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在髂动脉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构建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动物分为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组和假手术组,观察PTA术后CNP表达变化;将CNP基因转...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ATⅡ-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及血管平滑肌细胞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AT-Ⅰ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再狭窄的机制和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始终以普通饲料喂养12周,不加任何处理;模型组和缬沙坦组予高胆固醇喂养,4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继续高胆固醇饮食4周后行球囊成形术,模型组继续普通饲料饲养,而缬沙坦组给普通饲料 缬沙坦10mg/(kg·d)喂养4周。12周末取腹主动脉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PCNA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缬沙坦组较模型组模型组内膜厚度减少56.58%,内膜面积减少66.8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缬沙坦组与模型组相比PCNA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缬沙坦可以显著减轻兔腹主动脉成形术后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PCNA水平,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对球囊损伤的动脉血管壁血管重构及VEGF阳性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组,构建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术后对照组只喂标准兔饲料,实验组喂标准兔饲料及重组人脑利钠肽0.1 mg·kg~(-1)·d~(-1)皮下注射20 d。术后4周,活体取损伤的动脉组织。制作常规病理切片以及VEGF免疫组化切片。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重构的各项指标。结果实验组血管内弹力膜下面积、外弹力膜下面积、残余管腔面积较对照组增大(P〈0.05,P〈0.01),面积狭窄率较对照组缩小(P〈0.01),2组中膜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内皮细胞浆、平滑肌细胞浆内VEGF表达减弱。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改善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重构,抑制VEGF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左旋精氨酸对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3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球囊损伤组 (A组 ,n =12 )、球囊损伤 +L -Arg组 (B组 ,n =12 )、假手术组 (S组 ,n =12 ) ,每组再随机分成术后 7天处死和术后 2 8天处死两个亚组 (n =6 )。A、B组行右髂动脉球囊损伤术。B组从术前 3天至处死时经静脉注射L -Arg 95 0mg·Kg-1/d。组织切片行Wergert弹力纤维染色。行形态学观察及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A、B组皆有新生内膜形成 ,A2 8组较B2 8组及S组内膜面积、内膜面积 /中膜面积显著增大 ,管腔面积显著减小 (P <0 .0 1)。结论 应用L -Arg可抑制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6.
兔髂动脉血管成形术实验模型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  言  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经皮血管成形术(PTA)的操作方法日臻完善。多数血管狭窄性病变可经球囊扩张或腔内支架予以治疗 ,但术后再狭窄 (restenosis,RS)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介入放射工作者。对RS的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的进一步研究 ,已成为医学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实验影响因素众多[1] ,使得此项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作者就经兔颈动脉途径的髂动脉PTA实验模型作一介绍 ,并着重探讨其操作步骤及手术要点。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动物 日本大白兔共 30只 (由华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揭示螺内酯对损伤的动脉血管壁血管重塑与VEGF阳性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两组,构建兔髂动脉的球囊损伤模型.术后对照组只喂标准兔饲料,实验组喂标准兔饲料 螺内酯20mg/(kg·d)研磨稀释后经口灌胃.术后4周,活体取损伤的动脉组织.制作常规病理切片以及VEGF免疫组化切片.采用天地公司TD200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重塑的各项指标.结果 实验组内弹力膜下面积、外弹力膜下面积较对照组增大(P<0.05).实验组残余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中膜面积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较对照组内皮细胞质、平滑肌细胞质内VEGF表达减弱.结论 螺内酯可改善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胶原含量、内膜增生、血管损伤后反应及组织血管紧张素 含量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球囊内膜损伤模型 ,5 0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 4周和 8周氯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共 6组 ,其中氯沙坦组和苯那普利组分别于术前 5 d始喂氯沙坦和苯那普利片剂至实验结束。结果 :随着病变发展 ,内膜面积及胶原含量呈增加趋势。氯沙坦和苯那普利干预 4周时 ,胶原含量较对照组减少 ,分别为 (2 3.5 8± 6 .16 ) %、(2 2 .6 7± 10 .2 0 ) %、(35 .2 0± 7.2 5 ) % ,P<0 .0 5。干预 8周时 ,内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及胶原含量均减少 ,尤以胶原含量减少更为明显 ,后者分别为 (2 0 .6 9± 11.16 ) %、(2 5 .4 1± 11.0 0 ) %、(42 .6 9± 13.99) % ,P<0 .0 5 ,而管腔面积增加 ,分别为 (0 .79± 0 .2 5 ) mm2、(0 .76± 0 .2 8) mm2、 (0 .6 2± 0 .2 7) mm2 ,P<0 .0 5。同时氯沙坦增加髂动脉血管紧张素 水平 ,为 (5 16 .31± 70 .79) pg/ mg.pro、(410 .72± 10 0 .11) pg/ mg.pro,P<0 .0 5 ;苯那普利减少髂动脉血管紧张素 水平 ,为 (340 .6 2± 6 7.6 9) pg/ mg.pro、(410 .72± 10 0 .11) pg/ mg.pro,P<0 .0 5。相关性分析显示苯那普利各组组织血管紧张素 含量分别与内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  相似文献   

9.
苯那普利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髂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将28只兔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行右髂动脉内膜球囊剥脱术。术后30天处死动物,作病理形态学检查及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表明,苯那普利组损伤血管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而管腔面积大于对照组(P均<0.001)。治疗组血管壁细胞增殖期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1)。提示,苯那普利能抑制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兔髂动脉急性损伤后,血清中内皮素、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水平的变化及血管内膜的改变。方法 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行右髂动脉球囊导管内膜剥脱术,术前3h及3d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内皮素、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浓度,两个月后取髂动脉测定血管内膜变化。结果 兔髂动脉务后血清内皮素即明显增加,血清中血栓素A2浓度明显升高,前列环素水平则显著下降,血管内膜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腔壁比(wall/lumen)显著低于对侧髂动脉。结论 髂动脉急性损伤后内皮素和血栓素A2的升高、前列环素的水平降低及血管内膜明显增厚,这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和管腔的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43例永久起搏治疗患者手术前后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分析心脏起搏治疗对BNP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03~2005-01在本院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行心脏起搏治疗的43例患者,其中AAI模式3例,DDD 13例,VVI 27例,并在手术前后分别测定血浆BNP的水平。结果AAI患者BNP水平无明显变化,DDD患者BNP水平轻度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44)。VVI患者中不伴室房逆传者BNP水平轻度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8),VVI患者中伴室房逆传者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不仅与心室的张力有关,还与心脏的内分泌、传导顺序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型利尿钠肽(CNP)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抑制的利尿钠肽B受体(NPR-B)及受体后信号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CNP和AGEs作用下的NPR-B免疫荧光表达、细胞内cGMP水平和NF-κB p65活性亚基的表达. 结果:CNP可以显著上调NPR-B的荧光表达、显著升高AGEs抑制的细胞内cGMP浓度(P<0.001)及抑制AGEs刺激的NF-κB p65活性亚基的表达. 结论:CNP能够调节AGEs影响的NPR-B/cGMP信号及NF-κB活性,并且可能通过NPR-B/cGMP途径发挥抑制NF-κB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与心钠素(ANP)、内皮素(ET)、胰岛素(INS)之间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和56例正常对照组者的血浆CGRP、ANP、ET、INS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高血压组CGRP水平降低(P=0.067),男性高血压降低更为明显(P<0.05)。A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T水平两组无显著性差异。CGRP与ET之间呈正相关(P=0.0058),CGRP与ANP、IN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SBP与ANP之间呈正相关(P=0.0329)。结论:高血压患者CGRP水平降低,其作用比ET水平变化更为明显。ANP水平与高血压程度有关,呈代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应用缬沙坦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影响,以了解ARB类药物对该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于我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的患者120例,其中VVI起搏62例DDD起搏5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服用缬沙坦组(干预组)及未服用缬沙坦组(非干预组),每组根据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起搏亚组及DDD起搏亚组,每个亚组以心室起搏百分比50%为界分为高起搏百分比组和低起搏百分比组。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6个月检测血浆BNP浓度。结果干预组血浆BNP浓度显著低于与非干预组(P<0.05),缬沙坦对低起搏百分比患者的影响优于高起搏百分比患者(P<0.05),对DDD的影响优于VVI(P<0.05)。结论缬沙坦延缓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BNP浓度的增加,延缓心衰症状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其中对低起搏百分比患者的影响优于高起搏百分比患者,对DDD的影响优于VVI。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NP与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0例房颤复律患者(A组)房颤发作时和房颤终止后5d及1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B组)的血浆BN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C组)进行比较。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其BNP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心房颤动影响血浆BNP水平的分泌,在转复为窦律后血浆BNP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6.
利钠肽受体(NPR)家族包括利钠肽受体A(NPRA)、利钠肽受体B(NPRB)及利钠肽受体C(NPRC)。除NPRC、NPRA和NPRB属于鸟苷酸环化酶受体家族的成员。NPR家族广泛分布于人体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NPR家族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NPR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和功能已在许多动物模型和研究中得到证实,但NPR家族表达的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机制的研究尚未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该文综述了NPR家族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钠肽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钠肽(BNP)是一种由心室合成和释放的神经激素,受室壁张力的影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均可引起BNP升高,其升高水平与左心室功能受损程度有关。BNP在心力衰竭的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已得到认可,近期许多研究表明BNP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也有危险分层意义。此外,脑钠肽在心电生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中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暾  唐力  唐成玥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2):1378-1379,1389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心功能Ⅰ~Ⅳ级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抗心衰治疗(应用强心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组50例在常规抗心衰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变化。结果:加用厄贝沙坦患者心率明显减慢,血压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短,左室射血分数提高,BNP明显降低。结论:厄贝沙坦结合常规抗心衰治疗能够有效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而动态监测患者血浆BNP水平可以帮助了解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再内皮化和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将制模成功的5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皮下注射rhG-CSF 30μg/(kg.d),7 d后经颈动脉行左髂总动脉球囊导管拉伤,术后14 d用伊文氏蓝染色、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管再内皮化、新生内膜增厚及细胞增殖情况;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rhG-CS,其余同观察组。结果造模14 d后,观察组的内膜再生面积(An)和内膜损伤总面积(At)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68.60±6.25)%vs(46.60±3.36)%,P〈0.01];内膜厚度(Ti)/中膜厚度(Tm)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53±0.14 vs 2.43±0.15,P〈0.01)。结论内皮前体细胞动员剂rhG-CSF能显著促进血管损伤后内皮化,有效抑制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王志贵  范艺花 《河北医学》2014,(10):1601-1604
目的:探究分析血清IL-23联合血浆脑钠肽检测对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指标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1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5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血清IL-23、血浆脑钠肽含量,并比较它们的阳性检测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IL-23、血浆脑钠肽阳性检出率(96.08%、94.12%)高于对照组(7.84%、9.80%),P<0.05;试验组患者51例中心功能改善及心衰在住院患者即存活患者共48例,BNP 水平与YNHA分级之间呈正相关且差异明显( P<0.05),BNP 水平升高患者的死亡率也随之增加。结论:血清IL-23联合血浆脑钠肽检测对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有一定优势,其变化能能反映出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分级情况及病情进展,更准确地判断预后,对患者病情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