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刺合谷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引发脑内相关区域的变化情况.方法对6名健康右利手年轻被试进行右手合谷穴针刺,同时进行全脑fMRI,对脑内活动区域进行定位.结果针刺合谷时引起双侧感觉/运动区,额中回,颞上回前部,丘脑,额上内侧回,双侧小脑,双侧枕颞交界区,对侧岛叶,扣带回前部,中央后回上部以及同侧顶盖区激活,而降低的区域则分别表现在双侧颞极部,内颞叶区,额下内侧回,额叶眶部,双侧颞中回,双侧扣带回后部,枕叶,双侧中央前回中部,同侧中央前回上部.结论针刺合谷能够引发脑内相关区域的激活和降低,说明fMRI能够为针灸机制的探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对照组针刺非经非穴,均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填写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包括症状和生活质量指数(NDSI、NDLQ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治疗20次后,2组SF-36及NDLQI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NDSI显著下降(P0.01);针刺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后1个月随访,2组SF-36及NDLQI指数评分与治疗完成时略上升,NDSI评分仍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足阳明经特定穴和非经非穴治疗FD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特定穴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听觉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觉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是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一种,fMRI是一种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完全无创的条件下对人脑进行功能分析,一次成像可同时获得解剖与功能影像,而且对人体无辐射损伤。尽管fMRI技术和方法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其可靠性和实用性是不容置疑的。它对听觉障碍患者的术前诊断、手术计划的制定、术后患者康复程度的评估,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董莘 《现代康复》2001,5(4):108-108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 MRI具有高的软组织对比和分辨率、多平面直接成像以及无创伤的优点。能够清晰地显示常规X线和CT所不能显示的肌肉、肌健和半月板等复杂软组织解剖。同时,MRI能清晰分辨骨髓和骨皮质,对骨髓的信号变化尤为敏感。而且,是唯一能够直接显示透明软骨的影像检查。因此,MRI对评价肌肉骨骼系统的解剖结构、病理过程以及其它影像学检查正常但无法解释临床表现病例时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功能成像 (fu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一种崭新的成像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脑功能研究,特别是大脑功能区的划分,它突破了既往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角度对脑实施研究的状态,开辟了脑功能研究的新领域 [1]。 1 MR脑功能成像原理 MR脑功能成像并不能直接检测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 MR信号反映脑血氧饱和度及血流量的变化,从而间接反映神经元的能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元活动情况,达到脑功能成像的目的。神经元活动增强时,脑功能区皮层流过的血流量增加,而细胞耗氧增加量并不明显,二…  相似文献   

7.
通过剖析近年来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针刺原络穴的中枢效应机制,分析该研究领域的整体趋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综述文献可知,脑fMRI研究针刺原络穴主要包括激活脑区的分布、分析其针刺作用机理、任务态及静息态研究等方面。原络穴作为具有特殊作用的腧穴,其配伍应用具有特殊疗效;大量试验证实针刺原络配穴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个脑区形成复杂协调的功能网络达到治疗效果,而不是针刺两个单穴脑激活区的简单叠加;针刺原络穴在治疗神志、精神、运动等多种病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时候 ,脑神经科学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 (positionemissitiontomogra phy,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unc 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fMRI)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fMRI为临床MR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近年来很多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fMRI相关研究及新进展综述如下。1 fMRI发展史回顾美国学者Ogawa[1] 在 1990年首先发现血液中的脱氧…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针刺丰隆穴脑效应机制。材料与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对16名受试者右侧丰隆穴及非穴进行针刺并采集fMRI数据,利用DPARSF、统计参数图(SPM12)及XJVIEW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相比非穴,针刺丰隆穴增强脑激活区包括:右侧额下回(BA45)、顶上小叶(BA7),左侧顶下小叶(BA40);减弱脑激活区包括:右侧边缘叶、丘脑、前扣带回(BA32)、额中回(BA46)、小脑后叶,左侧海马旁回(BA35)、脑岛(BA13)、小脑前叶。结论针刺丰隆穴与非穴比较脑激活区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些脑区与认知、痛觉处理等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0.
脑活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人脑活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生物物理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关键技术的进展,综述了这些技术在人脑功能研究和临床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的脑功能MRI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双侧太冲穴和合谷穴)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针刺13例正常老年人“四关穴”,同时进行全脑fMRI扫描。为避免针刺后效应的影响,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数据采用SPM99进行分析。图像中每个体素的t值形成统计参数图,以P<0.05(经比较修正后)的体素作为激活体素。结果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激活双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左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双侧丘脑、后扣带回和前扣带回。针刺“四关穴”所激活的脑区,并非是单独针刺太冲穴和合谷穴所激活脑区的简单叠加。结论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激活后扣带回和额叶,这可能是该组合穴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中枢神经机制。fMRI是一种客观显示针刺治疗脑改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穴位刺激与非穴位刺激的正常颈脊髓对针灸信号效应特征,初步探索脊髓针灸效应的作用机制,为探索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方法.方法:16名健康志愿者按要求随机分成2组(每组8名)分别进行电刺右手合谷穴位和伪穴位,采用“静息-任务刺激-静息”的时段设计模式,共4次刺激,5次静息,各长35 s.获得的fMRI信号用AFNI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到激活信号与解剖信号的叠加图、激活信号值曲线.结果:神经功能激活区域大部分位于高位与低位颈脊髓平面,主要集中于C5~T1和C2~C3;5位志愿者在C2、C3、C5与C6平面脊髓前角出现神经功能激活;同时在C2、C5及C6平面对侧脊髓后角出现神经功能激活.电刺伪穴位组的脊髓fMRI激活结果:神经功能激活区域主要集中于C5~T1,高位颈脊髓未发现神经功能激活区;激活部位主要位于同侧脊髓后角.结论:利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脊髓功能核磁共振技术能检测电刺合谷穴及其伪穴位时正常脊髓功能变化的信号,穴位刺激能引起更广泛的脊髓激活区域,高位脊髓激活区可能是针灸经络的特定激活区域;使用1.5T医用核磁共振机和常规颈线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脊髓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能检测到受损脊髓对电刺合谷穴时的神经信号,有助于评估脊髓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观察补法和泻法针刺足三里穴对大脑作用的中枢机制. 方法 选取32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对11名受检者用补法电针刺激右侧足三里穴(ST36)、11名用泻法电针刺激ST36、10名电针刺激右侧足三里穴同一水平向外2~3 cm处.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 结果 电针结束后5 min,泻法组的脑区激活不明显,而补法组平均信号升高的脑区主要有双侧尾状核头部、丘脑、左侧岛叶、扣带回及小脑齿状核.电针结束后20~30 min期间两组脑区的激活最为明显,均激活左侧的丘脑、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颞中回、额中回、岛叶、双侧尾状核头部、小脑半球、前、后扣带回;两组激活区域大致相同,但补法组激活的脑区范围更广、强度更大.针刺假穴组只激活中央旁小叶及小脑半球. 结论 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均能激活边缘系统、辅助运动区、灰质结构等脑区,而应用补法能更早、更强烈地激活上述脑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fMRI观察针刺足少阳胆经五输穴的脑功能区激活情况。方法 选取男性健康青年志愿者12名, 针刺右侧足少阳胆经五输穴, 在静息段与针刺段交替采集fMRI图像, 获得数据通过random effect法对数据行组分析, 以P <0.05的像素构成统计参数图, 即实验任务脑激活区, 按Talairach坐标行解剖定位, 获得试验任务激活的脑区。结果 受试者脑激活区包括左侧眶回(BA11)、双侧顶上小叶(BA7)、右侧颞上回(BA22)。负激活区包括右侧舌回(BA18)、右侧扣带回(BA24)、双侧顶上小叶(BA7)、右侧颞下回(BA20)。结论 针刺足少阳胆经五输穴可影响边缘系统、听觉系统、语言、记忆等。针灸叠加针刺引起对应的脑功能区变化是大脑传导通路重新整合与分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术(TENS)改善老年性痴呆(AD)患者记忆和行为的机制。方法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方法观察正常人大脑对经皮电神经刺激术(TENS)刺激穴位的反应,刺激部位为左腿的"足三里"、"涌泉"和"太冲"穴,对6名正常老年人进行了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成像过程中,每名受试者分别接受了160 Hz的TENS刺激。结果TENS刺激正常老年人左腿的"足三里"、"涌泉"和"太冲"穴,正常老年人大脑仅在刺激"太冲"穴时可见脑区激活,它们是:下丘脑、BA6区、BA7区、BA31区、BA32区、BA38区。结论TENS可能通过激活上述结构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针刺镇痛机制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fMRI观察针刺在健康志愿者疼痛模型中所产生的脑区激活灶变化,探讨针刺镇痛机制.方法建立疼痛模型,行针刺太冲穴和非穴位前后的疼痛任务fMRI扫描,应用SPM 99分析功能数据.观察分析疼痛激活区以及针刺后疼痛信号变化.记录疼痛评分和得气感.结果疼痛任务中多个脑区被激活.针刺太冲穴后,观察到ACC和丘脑的疼痛任务激活体积下降.结论针刺参与到疼痛处理多个脑区的整合,丘脑可能参与注意力和警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结合药物磁共振技术研究正常男性和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激活的差异,探讨曲唑酮治疗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A组为30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均为右利手;30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单盲、随机分为B组(用曲唑酮治疗7周)和C组(用安慰剂治疗7周),每组15个患者,所有患者人均为右利手。A组仅进行一次功能磁共振检查;B组和C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功能磁共振检查,治疗前B组和C组不服用任何药物;治疗后B组患者在磁共振扫描前60分钟服用曲唑酮100mg;C组服用安慰剂100mg。所有参与者均用色情录像和非色情录像刺激,用GE1.5TMR扫描系统进行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在色情录像的刺激下,与正常男性相比,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B组+C组)双侧前扣带回激活范围明显增大(t=6.715,P〈0.001),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经曲唑酮治疗后,在曲唑酮的干预下,心理性ED患者的双侧前扣带回激活被抑制与正常人接近,而双侧海马激活范围较前增大,双侧脑岛的激活被抑制;B组病人治疗前后前扣带回激活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t=1.930,P〈0.05);双侧海马激活较前明显,前后激活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左侧:t=3.790,P〈0.001;右侧:t=4.203,P〈0.001);脑岛的激活被抑制。C组病人治疗前后在安慰剂的干预下,脑激活图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心理性ED患者在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潜在的病因;脑岛、前扣带回、海马可能富含5-HT受体;曲唑酮对心理性ED的治疗可能在于调节了脑岛、前扣带回、海马的神经元生物活性;曲唑酮对不同亚型的5-HT受体的调节具有多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36 h睡眠剥夺(SD)以及睡眠剥夺并服用咖啡因后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特点,探讨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对大脑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13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参加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设计,对受试者在清醒状态下以及36 h睡眠剥夺并随机服用咖啡因或者安慰剂后进行Go/No-go测验并使用3.0T磁共振仪进行fMRI扫描,3次fMRI扫描之间间隔3周.受试者行为学数据使用SPSS软件处理,fMRI数据使用AFNI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 36 h睡眠剥夺后受试者前额叶皮层显著激活,前扣带回功能活动下降;服用咖啡因后双侧豆状核、丘脑、边缘系统相关脑区激活程度下降.结论 36 h睡眠剥夺可导致执行控制功能的显著下降,前额叶皮质参与功能代偿.咖啡因通过对边缘系统相关区域及纹状体系统活动的抑制来对抗睡眠剥夺对于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