亡受抑程度不同,可能是导致湿热证黄腻苔苔质厚薄和苔色深浅不同变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50例,均于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胸部CT、中医证候特征、舌象、脉象等信息;并依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进行分析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居多,男女比为1.27∶1;74%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居史,20%的患者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胸部CT以多肺叶病变为主,白细胞未见明显升高,多见淋巴细胞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发热(84%)、咳嗽(62%)、乏力(62%)、纳差(58%)、口干(56%)、腹泻(56%)、自汗(54%)症状;舌象以淡红舌或红舌为主,多见腻苔(68%)、白苔(74%)。证型以湿毒郁肺证为主(82%),少数患者表现为热毒闭肺证(18%);其中湿毒郁肺型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热毒闭肺型患者(P=0.002),而湿毒郁肺型患者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热毒闭肺型(P=0.02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湿毒郁肺型为主,符合中医湿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武汉某方舱医院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病机核心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46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采集患者发病时的症状、体温和入舱时的症状、体征(包括生命体征和舌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描述性和聚类分析,探讨患者发病到入舱时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入舱(发病)时以发热(75.40%)、恶寒(畏寒、身痛)(67.21%)、咳嗽(68.85%)、胸闷(包括呼吸困难、气促)(63.93%)、恶心(呕吐、纳差)(60.65%)、有汗(50.81%)、腹泻(36.06%)等症状为主.舌象呈淡红舌(54.09%)、中红舌(36.06%)为主,苔质白腻苔(42.62%)、黄白腻苔(24.59%)为主.证候类型以疫毒闭肺246例(52.48%)、寒湿郁肺185例(39.34%)多见.结论: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早中期、轻症为主,无危重病例;中医证型以寒湿郁肺、疫毒闭肺为主,夹脾虚、肾虚等比例低.涉及病理因素有寒、湿、热、毒、郁,病机核心是疫毒闭肺、寒湿郁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冠2号方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的中医证候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0日在我院住院且接受新冠2号方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共40例,统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新冠2号方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变化、舌象脉象变化情况。结果: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连续2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的平均时间为14.03天;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咳嗽、干咳、消化道不适症状,口干多饮,部分患者以胸闷、胸痛为首诊症状,经新冠2号方治疗14天后,上述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首诊时舌象多为舌质多以淡红舌,红舌为主,舌苔以腻苔、白苔为主;脉象多为濡脉、滑脉;经治疗14天后,舌色转淡,舌苔转薄,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新冠2号方能显著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的中医证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舌象特征。方法收集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码相机对舌苔摄像,比较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比较普通型、重型与危重型舌象特征。结果 18例(50.00%)患者舌象见齿痕,28例(77.78%)患者舌苔腻。初期最常见舌象为舌淡红(33.33%)、舌红(33.33%)、舌苔白(厚)腻(83.33%)。中期舌象常见舌象为舌淡红(36.36%)、舌红(31.82%)、舌苔黄(厚)腻(72.73%)。重症期舌象为舌暗红,苔黄厚燥或舌红少苔。恢复期常见舌象为舌淡红(71.43%)、白(厚)腻(28.57%)。普通型最常见的舌象为舌淡红(48.28%)、苔黄(厚)腻(55.17%)、白(厚)腻(27.59%)。重型最常见舌象为舌红(60.00%)、苔白(厚)腻(40.00%),危重型舌象为舌暗红,苔黄厚燥或舌红少或无苔。结论本病舌象表现多为舌淡红或红,兼齿痕,苔白腻为主,随病程进展,兼见舌暗红、苔黄(厚)腻、黄燥、或少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胰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舌象及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60例初次接受含吉西他滨(GEM)方案化疗的胰腺癌患者化疗前和化疗结束后的 d 4,d 8清晨的舌象和证型的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首次化疗后的 d 4,d 8与化疗前的舌象构成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红舌和紫黯舌明显减少,淡红舌、淡白舌及齿痕舌明显增加;黄苔和灰黑苔均明显减少,薄白苔和花剥苔或无苔明显增加。通过证型分析,发现化疗后比化疗前正虚类证候增多(P ﹤0.05),邪实类证候减少(P ﹤0.05)。结论胰腺癌化疗前后证候会发生变化,主要是化疗药物损伤脾肾两脏,引起脾虚湿滞和气阴两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的舌象及多导睡眠呼吸监测指标的特点,分析舌象与睡眠节律、体重指数(BM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因打鼾行多导睡眠监测的患者80例,其中确诊为OSAHS的患者68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分析各组舌象、舌下络脉的特点。研究各组舌象与体重指数及睡眠节律的关系。结果:OSAHS患者舌质分布由多到少依次是淡白舌、红舌、淡红舌、斑点舌。舌苔分布由多到少依次是白厚腻苔、薄白苔、黄腻苔、薄黄苔。对照组主要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轻中度组以淡白舌、红舌和白厚腻苔、黄腻苔为主;斑点舌主要集中在重度组。舌下络脉分级分布主要以1级为主,3级少见,3级舌下络脉主要见于重度OSAHS患者中。舌象与BMI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OSAHS患者BMI多较高,超重和肥胖患者占绝大部分(约89.71%),不同舌象患者的BMI指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睡眠节律的比较分析显示,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睡眠节律分布差异主要表现在重度组的Ⅱ期睡眠时间的延长和REM期睡眠时间的明显缩短。结论:淡白舌或红舌、苔腻、舌下络脉1级为OSAHS患者的主要舌象特点。OSAHS患者出现斑点舌、舌下络脉3级多提示病情程度较重。OSAHS重度患者可出现明显的睡眠节律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人的舌象变化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冠心病人的舌象变化 《内经》云:“心气通干舌”。又云:“舌者,心之官也”。心开窍于舌。故舌者心之外候也,望舌可测其心之病变。辨舌可知患者之寒热,虚实;诊舌当观其舌苦之色泽,舌质之形态,知之质等,冠心病的舌苔舌质均有不同表现,可大体归纳为:薄白苔、薄黄苔,白腻苔,黄腻苔,或舌光无苔之别。舌质可大体归纳为:质红、质淡红、质紫暗,或舌质光裂,或舌体胖厚等之别。 薄白苔和白腻苔:薄白苔无病者亦可见之,但病属虚证者亦可见薄自苔或白腻苔者,冠心病及内伤虚证者均见。如属气虚则生寒,则多见白苔或白腻苔。 薄黄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中医舌象特征.[方法]对1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舌诊专家"软件和临床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舌象的识别分析.[结果]原发性痛经患者舌色表现以淡白暗舌比重最大,占28%;舌苔以白苔和黄苔为主,白苔占46%.中医证型与舌色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原发性痛经瘀血舌象组与非瘀血舌象组的舌下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论治艾滋病的证候规律。方法:采集101例HIV/AIDS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统计本次调查人群的症状及证候出现频次,用因子分析法分析相关症状。结果:乏力、健忘、烦躁、腰膝酸痛、抑郁等症状出现频率高于50.0%;舌象中淡红舌占44.6%,红舌占39.6%,白苔占57.4%,厚腻苔占46.5%;脉象中细脉占35.6%;证候中脾肾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53.5%。结论:HIV/AIDS患者多以脾肾两虚证为主,以虚证居多。  相似文献   

19.
淡红舌半截黄灰苔(图37) 半截苔属舌苔的偏全问题,根部厚腻苔说明邪在下焦,或胃肠积滞,或素有痰饮。黄灰苔并见,说明由白转黄转灰,多为热证。舌象:舌淡红苍老,尖有红点。前半部为薄白糙苔,根部苔黄灰腻,垢浊胶结,如铺土碱粉。主病:表邪入里化热;湿热秽浊内盛,痰浊内停化热。常见于心肌炎、风湿热、肝炎及其他发热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古今有关舌诊的论述颇多,唯对新生儿的舌象描述甚少。本文报告足月健康新生儿和非正常状态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舌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指出足月健康新生儿以淡红舌、薄白或微白苔为主,至48小时已全部长出了舌苔,舌红无苔的新生儿只有2%,且均于48小时内变为淡红舌并长出了白苔。这不同于国内中、西医儿科名著中认为“初生儿舌红无苔”的传统概念。非正常状态新生儿出生25~48小时亦以淡红舌、薄白或微白苔为主,但舌红无苔、淡白舌及黄苔均较正常儿多见,舌苔的出现和生长速度亦较正常儿迟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