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建立一重脑震荡(PCC)和三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通过计数固缩的神经细胞数目变化,观察PCC和MCC鼠脑的神经细胞病理学变化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脑损伤的累加效应.方法 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96只,随机分为PCC鼠1d、2d、4d、8d、16d、24 d组和MCC鼠ld、2d、4d、8d、16d、24 d组(n=6)共12个实验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6).运用HE组织化学染色、尼氏染色,对中隔断面的前额叶皮质(PFC)、梨状皮质(Pir)、尾壳核(CPu)、伏隔核(AcbC)、终纹床核(BST);背侧海马断面的无颗粒细胞皮质(RSA)、海马CA1-4区、上、下齿状回、丘脑背外侧核(LD);脑干白质以及被盖区等15个脑区进行固缩神经细胞计数.结果 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的固缩神经细胞数目均呈明显上升改变,且MCC后PFC、Pir、CPu、BST、RSA、LD和上齿状回部位的MIG数目上升变化比PCC鼠更加显著(P<0.05).结论 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的固缩神经细胞数目均呈上升性改变,而且MCC后小胶质细胞的升高变化比PCC更加显著,为MCC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段小胶质细胞的变化,探讨小胶质细胞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应用微创开颅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将27只大鼠随机分为2、6、12 h及1、2、3 d和1周共7个缺血组(n=3),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n=3).用lectin(一种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荧光标记小胶质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其缺血中央区、缺血半暗区及正常灌注区小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体积小,呈分支状,在大脑皮质均匀分布.脑缺血后,在缺血中央区可见大量坏死细胞;在缺血周围正常灌注区及对侧脑组织,可见体积小、呈分支状的小胶质细胞,与对照组小胶质细胞形态相似,为静息状态的小胶质细胞;在缺血与正常组织交界区即缺血半暗区可见大量胞体增大,突起变短、变少的灌木样细胞,甚至变为胞体呈圆形,突起消失,呈"阿米巴样"的细胞,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在缺血后2、6、12 h数量很少,1 d后逐渐增多,3 d~1周数量最多,达高峰.结论脑缺血后有小胶质细胞的大量聚集和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规律可能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视网膜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大鼠视神经切断后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大鼠视神经完全横断模型,随机分为术后1d、3d、7d、14d4个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n=5);分别用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OX-4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染色,以显示视网膜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在视神经切断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GS阳性产物立即增粗、深染,并与周围细胞紧密联系在一起,3d达高峰,14d明显减弱;小胶质细胞OX-42的阳性产物表达在视神经切断后7d明显增强,14d达高峰.结论视神经切断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反应性增生,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但反应高峰晚于Muller细胞,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偏侧帕金森病大鼠黑质胶质细胞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偏侧帕金森病 (Parkinson sdisease ,PD)大鼠质致密部 (SNpc)胶质细胞的变化。方法 :6 羟多巴胺 (6 OHDA)立体定向注射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 (TH)、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S 10 0蛋白免疫阳性细胞并对其面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帕金森病组大鼠毁损侧SNpc部位的TH免疫阳性面密度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减少 (P <0 0 1) ,而GFAP、PCNA、S 10 0免疫阳性面密度则明显增多 (P <0 0 1)。结论 :PD大鼠毁损侧SNpc部位存在明显的胶质细胞增生 ;SNpc部位的胶质细胞可能影响着PD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伽玛刀照射大鼠前脑时小胶质细胞的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婷  段丽  饶志仁  鞠躬 《医学争鸣》2000,21(10):1212-1214
目的 本研究以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对损伤反应和免疫防护的一种标志,在伽玛刀治疗仪中用不同剂量和伽玛射线照射正常大鼠前脑一侧尾壳核,探讨小胶质细胞与射线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为伽玛刀的治疗剂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以OX42抗体作为检测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在照射靶区及其周围组织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 ①低剂量(10~30Gy)射线照射时,小胶质细胞数目在照射侧增加,而对侧各组织阳性细胞数较少;②中剂量(40~60Gy)照射时,照射靶区(尾壳核)阳性细胞数目较少,且靶区及其周围组织出现活化小胶质细胞即胞体变大,形态多样,突起变短、少;③大剂量(70~100Gy)照射时,照射靶区出现坏死空洞,该空洞随剂量加大而增大,靶区及其周围组织水肿,且小胶质细胞变为吞噬细胞状并且胞体内可见吞噬颗粒,对侧脑中阳性细胞数目增多但形态上仍多为分枝状小胶质细胞。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敏感指标;靶区的损伤程度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靶区周围组织随靶区损伤程度不同而在细胞数量和形态上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免疫细胞通过改变营养物质的摄取和代谢酶的活性,以支持免疫激活的代谢需求,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小胶质细胞是脑内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其表达大多数能源代谢途径底物的基因。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代谢具有高度灵活性,且调控代谢可调节小胶质细胞免疫功能,进而影响神经炎性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本文综述了小胶质细胞在不同微环境下的代谢特征,以及小胶质细胞代谢重编程对其免疫功能的调节及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迷迭香干预多重脑震荡 (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 MCC) 大鼠, 观察其抗焦虑治疗作用.方法 用单摆打击装置复制大鼠三重脑震荡 (3MCC) 模型.将损伤大鼠随机分成迷迭香高、中、低3个剂量组、吐温溶剂组、3MCC组和正常对照组 (C组) .伤后连续给药16 d后, 进行旷场实验 (OFT) , 评估其焦虑样行为改变情况.结果 (1) 与正常组比较:各实验组在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均减少, 在旷场周围区活动时间增加, 除高剂量组外, 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实验组在总穿格数、中央穿格数均减少,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周边穿格数检测中, 除中剂量组外, 其余各组均减少, 且低剂量组、3MCC组、吐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与3MCC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在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总穿格数均明显多于损伤组, 在旷场周边区活动时间明显少于损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旷场中央与周围穿格数中除低剂量组外, 均明显多于损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大鼠直立次数中各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三重脑震荡大鼠伤后17 d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样行为改变, 迷迭香伤后早期干预可明显改善多重脑震荡大鼠的伤后焦虑样行为.  相似文献   

8.
大鼠生后早期小脑小胶质细胞发育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大鼠生后早期小脑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形态学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对鼠龄为1、3、7、10 d和14 d的SD大鼠的小脑进行Nissl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OX-42。[结果]生后1 d,小脑脚基底区及第四脑室下区聚集着多量圆形或阿米巴样的细胞,小脑的皮质和白质分界不清,但MG分布广泛,为圆形或阿米巴样;之后数量逐渐增多,突起逐渐伸长,并在白质中形成一股“细胞流”(stream),这种现象持续到生后第10天;生后第14天,小脑皮质和白质的MG分布均匀,呈初级和成熟分枝状。[结论]与发育期大脑相似,大鼠生后早期MG也经历不同的形态学改变,且不同脑区MG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10.
宋广强  李小刚 《医学综述》2008,14(14):2148-2150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在神经变性和神经炎性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警察",任何神经中枢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它的变化。脑出血是人类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发生率高、致残程度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本文就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作用、凋亡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不同打击间隔的三重性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3MCC)大鼠模型,观察3MCC 24 h、48 h和72 h损伤大鼠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学习记忆行为变化,评估与比较其空间认知功能改变,为临床脑震荡(cerebral concussion,cc)患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实验分组:选取成年健康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体重260 ~ 280 g.造模后随机分为3MCC 24 h、3MCC 48 h和3MCC 72 h损伤组(每组10只),另设对照组(10只); (2)应用金属单摆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分别以打击间隔为24h、48 h和72 h,连续打击3次,形成3MCC 24 h组、3MCC 48 h组和3MCC 72 h组损伤实验大鼠.(3)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实验组大鼠空间认知功能.结果 (1)在水下平台实验中,对照组大鼠表现为快速下降后趋于平稳;而各损伤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呈不同程度的徐缓下降,逐渐趋于平稳.与对照组比:3MCC 24 h、48 h和72 h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伤后恢复均明显延迟,3MCC 24 h组和48 h组在伤后第1~14天、3MCC 72 h组除第7天、第10天外的其余12d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MCC 24 h组相比:24h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其它2个3MCC组明显延迟,3MCC 48 h组和3MCC 72 h组在伤后第1~11天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水上平台实验中,与对照组比,3个3MCC组大鼠找到水上平台的时间均明显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o.05).(3)在无平台实验中,各损伤组大鼠在第Ⅰ象限(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的时间减少,且由轻到重依次为72 h组、48 h组、24 h组;与正常组相比,各损伤组在第Ⅰ象限(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减少,其中3MCC 24 h组、48 h组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不同打击间隔的多重性脑震荡大鼠的空间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至伤后第14天仍未恢复正常; (2)在三重性脑震荡中,打击间隔越长,其空间认知功能的损害就越轻.  相似文献   

12.
脑震荡鼠细胞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作为轻型颅脑损伤的脑震荡,一向认为是脑功能的一过性功能障碍,而无形态变化,近来的一些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深入探讨脑震荡发病机理特设计本研究.方法:用清醒Wister大鼠,在自制单摆式脑损伤复制仪上制备脑震荡模型.符合诊断者随机分为10组(n≥5).于伤后64d内定时乙醚麻醉,心腔灌注10%甲醛液处杀固定,恒定在大脑、脑干与小脑取材4块,常规HE,Nissel染色.结果:(1)皮质第二、三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和不完全性坏死,并呈现早期与延迟性损伤两个高峰性变化,伴淤血水肿与胶质细胞增生,病变以纵裂旁、脑底与近脑底区为著,左右半球不对称.海马损伤以CA1-CA2区与皮质明显病变相对应的部位为重;(2)皮质下核团少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并以中线区、下丘脑、脑室旁和脉络裂旁为重;(3)脑干、小脑少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并以浦氏细胞、第四脑室旁网状核团及延颈髓交界区为著.结论:本模型所致脑震荡存在有弥漫性的早期与延迟性神经元变性坏死等形态改变.文章对病变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早期与延迟性损伤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重和多重脑震荡后24d内学习记忆能力的动态改变.方法 成年SD大鼠30只,应用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复制不同损伤程度的脑震荡大鼠.即单重脑震荡(PCC)和多重脑震荡(MCC)大鼠(n=8),应用八臂迷宫试验观测评价大鼠伤后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与正常组比,(1)伤后摄取食物量下降,PCC组1~11d[(0.00±0.00)个~(2.62±1.76)个]、MCC组1~24d[(0.00±0.00)个~(0.75±1.48)个]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5);(2)伤后精神运动抑制即入臂总次数下降,PCC组1~7d、13d[7d(4.87±1.24)次;13d(10.00±2.39)次]、MCC组1~8d、22d[8d(4.25±5.03)次,22d(9.37±4.20)次]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5);(3)伤后参考记忆即入有食物臂次数先降后恢复,PCC组1~7d[(0.50±0.75)次,(3.00±1.06)次]等、MCC组1~19d[(1.88±2.10)次,(2.50±2.44)次]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5);(4)工作记忆即重复入无食物臂的次数出现延迟性损伤,PCC组1~6d、10~23d[(0.00±0.00)次,(4.25±3.05)次]、MCC组1~4d、6d、9~13d、15~16d、19~22d[(0.25±0.46)次,(3.12±2.87)次]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5).结论 单重和多重脑震荡鼠在八臂迷宫实验中,摄食功能、精神运动、参考记忆与工作记忆在伤后不同时间表现出严重受损,且前三者的损伤程度与脑震荡损伤次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脑震荡后8天不同损伤程度空间认知行为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伤后8d内认知障碍改变与不同程度脑震荡(BC)损害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36只,应用自制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复制不同损伤程度的B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型脑震荡(SBC)组和复杂型脑震荡(CBC)组(n=12).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结果: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SBC组大鼠1~3d找到平台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CBC组大鼠伤后1~5d找到平台的时间与对照组SBC组相比显著延长.SBC和CBC大鼠在Morris水迷宫无平台探测试验中,在原有平台象限(Ⅲ象限)的时间比对照组减少但无显著差异,结论: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与脑震荡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黎运西  林超群 《黑龙江医学》2004,28(11):810-811
目的 研究脑振荡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等凝血因子的变化以及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和血钾 (K)的变化。方法 空腹时抽取脑振荡患者全血 2 .7mL ,选取 4 0例无溶血 ,无黄疸、无脂血者 ,男 2 0例 ,女 2 0例。年龄 4 3~ 89岁。用 0 .3mL枸橼酸钠抗凝 ,摇匀 ,30 0 0r/min转速离心 15min分离血浆 ,并在 2h内用COAT -GATE凝血分析仪检测 4 0例脑振荡患者的PT ,APTT ,FIB及INR ,并同时以 4 0例健康体检者 (无溶血、无黄疸、无脂血者 ,男 2 0例 ,女 2 0例。年龄 4 3~ 89岁。无肝脏、心血管、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 ,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均在参考范围内 )作对照组。检测试剂采用欧加农试剂。同时用欧加农室内定值质控品做质控 ,质控在控制范围。再抽取全血 3mL ,肝素抗凝 ,离心取血浆检测K+ ;取全血加EDTA抗凝 ,测WBC ,PLT及MPV。结果 脑振荡患者组及对照组PT分别为 (15 .5± 1.6 )s ,(14 .8± 1.2 )s,经t检验 ,P <0 .0 1,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脑振荡患者组及对照组INR分别为 1.1± 0 .4 9,0 .98± 0 .2 0 ,经t检验 ,P<0 .0 1,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脑振荡患者组及对照组FIB分别为 (3.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震荡(BC)后认知行为障碍的大鼠中枢烟碱型N受体(N-R)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金属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单纯性脑震荡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研究BC后大脑前额叶皮质(PFC)、海马、丘脑、尾壳核(CPU)和Broca斜角带垂直支(VDB)5个脑区N受体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受体蛋白在海马CA1~4、丘脑、PFC、VDB和CPU有阳性表达,伤后虽呈轻度下降变化,但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测BC后N-R蛋白的轻微下调与BC认知功能改变之间可能不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固有的免疫监视细胞,是CNS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CNS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小胶质细胞活化是许多CNS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 其在多发性硬化(MS)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MS是以炎症反应、髓鞘脱失和轴突损伤为主要特征的CNS疾病,MS患者及实验动物脑内均可见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其作用机制复杂,具有致炎和抗炎双重作用。一方面小胶质细胞可通过促进吞噬、轴突再生、释放神经营养因子等作用促进髓鞘的再生修复;另一方面小胶质细胞还可通过释放炎性因子、自由基、蛋白酶等对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发挥毒性作用。Cuprizone(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所致髓鞘脱失动物模型是研究髓鞘再生修复的理想模型,了解小胶质细胞的双重性对于理解MS的发生发展,寻找疾病治疗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此本文对小胶质细胞在Cuprizone所致髓鞘脱失动物模型的双重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