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报告131例由颅内肿瘤并发三叉神经痛。其中胆脂瘤106例,三叉神经鞘瘤12例,脑膜瘤6例,三叉神经纤维瘤3例,脑干胶质瘤和听神经瘤各2例。胆脂瘤多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症状,桥小脑角处其他肿瘤多表现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同时介绍了不同肿瘤诊断和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106例颅底肿瘤并三叉神经痛。其中胆脂瘤83例,三叉神经鞘瘤11例,脑膜瘤5例,三叉神经纤维瘤3例,脑干胶质瘤、听神经瘤各2例。桥小脑角胆脂瘤多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或唯一症状,其它多表现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分析了不同肿瘤诊断和手术要点,总结了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104例颅内肿瘤并发面部疼痛,占同期颅内肿瘤2.5%,肿瘤部位,以桥小脑角肿瘤多见,其次是中颅凹底;肿瘤性质,以表皮样囊肿最多,其次是三叉神经节神经纤维瘤。面部疼痛常为首发症状,且多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易误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它肿瘤如脑膜瘤、听神经瘤等,发生面部疼痛较晚,且多为不典型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病历及随访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有三叉神经痛患者392例,其中颅内肿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共38例,男性13例,女性例25例,年龄为28~68岁(中位数47岁),病程2周~10年(中位数1年),左侧24例,右侧14例。3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7例。肿瘤性质包括胆脂瘤18例,听神经瘤9例,脑膜瘤10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术中行微血管减压术6例,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2例,三叉神经蛛网膜松解2例,三叉神经梳理术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例,面瘫9例,面部麻木10例,眼睑下垂3例,一过性复视1例。术后随访时间7~30个月,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35例(92%),1例大部分缓解,2例仍有疼痛。结论手术策略需兼顾肿瘤切除以及三叉神经痛症状的缓解,全切或次全切除肿瘤,仔细探查三叉神经根部,充分减压可有效治疗颅内肿瘤继发的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桥脑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6例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桥脑小脑角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部位与大小、手术入路与技巧、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患者三叉神经痛均消失,术后并发症以暂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最多见,治疗后痊愈。结论胆脂瘤导致的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术前确诊率较低。肿瘤切除后三叉神经痛即停止,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72例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与技巧,并提出胆脂瘤切除分级标准。方法回顾性总结了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部位与大小、手术入路与技巧、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术后三叉神经痛均消失。全切除38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切除5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19例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术后并发症以暂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最多见,无菌性脑膜炎7例,治疗后痊愈;外展神经损伤1例未恢复;复发5例。结论胆脂瘤导致的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多不很典型,术前确诊率较低。常用的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颞枕枕下乙状窦后幕上下联合入路。胆脂瘤切除程度可分为全切除、次全切除、大部切除和部分切除4级。肿瘤切除后三叉神经痛即停止,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我院1986年~1997年4月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94例中,22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占11.3%。其中胆脂瘤17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2例,乳头状瘤1例,经手术全切。除1例有轻度面瘫(经3个月治疗恢复),经6个月至8年随访无复发。本文就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1984~1992年作者治疗三叉神经痛456例,其中病因为脑瘤者45例(9.9%)。胆脂瘤22例,脑膜瘤18例,神经鞘瘤5例。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8.0、58.2、44.4岁。而单纯因血管压迫神经致三叉神经痛(NVC)者平均发病年龄61.0岁。胆脂瘤与神经鞘瘤患者与NVC比年龄显著低(P<0.01)。痛疼分布范围与NVC组相同,第Ⅱ、Ⅲ枝41例(91.1%),第Ⅰ枝4例(8.9%)。痛疼性质与NVC者相同,均以发作性痛疼为主。除三叉神经痛外,大多无其他异常神经症状,无面部知觉减退,角膜反射保留。但肿瘤直径大于4cm的2例患者出现面部感觉减退,外展神经及听神经损害等症状。有1例三叉神经鞘瘤和3例听神经瘤患者伴该神经的损害症状。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128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其中12例患者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症状。结合手术所见,总结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2例肿瘤患者,右侧桥小脑角8例,左侧桥小脑角4例。其中神经鞘瘤9例,脑膜瘤2例,胆脂瘤1例。疼痛性质以发作性疼痛为主。伴听力下降者5例。疼痛分布于三叉神经第一支2例,第二支4例,第三支6例。2.手术方法:全组病例均在全麻下进行。取耳后弧形切口4.0~6.0cm,常规开颅,十字切开硬脑膜,释放部分脑脊液,探查桥小脑角。在显微镜下辨别肿瘤与三叉神经及血管受压关系。肿瘤直接压迫三叉…  相似文献   

10.
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STN)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1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ITN 98例,STN 47例.伽玛刀治疗81例,其中ITN 68例,STN 13例(继发于脑膜瘤1例,三叉神经瘤12例).开颅手术治疗64例,其中ITN 30例(行微血管减压11例,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19例);STN 34例(继发于胆脂瘤20例,三叉神经瘤14例).结果 ITN伽玛刀治疗的有效率为94.1%(64/68),完全无痛为52.9%(36/68);STN的有效率为46.2%(6/13),完全无痛为23.1%(3/13).肿瘤控制率为923%(12/13),ITN的微血管减压无痛率为100%(11/11),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无痛率为100%(19/19).STN肿瘤切除后无痛率为100%(34/34).开颅手术者并发颅内感染2例.5年随访,伽玛刀治疗的ITN的复发率为7.8%(5/64),STN的复发率为66.7%(4/6);微血管减压的复发率为9.1%(1/11),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的复发率为10.5%(2/19).结论 ITN的伽玛刀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好;微血管减压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的有效率更高,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于STN,我们建议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病例资料,均表现为同侧三叉神经痛,经MRI扫描发现桥小脑角占位。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其中22例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6例,近全切除8例,病理确诊均为胆脂瘤。术后疼痛全部消失,面部麻木3例,短暂呛咳1例,无术后出血、急性脑积水、死亡等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6~90个月,无疼痛复发及占位复发。结论桥小脑角胆脂瘤多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MRI扫描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手术切除病变可使多数病例疼痛消失,对于同时存在血管压迫的病例,可配合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桥脑旁隐性肿瘤导致的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0年以来,作者经后颅凹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4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现桥脑旁隐性肿瘤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共36例,占8.40,其中26例为胆脂瘤,4例为动-静脉畸形,3例为动脉瘤.其他肿瘤3例。这些病例唯一表现是三叉神经痛,术前放射学检查(包括CT和MR)未发现确切的病灶而未能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后止痛。本文旨在阐明这一特殊病征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三叉神经瘤CT及MRI的影像分析,提高术前对此病的准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三又神经瘤CT及MRI检查。结果颅后窝5例,颅中窝8例,位于颅中窝、颅后窝的肿瘤呈椭圆形或伴分叶状改变:跨颅窝4例,呈哑铃形或不规则形。CT及MPd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实性部分多呈略高密度或略低密度改变,常伴有囊状低密度区。②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多呈不均匀高信号。③CT及MRI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④肿瘤沿着三叉神经生长,跨颅窝“哑铃状”为特征性表现,三叉神经根部增粗与瘤体相连续是诊断三叉神经瘤的可靠征像。⑤常伴有岩骨骨质吸收,肿瘤边界清,周围脑组织多无水肿厦钙化。结论CT和MRI是诊断三又神经瘤可靠方法,术前仔细分析其影像表现可达到准确诊断,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治的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一类颅神经疾病的肿瘤性病因,对其临床表现特点、发病机制和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以面肌痉挛、三又神经痛主诉就诊的患者术前MRI检查发现肿瘤性病因19例,占同期显微手术治疗1032例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中的1.8%。其中男7例,女12例。三叉神经痛16例,面肌痉挛3例。术前诊断胆脂瘤8例,脑膜瘤5例,听神经瘤6例。结果肿瘤获全切,病理诊断同术前一致。术后除一例胆脂瘤致三叉神经痛部分缓解外,余症状均消失,平均随访4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颅神经疾病的肿瘤性病因并不少见,在本组三叉神经痛中高达6.3%(16/253)。其临床特点是发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症状较重,三叉神经痛倾向于不典型发作。临床医师应保持警惕,术前应常规MRI检查。一旦发现肿瘤应争取及时手术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三叉神经瘤CT及MRI的影像分析,提高术前对此病的准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瘤CT及MRI检查。结果颅后窝5例,颅中窝8例,位于颅中窝、颅后窝的肿瘤呈椭圆形或伴分叶状改变;跨颅窝4例,呈哑铃形或不规则形。CT及MRI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实性部分多呈略高密度或略低密度改变,常伴有囊状低密度区。②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多呈不均匀高信号。③CT及MRI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④肿瘤沿着三叉神经生长,跨颅窝“哑铃状”为特征性表现,三叉神经根部增粗与瘤体相连续是诊断三叉神经瘤的可靠征像。⑤常伴有岩骨骨质吸收,肿瘤边界清,周围脑组织多无水肿及钙化。结论CT和MRI是诊断三叉神经瘤可靠方法,术前仔细分析其影像表现可达到准确诊断,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51年作者发现一年轻病人的三叉神经痛是由于桥脑小脑角有一小的胆脂瘤所致,因而提出机械压迫可能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但机械压迫病因假说早在1920年Cushing即已从肿瘤压迫三叉神经根的病例报告中提出,1937年Lee又提出岩嵴可能  相似文献   

17.
胆脂瘤又称为表皮样囊肿、表皮样瘤、珍珠瘤等,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自1999~2001年我们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脑-桥脑角胆脂瘤2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4例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21~66岁,平均42.4岁;病程2个月~20年,平均5.7年。临床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者11例;多组颅神经功能障碍(第Ⅴ、Ⅵ、Ⅶ和Ⅷ对颅神经复合症状)者11例,主要表现为面部疼痛、麻木、轻瘫、面肌抽搐、耳鸣和听力下降;偶然CT检查发现者2例。二、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及MR检查。24例患者CT检查均表现为小脑桥脑角区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桥小脑角区(CPA)小型占位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症状及体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6年期间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72例,其中CPA区小型病变(最大直径<3cm)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23例,约占6.2%;病种包括胆脂瘤12例、神经鞘瘤6例、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2例;所有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病变,3例另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术后疼痛消失20例,面部麻木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短暂耳鸣及面瘫,均恢复,无死亡。随访1~5年,无疼痛复发。结论 CPA区小型占位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由于病变小、易于全切,加之镜下暴露充分,手术疗效满意;术中若发现病变与三叉神经无确切关系,则需行微血管减压或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胆脂瘤继发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在胆脂瘤切除术结合MVD中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及侧方扩散电位的变化及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1例颅内胆脂瘤继发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相关指标,并结合现有文献进行分析报道.结果 MVD后W2、W3波恢复正常,患者右侧颜面部疼痛消失;LSR消失,左侧颜...  相似文献   

20.
郑瑛  郑鲁 《临床脑电学杂志》1997,6(4):224-225,228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的意义。方法 利用神经电诊仪对28例患者进行BAEP检测。结果 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BAEP异常者19例(79%),表现多为同侧或双侧I波、Ⅲ波分化差,潜伏期延长。4例胆脂瘤所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BAEP全部异常,表现为Ⅲ波、V波分化差或波形缺失。结论 BAEP是三叉神经痛辅助诊断的一个敏感指标,尤其对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