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背部导联心电图结合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健康体检者,均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6个背部导联(B1-6)心电图检查,记录三种姿势背部导联心电图,计算各个导联P/R值,最大值则为最佳电极摆放位置,将21例P波识别困难的心律失常患者心腔内心电图作为参照,比较背部导联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价值。结果:坐位时B3导联P/R值(0.1558±0.0786)高于右侧卧位与俯卧位,P<0.05;背部B3导联P/R值高于常规II导联,P<0.05。结论:背部导联心电图最佳姿势为坐位,有利于对异常P波的识别,其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合在心律失常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的24h12导联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60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行24h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室性早搏为最常见(97%),其次是ST-T改变(60%)和室性心动过速(50%)。心功能越差,复合心律失常越多见。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且多样,有复合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12导联与3导联分析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eletrocrrdiograhy,AECG),明确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上的优势。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分组的方法对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要求检测动态心电图进行分组:12导联组,3导联组,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①12导联与3导联患者的一般情况相似;②12导联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的病例比例高于3导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部位明确。③12导联室性期前收缩、室速,交界性逸搏低于3导联;房性期前收缩,心房扑动,房颤(包括短阵房颤、房扑),房性逸搏高于3导联,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12导联能对室性期前收缩定位。结论:12导联(AECG)能及时检出缺血性ST-T改变,并准确定位;12导联AECG由于P波清楚,对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判定准确;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定位;以上结论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准确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EASI导联心电图在诊断心肌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心肌缺血患者200例,均记录其12导联及EASI导联心电图,统计EASI导联组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诊断心律失常效果,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价值与心电图ST-T改变幅度.结果:EASI导联组检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缺血比例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EASI导联组发生电极滑脱、基线漂移及肌电干扰比例低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EASI导联组检出ST-T上抬幅度大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ST-T下移幅度大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结论:EA-SI导联诊断心肌缺血所受外界干扰小,尤其适用于长时间检查诊断.  相似文献   

5.
吕淑范 《黑龙江医学》2009,33(7):534-535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对有胸闷症状者心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数字化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系统监测24h后分析心电情况。结果980例中,共发现ST-T改变及心律失常694例,检出率为71%。结论心悸、胸闷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DCG检查分析有助于病因的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心电图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同时行常规心电图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182例患者,将常规心电图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常规心电图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敏感性差异显著(P〈0.01)。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更加敏感,是临床诊断冠心病重要的无创性检查之一,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动态记录心电活动的诊断手段,它所采用的技术由美国物理学博士、实验物理学家Holter 于1957年发明,亦称Holter. Holter由最初的双通道、三通道逐步发展为12导联动态心电图.Holter通过全面、准确、可靠的一次性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获得大量连续的心电资料,从中检出异常心电图改变.该项检查为无创性,易被患者接受.现将我院干部病房Holter室2003年至2004年105例冠心病患者12导联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如下,旨在为临床早期、及时、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上的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以来收治的86例要求检测动态心电图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3导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组患者采用12导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结果:观察组检测出ST段下斜型以及ST段抬高患者的例数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分析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房性期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能够及时检测出缺血性ST-T段的改变,并且准确定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全麻病人拔管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 方法 85例成人急诊外科非心脏手术拔管过程中进行描记12导联电图,进行心电监护记录. 结果 85例中术前心电图正常56例(65.9%),心律失常29例(34.1%);两组拔管前后共63例(74.1%)出现1种及以上异常心电图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其他异常主要有ST-T、期前收缩、心肌缺血等改变.随着拔管期临近而增多,吸痰拔管时到达高峰. 结论 气管拔管操作刺激后对病人的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操作规范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通过监测分析发现潜在危险,特别是对有器质性心脏疾病者更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0.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右室心肌梗死 (RVMI)不常见 ,多数与下后壁心肌梗死 (MI)并存。尸检发现RVMI的发生率为 1 0 %~ 43 % ,但临床诊断中RVMI仅占 7.7%~ 2 3 % [1 ] 。作者观察了RVMI患者常规 1 2导联心电图的变化 ,为提高RVMI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本院住院急性下壁或下后壁MI 48例 ,均经心电图证实 ,并查心肌酶增高。男38例 ,女 1 0例 ,年龄 38~ 84岁 , x±s(59± 8)岁。1 .2 诊断及观察指标  48例MI患者根据RVMI特征[2 ] 分为下后壁MI并发RVMI组 (n =1 6)和单纯下后壁MI组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2导联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我院接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12导联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检出率、检出部位及对心肌缺血检出率,分析两种方法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监测价值。结果12导联心电图对冠心病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12导联心电图对下壁、侧壁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且12导联心电图对ST段抬高、ST段压低的检出率也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12导联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两者诊断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联心电图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中有较高价值,可较好检出心肌缺血及缺血部位,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心肌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2例患者的DC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CG中ST段压低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联DCG监测对心肌缺血的评价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它对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比静息ECG更敏感,为临床心肌缺血诊断及预后观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病窦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5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资料。结果根据DCG分型,5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分为四型:Ⅰ型为严重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50次/min,共12例,占21.4%;Ⅱ型为窦缓伴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共24例,占42.8%,其中窦性停搏15例,停搏时期为2.0~4.2s,占26.8%;Ⅱ度窦房阻滞9例,占16.1%;Ⅲ型慢快综合征9例,占16.2%;Ⅳ型双结病变11例,占19.7%,心率达28~116次/min。不同分型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S组的心率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24h总心搏数、最低心率、最高心率、24h平均心率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12导联动态DCG是一种简单、无创伤的检测方法,适用于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SSS患者,能提高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4.
龚勤莉 《吉林医学》2012,(35):7727-7728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监测观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动态心电图采用12导联心电图机同步记录。结果:心电图动态检查对于ST段偏离、T波高耸或倒置、室性早博和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为51.5%、68.1%、59.6%和25.5%,明显优于常规检查检出率27.7%、17.0%、8.5%和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第一高峰发生在0:00~8:00时间段,共有29例(61.7%);其次发生在13:00~15:00之间,共有23例(48.9%)。结论:采用12导联心电图作动态监测,能够有效检测出心绞痛发生的异常现象,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AECG)采用Einthoven-Wilson12导联系统(A系统)和Mason-Likar12导联系统(B系统)连接方式时的各导联波形差异.方法 40例患者接受ECG、AECG检查,并分别采用A系统和B系统描记,每例4种描记10 min内完成.结果 ECG两种导联系统的QⅡ、aVR、aVF、V4~6,RⅠ、Ⅱ、Ⅲ、aVR、aVL、aVF、V1~3,SⅠ、Ⅱ、aVL、V2~6振幅和电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Ⅱ、aVR、aVF、V4~6,RⅡ、Ⅲ、aVR、aVF,SⅠ、Ⅱ、aVL、V4振幅A系统较B系统小,RⅠ、aVL、V1~3,SV2~3、5~6振幅A系统较B系统大,电轴A系统较B系统左移;AECG两种导联系统QⅡ、aVR、aVL、V5~6,RⅠ、Ⅱ、Ⅲ、aVL、aVF、V1~3,SⅠ、Ⅱ、aVR、aVL、aVF、V1~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Ⅱ、aVR、aVL、V5~6,RⅡ、Ⅲ、aVF,SⅠ、Ⅱ、aVR、aVL、aVF振幅A系统较B系统小,QV3,RⅠ、aVL、V1~3,SV1~6振幅A系统较B系统大;电轴A系统较B系统左移.结论 A系统与B系统记录的QRS波并不等同,不能以ECG标准诊断AECG;不同导联系统记录的QRS波形不能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体位对12导联心电图QRS电压改变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上常遇到一些需要做心电图而又不能平卧的病人,此时一般取坐位进行检查。笔者发现坐位检查时,受检查QRS波振幅有明显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2导联和3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老年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接诊的1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采用12导联、3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分析比较三种检查手段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12导联组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检出率(78.33%、76.67%)明显高于3导联组(61.67%、63.33%)和常规组(46.67%、51.67%),3导联组明显高于常规组.12导联组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左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3导联组和常规组,3导联组明显高于常规组.12导联组对下壁、侧壁的检出率(16.67%、11.67%)明显高于3导联组,对ST段抬高、压低的检出率(46.67%、55.00%)明显高于3导联组(28.33%、26.67%).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良好,可显著提高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且对心律失常分型的诊断效果良好,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右心室心肌梗死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多以右胸导联为主要诊断依据,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旨在讨论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变化对右心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12导动态心电图与12导常规心电图ST-T差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与12导常规心电图ST-T的差别,为提出12导动态心电图(AECG)ST-T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用常规12导心电图(RECG)的连接方式和12导动态心电图的连接方式分别描记心电图,然后比较两种连接方式心电图ST?T的差别。结果:两种导联联接方式,ST段正常或改变基本一致的555例,一致率为92.5%,但AECG的ST改变较RECG显著;T波正常或改变基本一致的561例,一致率为94.8%(T波的一致是指: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T波方向一致,T波的电压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形态大致相同);Q-Tc间期:两种连接方式均在正常范围内586例,一致率为97.5%。结论:①两种联接方式,虽然ST段的一致率为92.5%,但AECG的ST改变较RECG显著,所以AECG的ST诊断标准应比RECG的ST诊断标准更为严格;②两种联接方式T波的一致率为94.8%差别较ST段小,在分析12导联AECG T波时,可适当考虑这一情况;③两种联接方式Q-Tc间期一致率为97.5%,可考虑使用同一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