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节约血源,提高输血疗效,增强血液成分输血率,通过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例数及种类来降低输血风险。方法对临床用血科室3年来输血情况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汇总分析。结果通过大力推广成分输血,临床科室全血用量逐渐减少,使输血不良反应逐步降低,成分输血达到100%。结论加强成分输血管理,降低全血使用率,减少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临床成分输血分析,规范临床成分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血液利用率.方法 对2000-2009年我院临床科室成分输血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 成分血使用率由2000年的76.6%上升到2009年的99.96%.结论 成分输血,节省血源,副作用少,临床用血安全、合理、有效,成分输血是现代科学的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本地区临床用血的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北京市平谷区临床用血情况。结果:2001年成分输血率仅为0.20%,通过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宣传,成分输血的使用率2006年为76.5%。结论: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极为常用。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是解决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通过输血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机制PLT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5.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临床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通过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制品后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低,在输注全血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是机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结论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7月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病例415例,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输血不良反应中科室占比情况以及血液成分、血液制品构成情况。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3%,其中过敏反应70.1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9.40%,溶血反应0.48%。各血液成分中,血浆所占比例最高(40.24%),洗涤红细胞最低(0.72%)。各科室中,外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62%),且各科室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各血液制品中,浓缩血小板最高(4.14%),洗涤红细胞最低(0.24%),且各血液制品间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发热最常见,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输血,准确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知识,认真执行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其安全防护.方法 对新乡市中心医院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新乡市中心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和机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 认真防护,迅速有效抢救,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安全防护体系,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输血科在临床用血管理中的作用,以保证医院安全、合理、有效用血.方法 :统计我院2013~2015年临床用血总量、人均用血量、全血用量、成分输血率、输血申请单合格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临床用血工作更为规范,临床用血结构更趋合理,全血用量下降,成份输血率上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结论 :输血科在临床合理用血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输血不良反应,降低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质量,血液有效输注。方法: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进行统计。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其中输注血小板不良反应概率最高达0.70%,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根据各种血液成分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同时对临床医生加强输血不良反应标准认知程度可最大限度地规避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胡佳林  周浩锋 《重庆医学》2018,(8):1068-1069
目的 了解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更加合理用血、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涪陵中心医院2012-2015年输血病例24408例,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为准对其进行统计.结果 医院4年间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14例,反应率为0.88%.各种血液成分中,以冰冻血浆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其次为单采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最低.所有反应中过敏反应最多,其次为发热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随年龄段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不同血型、性别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疗单位应充分认识输血风险,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输血知识培训,提倡自体输血及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1.
徐娜  何晓玫  高新强  单小燕  李伟  刘娜 《北京医学》2007,29(12):748-749
目的 通过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样本进行分析,探讨有效降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手段和措施.方法 对71例输血反应样本进行血清学分析,即进行红细胞抗体、HLA抗体、血小板抗体筛查,分析产生输血反应的原因.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多见,多次输血的患者易产生红细胞抗体(20例,占28%)、HLA抗体(30例,占42%,10例同时有细胞抗体),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比率小(1例,占4.1%).结论 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该院63 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情况,加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与疗效。方法选取2012~2014 年3 年该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分析其临床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近3 年全院累计输血10 718 例,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 例,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发热反应22 例,过敏反应36 例,其他不良反应5 例;血浆、红细胞及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均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以单采血小板的发生率最高;输血史和(或)过敏史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与输血反应的发生无差异。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是血液安全预警监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医护人员对其的深入了解和认识,避免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误判及漏报,严格控制输血指征,是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乐虹  严莎 《医学与社会》2009,22(10):5-7
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统计和分析输血反应的原因、种类和发生率,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通过对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现状的分析,发现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立法级别低,报告规程笼统及缺少反馈要求等问题。需完善相关立法,完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并建立血液预警系统,保证输血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周丹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37-38,40
目的探讨预存式自体输血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的效果。方法从本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择60例术中输血患者的资料,其中30例患者采用预存式自体输血(观察组),另外3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输血(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自体及异体输血量,检查两组患者术后血常规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异体输血(380±140)mL,5例患者出现皮疹、低热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好转;研究组自体输血(390±180)mL,1例出现心率减低,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3 d后白细胞较术前升高,血小板较术前降低,血红蛋白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7 d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采用预存式自体输血可以避免异体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且自体输血对患者血常规的影响较小,促进血常规更快恢复正常,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输血前给药是否有助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8~12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362例(次)输血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在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肌肉注射异丙嗪的178例(次)输血患者设为药防组;将在输血前不使用任何药物的184例(次)输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根据输血病历记载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62例(次)输血患者共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2次,其中发热反应26次,过敏反应6次,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各种血制品中,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5.69%,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5.05%。各种血制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8,P0.05)。药防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6.74%(12/178),对照组为7.61%(1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药防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2%(2/178),对照组为2.17%(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血前肌肉注射异丙嗪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9%;输血前未用任何药物的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9.24%。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后的体温、脉搏、血压、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给药无助于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归纳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免疫抑制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不良反应防治对策,评价不良反应与疗效的关系,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联合免疫抑制疗法(CIS)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共61例,其中使用美国(Genzyme公司)R-ATG 31例,使用德国(Fresenius公司)R-ATG 30例。采取不良反应综合防治措施,比较两种ATG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不良反应与疗效关系,分析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  Fresenius-ATG相关类过敏反应、血清病、感染和需加输血小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00%(12例)、43.30%(13例)、16.70%(5例)和23.33%(7例);Genzyme-ATG相关类过敏反应、血清病、感染和需加输血小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48%(11例)、35.48%(11例)、9.70%(3例)和29.03%(9例),两种制剂ATG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否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疾病分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综合防治,所有不良反应均得以及时控制,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ATG联合Cs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安全有效,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防治不良反应。Fresenius-ATG和Genzyme-ATG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不影响ATG治疗效果;不同年龄、性别及疾病严重程度与不良反应发生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韩景全  斯琴 《中外医疗》2016,(13):16-18
目的:研究择期行脊柱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患者采用两种不同输血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60例该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间行脊柱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的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30例患者术中采用自体输血方式进行输血作为自体输血组;另30例患者术中采用异体输血方式进行输血作为异体输血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常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自体输血组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均大于异体输血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术后自体输血组RBC、PLT以及Hb均大于异体输血组,WBC小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荨麻疹以及非溶血性发热等,自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发生率分别为13.33%、26.67%,自体输血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自体输血可进一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在大量输血情况下尤为适用,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储存自体血200 ~ 600 ml,分析采血前、后及输入自体血后患者血常规和血凝分析实验室数据变化情况,统计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量等.结果 采血前后各项血液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回输血后各项指标与手术前比较除血小板、PT、APTT无明显变化(P>0.05),HB、HCT、RBC低于术前(P<0.01),但位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不会造成组织缺氧,避免输异体血率为47.37%(18/38);所有患者在回输血过程中无不良输血反应.结论 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安全有效,可以部分解决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输血要求,减少异体血输血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郑州市临床免疫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郑州市各类血液成分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市17医院输血反应单资料,分析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红细胞、血小板、血浆3种成分血发生的输血反应次数的构成比例依次为52.7%、6.9%、40.5%。红细胞输血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和血小板输血反应以过敏为主。结论:建议医院在输血前采取全面的免疫血液学检查,减少免疫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