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树鼩的神经系统解剖学、行为学、脑形态学明确了树鼩的脑发育水平远高于啮齿类动物,介于食虫类与灵长类动物之间,其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较大鼠强,但分子机制不清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簇的一个重要成员,其与神经发育,损伤修复和学习记忆密切相关.方法用RT-PCR技术探讨从胚胎、新生到成年过程中,SD大鼠和树鼩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和海马BDNF的表达变化,寻找BDNF在大鼠和树鼩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差异及其与学习记忆功能进化的关系.结果 BDNF在胚鼠皮质表达较弱,而在新生大鼠皮质表达最强,成年明显减少至消失.海马表达与皮质类似,亦为胚胎最强,新生到成年逐渐减弱.与大鼠比较,BDNF在树鼩胚胎和新生海马则很弱,几乎消失不见条带,而成年则很强,有明显条带.刚好与大鼠情况相反.结论 BDNF在灵长类成年还有高水平,这可能与树鼩运动、学习记忆比大鼠强有关,提示BDNF可能是一个与行为和生理功能学习和记忆进化有关的重要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   

2.
BDNF基因逆转录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构建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gene)逆转录表达载体并了解其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探讨治疗基因的非损伤性脑内转移的新途径。【方法】用RT-PCR方法从大鼠海马组织总RNA中扩增(cDNA)BDNF片段,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大鼠(cDNA)BDNF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DNA测序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采用Lipofect AMINE将重组大鼠(cDNA)BDNF导入PA317细胞,获取高滴度的病毒上清转染大鼠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大鼠淋巴细胞:BDNF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对PCI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扩增出大鼠(cDNA)BDNF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证实获得正确的重组质粒pLXSN.BDNF,BDNF基因修饰的大鼠淋巴细胞能高表达:BDNF蛋白,其培养上清能促进PCI2细胞增殖。【结论】成功构建了BDNF’基因逆转录表达载体,BDNF基因修饰的大鼠淋巴细胞能高表达和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BDNF蛋白,为治疗基因的非损伤性脑内转移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在人脑胶质瘤内的分布与表达,并探讨它们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及其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了5例正常人脑组织和20例胶质瘤样本中BDNF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人脑和胶质瘤组织内均有BDNF表达,阳性反应物主要位于胞浆.免疫印迹结果显示,BDNF在胶质瘤中的蛋白水平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且随肿瘤病理级别的增加BDNF水平逐渐增高 (P<0.05).结论 胶质瘤内的BDNF表达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脑组织内的表达, 且随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加,提示BDNF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老年痴呆树鼩脑内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β-淀粉样蛋白(Aβ)侧脑室注射建立树鼩老年痴呆模型.从模型制作后第8天开始,治疗组树鼩连续30 d灌胃给予天麻素.通过RT-PCR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结果海马BDNF mRNA在天马素治疗组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天麻素能在一定程度上上调树鼩海马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水平和特点.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44名和正常对照者45名,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患者疾病的...  相似文献   

6.
BDNF基因逆转录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构建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gene)逆转录表达载体并了解其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探讨治疗基因的非损伤性脑内转移的新途径。【方法】用RT-PCR方法从大鼠海马组织总RNA中扩增(cDNA)BDNF片段,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大鼠(cDNA)BDNF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DNA测序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采用LipofectAMINE将重组大鼠(cDNA)BDNF导入PA317细胞,获取高滴度的病毒上清转染大鼠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大鼠淋巴细胞BDNF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扩增出大鼠(cDNA)BDNF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证实获得正确的重组质粒pLXSN-BDNF,BDNF基因修饰的大鼠淋巴细胞能高表达BDNF蛋白,其培养上清能促进PC12细胞增殖。【结论】成功构建了BDNF基因逆转录表达载体,BDNF基因修饰的大鼠淋巴细胞能高表达和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BDNF蛋白,为治疗基因的非损伤性脑内转移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树鼩的脑发育水平明显高于啮齿类,是介于食虫类和灵长类之间的低等灵长类动物,因其有望替代灵长类开展一些研究而倍受重视,近年来,虽然树鼩在人工条件驯养繁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生物学特性仍知之不多.开展与树鼩进化有关的行为,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迫在眉捷.方法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是一类与生物进化有关联的酶类,本实验用RT-PCR技术探讨从胚胎、新生到成年过程中,SD大鼠和树鼩中枢神经系统五个区域(大脑皮质,小脑,海马,脑干,脊髓)COX亚型5A的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8.
急性高原低氧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平原组、急性高原组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研究,探讨高原低氧对大鼠脑海马神经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两组大鼠海马BDNF表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急性高原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BDNF阳性表达含量比平原组大鼠分别增高23.5%、24.1%。结论急性高原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BDNF阳性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其含量升高,提示BDNF在避免急性高原低氧对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应激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尾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神经行为学改变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全横断(SCT)术后1d、3d、7d、14d、21d、28d组,其中假手术组和SCT术后28d组13只,其余每组8只。假手术组和SCT术后28d组各取5只大鼠于0、7、14、21、28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BBB评分)后,于28d处死大鼠,取脊髓尾端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及ELISA分析,观察BDNF mRNA和蛋白在脊髓尾端的表达和分布;剩余每组各时间点取8只大鼠脊髓尾端组织用于RT-PCR检测BDNFmRNA含量变化。结果 SCT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消失,BBB评分于术后14d至28d增加较前一时间点明显(P<0.05);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示BDNF mRNA及其免疫产物定位于神经元胞浆和突起;RT-PCR示SCT术后各时点BDNF 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无差异(P>0.05),而SCT术后14d时BDNFmRNA水平高于术后1d和3d(P<0.05);ELISA检测发现损伤脊髓28dBDNF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SCT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随时间呈现一定可塑性,其机制可能与BDNF表达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0.
NGF、BDNF和NT-3在背根节卫星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F-3)及其mRNA在成年猫背根节(L6)卫星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成的雄猫5只,随机取一侧的L6背根节(DRG)制作20μm厚冰冻切片,行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观察NGF、BDNF和NT-3及其mRNA在DRG卫星细胞的分布以及亚细胞定位。结果:在正常DRG,可见NGF、BDNF和NT-3及其mRNA阳性卫星细胞。各因子mRNA的阳性反应物定位于胞质。BDNF-IR定位于胞质,而NGF-IR和NT-3-IR则定位于胞核。结论:背根节部分卫星细胞内有NGF、BDNF和NT-3及其mRNA的分布,BDNF和NGF、NT-3亚细胞定位的不同提示成年猫背根节卫星细胞内不同生长因子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成年中缅树鼩大脑BDNF、trkB、ChAT mRNA及蛋白的表达。方法 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成年中缅树鼩大脑海马、基底核和皮层BDNF、trkB、ChAT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年树鼩大脑BDNF mRNA在海马最高,与基底核和皮层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trkB mRNA在海马最低,额叶皮层最高,二者间差异显著(P <0.05);ChAT mRNA在海马、基底核和额叶皮层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成年树鼩大脑BDNF蛋白表达在基底核最高,与海马或皮层有显著性差异(P <0.01);树鼩大脑3个部位trkB、ChAT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成年树鼩大脑海马、基底核和皮层ChAT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具有一致性;而BDNF、trkB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不对应。提示BDNF、trkB与ChAT可能具有不同的转录水平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并建立一种检测树鼩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方法.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30只树鼩个体的11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遗传检测.结果 所选的11个微卫星DNA位点中,有9个具有高度多态性,2个微卫星DNA位点多态性较差.结论 所研究的树鼩微卫星位点中,有9个符合遗传标记特点,可用于检测树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和建立人工哺育树鼠句的可行方法 ,将 5对成年树鼠句配对后饲养在繁殖笼内 ,喂与由标准动物粉状饲料、奶酪、新鲜蔬菜和水果构成的混合食物。新生树鼠句出生后立即从母笼移出至孵育箱 ,每日人工喂与专门配制的牛奶制品。三周后将小树鼠句从孵育箱移出 ,经喂与转换食物约 1 0 d,过度到自食成年食物。结果 7个月内 5对成年树鼠句在共产1 1窝 3 1只仔树鼠句。在 2 7只出生后人工喂养的仔树鼠句中 ,2 5只健康存活至进入动物实验 ,人工喂养成活率为 92 .6%。树鼠句平均产仔间隔 5 2± 8.9d;平均窝产仔数 2 .8± 0 .4只。人工哺育树鼠句的成功为提供树鼠句应用于医学实验研究 ,尤其是与肝癌、肝炎有关的研究 ,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建立中缅树鼩生化遗传学标记检测法,探讨树鼩生化基因位点的多态性.方法参考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遗传标记检测方法,用树鼩某些同工酶生化标记位点的乙酸纤维素膜电泳技术研究了普通级树鼩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树在Car2,Es3上呈单态性,在Es1,Trf,Akp1,Ce2个位点上呈现多态性,等位基因从6~7个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6.3.结论初步建立了树鼩生化遗传学标记检测法,为树鼩实验动物化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建立树鼩生化与微卫星标记检测法.方法参考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遗传标记检测方法,对树鼩某些同工酶进行活性测定.根据树鼩特异DNA序列,合成引物,扩增树鼩基因组DNA.结果树鼩Es-1,Trf,Akp-1,Ce-2四个生化位点呈遗传多态性,而Es-3生化位点无遗传多态性;所选的11个微卫星DNA位点中,有9个具有高度多态性,2个微卫星DNA多态性较差.结论初步建立了树鼩生化及微卫星标记的方法,为深入研究树鼩的遗传背景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野生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感染肠道蠕虫的主要种类并进行鉴定,为今后树鼩寄生虫检测提供形态学参考,为实验树鼩寄生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3只野外来源的树鼩新鲜粪便,虫卵采用常规粪便直接涂片以及孵化后显微镜观察;绦虫采用压片、固定染色,以及线虫经透明后体视镜观察,虫卵与成虫相对应鉴定。结果野生树鼩肠道蠕虫的总感染率为75.86%,主要感染种类有3种,经鉴定为长膜壳绦虫、奇口线虫和粪类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27.67%,30.06%和51.52%。三种蠕虫的混合感染率为4.55%。两种线虫虫卵在树鼩粪便中多为含胚胎形态。结论野生树鼩肠道蠕虫的感染率较高。对野外引入的新种源必须隔离检疫,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树鼩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树鼩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遗传标记分析方法,了解中缅树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对40条随机引物进行优化,筛选出能有效用于树鼩群体遗传分析的RAPD位点,对48只树鼩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应用Popgene 1.32与RAPDistance Package Version 1.04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树鼩的群体遗传特性。结果20个RAPD引物共检测到113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5.6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69个(占61.1%)。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8307,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09~0.27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693。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态度(H0)(0.1864)略高于雌性群体(0.1470),平均遗传多态度(Hpop)为0.1667;树鼩遗传多态度所占的比例在群体内为48.29%,而雌、雄群体间为51.71%。NJ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T15、T33和T47号树鼩个体聚类成一大类,其余45只树鼩个体聚成另一大类,雌、雄个体呈相互交叉现象。结论实验所筛选的随机引物可有效用于中缅树鼩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本树鼩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树鼩、恒河猴和大鼠脑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树鼩脑发育变化,并进行比较研究,为树鼩替代啮齿类和部分替代猴作为脑疾病模型奠定基础.方法用3%戊巴比妥钠按每千克体重1.2mL深度麻醉SD大鼠、树鼩和恒河猴,处死取脑;分离海马、小脑,称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动物从新生到亚成体阶段,脑的绝对重均分别增加5.86、6.77和2.05倍;然而,小脑和海马的增重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结论树鼩智力水平明显高于大鼠,可以考虑用树鼩替代啮齿类和部分替代猴作为脑疾病模型.  相似文献   

19.
用10只成年树鼩,从舌尖左侧半注入CB—HRP6μl,取延髓全长作40μ的横切面及纵切面。舌下神经核长1.3—1.4mm,可分为内侧隆起深面的上2/3部及位于第四脑室闭合部外侧及腹侧面的下1/3部。上2/3部标记细胞又分为标记细胞较多的内侧群和标记细胞较少的外侧群。下1/3部从上向下逐渐变细,多半仅标记了内侧群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