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治疗作用。方法入选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但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75例病例,随机分为他汀组(45例)和非他汀组(30例)。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半年。入选28例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运动试验阴性的无心脏病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ET-1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以比色法测定NO水平。结果 (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CSF组(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TIM I帧数及平均帧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年后,他汀组及对照组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TIM I帧数及平均帧数均明显低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三组间TG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TC和LDL-C明显低于非他汀组及对照组(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ET-1、IL-6和NO与CSF的发生相关。(4)阿托伐他汀治疗心绞痛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84%。结论阿托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可以发挥调脂外效益,具有抗炎、保护内皮作用,从而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症状。其治疗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内皮功能和炎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4 年 8 月—2015 年 10 月收治的 90 例 CSF 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他汀组和联合组, 每组 30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拜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 mg/d 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60 mg/d), 他汀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瑞舒伐他汀 10 mg/d, 联合组在他汀组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 5 mg/d。 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 8 周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同时评价患者心绞痛的改善情况。 结果 经过 8 周治疗后, 联合组和他汀组患者较治疗前 NO 水平升高, ET-1、hs-CRP、IL-6 水平降低(P< 0.05);治疗后对照组、他汀组和联合组 NO 水平依次升高, ET-1、hs-CRP、IL-6 水平均依次降低, 组间多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联合组患者心绞痛的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56.7%), 但与他汀组(8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可改善 CSF 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并具有抗炎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40mg/d.2组均治疗14d.观察血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ET-1、vWF均下降,NO水平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P〈0 05);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T-1和NO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收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且血脂正常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方法;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1次/d,疗程1个月。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清ET-1和NO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 modified barthell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T-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和他汀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他汀组NIHSS评分下降明显,BI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血清ET-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清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他汀组血清ET-1水平明显下降,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血脂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并不依赖于其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Hs-CRP、NO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1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1次/d,连续8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NO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Hs-CRP、NO、vWF、ET-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副作用.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机体的炎症水平,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控制高血压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内皮素(田)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EH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降压治疗,40例)及阿托伐他汀组(常规降压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40例),另选取30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ET和NO水平。结果脚患者治疗前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EH患者E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NO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ET降低和N0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髓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改善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于高龄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slowflow,CSF)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血清炎性因子表达、血管内皮功能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115例CSF老年患者,根据患者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非他汀组56例(以阿司匹林、曲美他嗪和硝酸酯类药物为主要治疗药物)和他汀组59例(基于非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炎性指标的影响和对比两组疗效异同。结果用药后,他汀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NO(45.41±13.48)μmol/L显著高于非他汀组(P<0.05),他汀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ET-1(84.26±15.84)ng/L、炎症指标IL-6(9.15±2.61)pg/m L、hs-CRP(2.91±1.53)pg/m L显著低于非他汀组(P<0.05),他汀组治疗总有效率(94.92%)显著高于非他汀组(83.93%)(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适用于老年群体CSF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清炎症指标表达,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匹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八周后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内皮素(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氧化氮(N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ER-1、NO、hs-CRP及IL-6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匹伐他汀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万巧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305-230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内皮及心脏功能影响,比较两种药物治疗早发冠心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81例。两组均给予心肌梗死常规治疗,A组同时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B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总胆固醇( TC)、总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均显著降低,血流介导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血清NO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3、2.487、2.422、2.556、3.223、3.175、2.583、2.542、3.528、3.107、3.506、2.982,均P<0.05);A组TC、LDL-C和hs-CRP显著低于B组(t=2.327、2.228、2.328,均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他汀均可以降低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减轻炎性反应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两者近期疗效相近,但瑞舒伐他汀具有更强的降脂和减轻炎症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钙通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血管一氧化碳(NO)和内皮素-1(ET-1)].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T-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冠心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与血管内皮功能,在临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叶明  艾辉  曾玉杰 《安徽医药》2014,(11):2178-2181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血浆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和抑制血小板激活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2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入院患者320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5例)和丹参多酚治疗组(16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口服。而丹参多酚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予以注射用丹参多酚400 mg静点,此后一天一次,持续7 d。入院时及治疗7 d末取静脉血6 mL分离血浆和血小板,通过生物化学、ELASA、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血浆MDA、NO、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变化。结果治疗7 d末,两组患者血浆MDA、ET-1水平均较入院前明显降低(P〈0.01);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水平较入院前显著降低(P〈0.01);而与常规治疗组比,治疗7 d末丹参多酚治疗组,血浆MDA、ET-1水平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能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活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新爱  周笑非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30-163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L-6、ET、MCP-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3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IL-6、ET及MCP-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6.38、49.10、34.51、25.77、32.23、34.68,均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清IL-6、ET及MCP-1水平下降更明显(t=10.10、13.18、23.85,均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8.38、6.98,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t=12.00,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IL-6、ET及MCP-1水平,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SC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SCF的患者31例为SCF组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无狭窄且血流正常者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hs-CRP水平,并以统计学处理分析hs-CRP与SCF的关系。结果 SCF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平均TIMI血流帧数呈正相关(r=0.476,P〈0.01)。结论 hs-CRP与SCF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A组),接受常规降糖药治疗和阿托伐他汀10mg/d;实验组35例(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15mg/d,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用药12周后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浓度、肱动脉内径变化率(FMD)。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T-1水平有所降低(P〈0.05),血浆NO水平和FMD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NO的升高水平和FMD较A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指数均有所改善(P〈0.05,P〈0.01)。结论:吡格列酮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更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效果,为其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本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60例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冠状动脉血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显效率为4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为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血流改善治疗组有效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症状和冠脉血流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N末端B型脑钠肽( NT-proBNP)的影响。方法12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两组共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cy和NT-proBN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Hcy分别为(25.5±8.6)μmol/L、(26.3±9.1)μmol/L,治疗后分别为(10.3±4.7)μmol/L、(16.9±7.1)μmol/L;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NT-proBNP分别为(374.7±39.2) ng/L、(359.6±36.1)ng/L,治疗后分别为(127.4±15.3)ng/L、(237.1±24.3)ng/L。两组治疗后血浆Hcy和NT-proBNP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t=6.004、29.591,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因明显的肝酶及肌酶升高而导致停药情况的发生。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Hcy和NT-proBN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老年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诊治的90例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45例,采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方案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阿托伐他汀常规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血脂水平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2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4周、24周后,实验组的血清hs-CRP、MMP-9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老年冠脉综合征与常规治疗相比,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