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血管瘤为眼眶内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近年来B型超声、CT等检查为眶内肿瘤的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1].B型超声扫描(以下简称B超)因具有无损伤、操作简便、诊断迅速、费用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探讨该检查对眶内血管瘤诊断的价值,对我院1990年1月至1994年5月间资料完整的眶内血管瘤患者37例B超检查进行了回顾性讨论,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找院1990年1月至1994年5月间B超检查拟诊为眼内血管瘤并经临床、手术及病理学明确诊断患者共37例,其中14例亦进行了CT检查.37例患者中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海究状血管担26…  相似文献   

2.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定性诊断意义。方法:对1986~2000年住院的214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CT和超声波检查。结果: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2%,CT可做出准确的眼眶内病变定位,其中75%的肿物位于肌椎内。超声波检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位不如CT,但对揭示海绵状血管瘤的组织学类型优于CT,其诊断符合率高达93%。结论:用CT扫描作为术前精确定位,以决定手术入路与切白位置,结合CT与超声波作术前准确的定性诊断以决定是否采用简单的前路开眶摘除肿物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改良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2例 (12眼 )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经术前CT或B超进行定性定位诊断 ,采用外眦皮肤 结膜径路手术方式摘除。结果  12例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均成功摘除 ,视力均有提高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外眦皮肤 结膜径路摘除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较简便易行 ,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眼眶肿瘤37例,其中血管瘤10例,皮样囊肿8例,炎性假瘤5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4例,腺混合瘤4例,神经鞘瘤3例,横纹肌肉瘤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进行B超、CT影像学分析。结果:发现这些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如海绵状血管瘤特征性的强回声可压缩性;神经鞘瘤的低回声、不可压缩性。CT扫描可显著病变形态、大小、位置、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同时也可显示周围结构的继发改变。结论:对大于多数眼眶内肿瘤,B超联合CT检查既快捷又简单,影像学技术在眼眶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超声、CT、MRI对泪腺腺样囊性癌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泪腺腺样囊性癌X线、超声、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以及各种检查方法对疾病诊断价值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977-1999年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泪腺腺样囊性癌46例,对X线(8例)、B超(39例)、CDI(7例)、CT(37例)、MRI(4例)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X线可以发现眼眶密度增高及眶骨破坏;B超可以发现眶内占位病变,且对病变内部的钙斑、液化腔等组织结构的显示良好;CDI可以提供肿瘤内部血液供应情况;CT可以揭示病变范围、生长方式、肿物与眶内正常结构的关系、眶骨及眶周结构的改变;MRI对于显示肿瘤颅内和颞凹蔓延,优于以上检查方法。结论: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B 超回声图像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楚、内反射强而均匀和具有可压缩性。这些都有助于定性诊断。CT 扫描对于该肿瘤定位及选择手术进路则有较大的临床参考价值。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因此,正确诊断和选择最佳手术进路都很重要。本文报告眶内海绵状血管瘤39例如下。39例中最小年龄6岁,最大64岁,平均38.6岁,男15例,女24例。视力手动/眼前—1.2。眼球突出度双眼相差最大9mm。采用美国产Coopervrsiort Diqital B 型机,换能器频率为10MH。39例眼眶病变的超声图象均为类圆形,边界清楚,内反射强丽均匀,透声性中等,均有可压缩性(图1)。  相似文献   

7.
6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告6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一船情况、临床表现、X线检查、B超探查、CT扫描的磁共振检查的结果。讨论了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率,定位定性诊断、手术进路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原因。认为B超,CT、磁共振结合运用,可作出准确定性、定位诊断,并帮助选择正确的手术进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探讨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2 0年间收治的 2 6例原发性眼眶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2 5例有眶内占位病变及炎症体征 ,如眼球突出、眶部肿块、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受限等。B超、彩色多谱勒超声、CT、X线等影像学检查提示眶内占位病变。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提供定性、定位诊断 ,治疗方法为手术、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209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u ZY  Yan JH  Han J  Yang HS  Lin Z  Chen ZC  Ai SM  Mao YX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4):323-325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术前定性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1986至2000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9例中,男86例,女123例;右眼86例,左眼123例;年龄5~68岁,平均39,2岁;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和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95%(199/209)根据超声波和CT或MRI可作出术前准确诊断。64%(134/209)采用前路开眶,36%(75/209)采用外侧开眶顺利摘除肿物。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基本上可作出诊断,约2/3的病例不需外侧开眶即可顺利摘除肿物,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眼眶脑膜瘤临床及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1979-1998年间诊治的原发性眼眶脑膜瘤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复习了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X线,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或)MRI的图像并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眼眶脑膜瘤可起源于视神经鞘和眶骨膜,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眼球突出,视神经萎缩,视力丧失和视睫状静脉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四联征,起源于眶骨膜的脑膜早期出现眼球突出和移位,视力减退出现较晚,X线,B超,CT和MRI有特征性表现,CT可以同时显示视神经增粗,眶内软组织肿块和眶骨改变,MRI可以更好地观察视神经管内及颅内蔓延状况,治疗原则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原发性眼眶脑膜瘤是种较为常见的眼眶肿瘤,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眼眶血管性肿瘤和畸形的超声及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iao LH  Lu XZ  Wei H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364-367
目的 探讨眼眶血管性肿瘤和畸形的超声(标准化A/B超)及CT检查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08例眼眶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98例)及CT扫描(108例)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54例,静脉曲张26例,静脉性血管瘤13例,婴儿型血管瘤5例,淋巴管瘤6例,其他肿瘤4例。结果 超声检查肿瘤显示率达98%(96/98),假阴性率2%(2/98),术前定性确诊率为93%(91/98)。CT扫描的肿瘤显示率达100%(108/108),术前定性确诊率为92%(99/108)。结论 眼眶血管性肿瘤和畸形的超声检查与CT扫描联合应用对判断病变的性质、范围、位置及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64-367)  相似文献   

12.
眼内肿瘤75例的临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提高眼内肿瘤的临床诊断水平,探讨眼内肿瘤的的临床特征,病理和误诊原因。方法分析我院1980/2001收治的75例临床诊断为眼内肿瘤的病例。结果恶性肿瘤23例(31%);良性肿瘤52例(69%)。非肿瘤性病变及良性肿瘤误诊为肿瘤或恶性肿瘤7例(9%)。结论对眼内肿瘤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利于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泪腺上皮性肿瘤261例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Zhu JB  Li B  Sun XL  Li LQ  Shi JT  An YZ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4):220-224
目的研究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61例经病理诊断为泪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273份石蜡切片标本,结合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泪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结果泪腺上皮性肿瘤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多形性腺瘤(混合瘤)(62.3%)、泪腺囊腺癌(22.3%)、多形性腺癌(8.8%)及泪腺腺癌(4.0%)等。术后复发12例,总复发率为4.6%;死亡4例,死亡率为1.5%。结论泪腺上皮性肿瘤死亡率较低,但复发率较高。应根据临床资料和病理诊断决定治疗用药和术后处理,而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CT及MRI对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长征医院眼科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经手术治疗,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眼眶神经源性肿瘤76例,回顾分析超声、CT、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各种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均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杳有利于揭示病变内的组织结构.CT利于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以及相邻结构的继发改变.MRI即可以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病变蔓延情况.也可以通过显示信号强度提示病变的内部结构.结论 联合应用眼部超声、CT、MRI是发现和诊断眼眶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肿瘤可以做出明确定性、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5.
60例眶颅沟通肿瘤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眶颅沟通肿瘤的临床特征、种类及诊断方法。方法选择60例手术后经病理或随访结果证实的眶颅沟通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54例行MR I扫描,其中增强扫描42例。20例摄视神经管X光像。结果最常见的阳性体征是眼球突出(58/60)、眶压升高(39/60)和视力下降(36/60),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22/60)。较多见的眶颅沟通肿瘤是脑膜瘤(20/60)、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60)和转移癌(5/60)。眶颅沟通肿瘤的CT、MR I扫描及视神经孔X光像有一定影像学特征。眶颅沟通途径包括: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颅交界骨壁。结论掌握眶颅沟通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种分类,综合运用CT、MR I和X光等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结膜原发性肿块的病理学特点,探讨部分肿块发生的过程及病因,提高结膜肿块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2例结膜肿块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复习文献.结果:原发性结膜肿块422例中,良性肿块403例(95.5%),恶性肿块19例(4.5%).良性肿块中,鳞状细胞乳头状瘤71例(17.6%),结膜囊肿68例(16.9%),炎性肿块62例(15.4%),色素痣60例(14.9%), 皮样脂肪瘤58例(14.4%).恶性肿块中,B细胞淋巴瘤6例(31.6%),黑色素瘤6例(31.6%),鳞状细胞癌5例(26.3%).部分肿块的发生有共同的诱因.结论:结膜原发肿块病理类型丰富,部分病理类型间有一定相关性,以良性肿块为主.为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降低误诊率,应在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免疫组化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眼眶囊肿的影像诊断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学证实的眼眶囊肿70例的B超、CT、MRI的表现.结果 B超、CT、MRI在眼眶囊肿中均有特征性表现,B超可以确定病变的声学性质,揭示病变内的组织结构.CT能够准确空间定位并可揭示骨缺失等继发改变.MRI可通过不同信号强度提示病变的组织结构,并可清楚显示眶颅沟通性病变.结论 联合应用B超、CT及MRI多种检查方法在眼眶囊肿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162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RB患者的210只眼纳入研究。对其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临床和病理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相RB的超声特征以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RB的超声表现均以眼球后段实质性肿块为特征,呈球形、半球形及不规则形,甚至充满整个眼球。149例197只眼肿块内有钙化,占病例数的92.0%;13例13只眼肿块中无钙化,但超声高度怀疑为RB,占病例数的8.0%。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0%。所有患眼肿块内均见与视网膜中央血管相延伸的彩色血流信号。CT检查发现145例167只眼肿块内有斑片状、块状钙化。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5%。结论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形状、大小、内部特征及眼眶内累及范围,在RB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