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杀意念是指由于心理冲突偶尔或经常产生一种自我毁灭行为的想法。由于社会的进步与竞争,有极少数人群因人际关系紧张、经济窘迫、心理防御机制不完善,萌生解脱痛苦和绝望的办法,产生自杀意念。自杀意念者是自杀的最重要的高危人群之一。为了解医学大专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6年10月对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869名医学大专生的自杀意念情况进行调查,剖析形成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为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引导与管理学生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向华  夏云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1337-1338
自杀是一种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的行为。当前,意外死亡已成为我国人口死因的第3位,而自杀在意外死亡中占第1位[1]。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自杀率高低与其居民对自杀的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公众对自杀的态度可以对自杀行为产生某种促发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杀是由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毁灭性的行为,是蓄意终止自己有意识的生命。自杀行为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蓄意的。据HO(1989年)报告欧洲每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17.1/10万,估计10倍以上的人有自杀未遂或有自我伤害行为。自杀是人类前10位死因之一。尤其是青年人,1990年有超过140万的人自杀死亡,已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对国内外自杀伤亡的概况、流行病学特症、自杀危险因素及自杀行为的预防和  相似文献   

4.
夏云  高向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662-1663,1671
自杀(suicide)是指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自杀对人类健康已构成重大威胁,据报道自杀死亡已成为人类十死因之一。我国自杀率为23/10万,在世界上是自杀率比较高的国家,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据预测我国自杀率仍有上升趋势。目前自杀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全球性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众所周知,自杀率高低与其居民对自杀的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有效的自杀预防必须以对公众自杀态度的深入了解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自杀(suicide)是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毁灭行为。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0年全球有将近100万人自杀。在任何一个国家,自杀都是十大死因之一。我国自杀死亡的绝对数字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6.
某高校医专学生对待自杀的态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自杀是一种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比率在整体人群中呈现上升趋势。青少年的自杀问题不仅是青少年个人问题,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研究通过对医专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为提高医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永华  邵建波  丁树刚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309-2311
自杀是一种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自杀既是社会现象,又是医学现象,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特殊表现。自杀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杀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而15~34岁的青年自杀已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0%,自杀已成为18~20岁青少年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高考或是求职阶段,一旦遭受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如不能及时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往往会走上一死了之的极端。造成如此高的自杀死亡率,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袁晓兰  盖万良 《职业与健康》2006,22(17):1390-1391
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包括体验(恐惧、忧虑、紧张等)、生理学变化(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和行为(坐立不安、冲动等兴奋表现)等几方面。也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症状,在躯体疾病、应激、神经症和精神病中均可见到。考试是一种应激反应,应激是指人对某种出乎意料的环境刺激所作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遇到挫折,要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尽快恢复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调节最常采用以下方法: 矛盾回避法 俗话说“耳不听心不烦,眼不见心坦然”。人处于矛盾困境时,大脑会形成一个兴奋中心。回避不良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于其它刺激引起的兴奋中心,心理上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如家庭中因夫妻矛盾或家务琐事使你闷闷不乐甚至大发雷霆时,不妨采取消极的客观回避,到父母或朋友家住几天,等双方气消了冷静下来后再回去。还可采取主观回避,通过主观努力使注意力转移,尽量忘掉不愉快的经历,或集中精力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主观上实行兴奋中心转移,达到回避心理困境之目的。 幽默转化法 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常常能使尴尬和窘迫转化为融洽、轻松和自然,从而化解困境,  相似文献   

10.
正亚健康(亚临床)心理属于人的正常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将亚健康心理和精神病对等起来,这也是人们对心理问题讳莫如深的原因。近几年,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人屡见不鲜,虽然心理问题可以成为致命的"杀人武器",但有心理问题却不等于精神病,亚健康心理其实也属于人的正常心理,心理有了问题应该及时咨询诊治。据了解,在临床中,人的心理可分为正常心理和不正常心理,正常心理包括了健康心理和亚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1.
郭亚丽  苑大维 《现代保健》2008,(36):139-140
藏匿药物(简称藏药)是指精神病人因拒绝治疗或畏惧药物副作用而将应服用之抗精神病药物藏匿后丢弃或另作他用的行为。在精神科住院的精神病人中,病人藏药是一种常见现象。藏药不仅影响病人的正常治疗,少数病人还可以将药积累起来一次顿服而自杀。笔者深入研究精神病人藏药心理,对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使患者尽快达到预期效果,减轻病人的家庭经济负担,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相似文献   

13.
富阳市中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心理冲突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自杀是青少年死工:的主要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是青少年的第2大死因,因此如何预测和预防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洪春  刘丽 《泰山卫生》2005,29(3):37-39
自杀行为是有意识地、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中国的自杀率为22/10万,已属世界自杀高危地区,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率一般为正常人群的20倍。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上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其患病率在1.56~4.6%之间,自杀死亡率为10%。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精神病患者肇事杀人或自杀的事件屡见报道,大量研究表明,50%以上的自杀死亡者主要是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出3~12倍。因此,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康复干预是广大精神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6.
自杀是人类心理冲突达到高峰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毀灭行为。认识和分析自杀的发生规律,寻找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自杀的发生率,对保障人的生命和健康、延长寿命、安定社会有重要意义。为了给社会提供一些有关自杀的数据资料,促进自杀防制工作,我们对阆中县1976~1989年的自杀进行了一次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回避、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18.
心理承受力也可称为耐受力,是人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耐受程度。心理承受力强的人,虽然遭受种种的精神刺激和挫折,并不导致心理上的严重问题,甚至可以把逆境带来的不快转变为奋发进取的动力,并可能由此而取得成功。但若心理承受力弱,在遭受精神刺激和心理挫折以后,就会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萎靡,甚至产生心身疾病。人的心理承受力受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除先天素质外,后天因素的形成与儿童所处环境和教育、训练条件密切相关。人的心理承受力越强,越能使人耐受精神刺激或心理挫  相似文献   

19.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总要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和障碍,承受各种压力。这时,我们都会因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而形成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而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减轻内心不安与烦恼,恢复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的适应性倾向。”它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也常常渗透于我们的人格中,被个体不知不觉地以比较固定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自杀是指个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自愿地采取伤害甚至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属于社会病范畴,既是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从社会医学角度对其进行诊断、病因学分析和防治干预。研究自杀流行状况,分析自杀与自杀死亡的流行特征及其成因,发现高危人群和高危社会、心理环境,加强自杀预防,减少自杀和自杀死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