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左心室功能各项指标,探讨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在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06~2012-07我院接诊治疗的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于12h内行超声心动图及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检壹测量值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及左室肥厚检出率。结果:在心功能指标方面两种检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搏输出量(LVS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方面两种检查结果相关性高(r=0.80~0.93)。在LVSV、LVEF方面,超声心动图所测较螺旋CT偏大;在LVEDV、LVESV方面,超声心动图所测较螺旋CT偏小。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检出左室肥厚比率分别为71.88%(46/64)和75.00%(4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左心室功能方面有较好的准确性与相关性,在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方面均有较好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总结显示心肌低强化现象的情况,并通过综合评价心肌强化情况与CTA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对于心肌血供影响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并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39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的CTA图像.心肌图像按17段分段法重建,对强化后的心肌密度进行测量,并记录CT值,以低于临近节段心肌密度30hu为低强化区域。结合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于发现的冠状动脉狭窄段相对应的供血区心肌密度与相邻正常节段心肌密度进行两组均数分析。综合分析冠状动脉CTA血管及心肌图像.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灌注造成的影响。结果39例患者均在1周内接受了冠状动脉CTA及血管造影检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显示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63段。39例患者的CT图像,经过重建,共得到663段心肌图像。其中1段心肌图像测量出脂肪密度,干扰低强化现象的分析,排除在外,其他662段心肌图像共显示低强化心肌87段。提示心肌灌注不足,其中71段显示为心内膜下低强化区,16段显示为透壁低强化区,低强化区平均CT值为(66.0±32.1)hu。其他各段心肌未见明显低强化区,CT值最低(95.2±25.8)hu,最高(122.1±26.6)hu,平均CT值为(108.18±8.83)hu。经过两组均数比较,t=5.150,P〈0.001,低强化区与正常强化区心肌CT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过程中,综合评价冠状动脉血管及心肌强化CT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血供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低千伏CTA扫描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检查并评价其图像质量,以期减少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双源CTA扫描完成后得到的3组数据:融合图像(相当于常规120 kVp,重建函数D30,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80 kVp数据,重建函数分别为D30和I30(迭代重建算法)。测定动脉瘤的平均CT值、噪声并计算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对影像质量进行评级评分。结果80 kVp(I30)组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均高于80 kVp(D30)组和融合图像组( P <0.05)。80 kVp(D30)组的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低于80 kVp(I30)组和融合图像组( P <0.05)。结论低千伏扫描对颅内动脉瘤检查是可行的,所得图像可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瓣膜赘生物形成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IE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其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相验。结果赘生物手术检查阳性率59.72%,超声心动图检查阳性率47.22%,两种方法检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受累瓣膜示二尖瓣25例,与手术后所确诊的26例相比较,阳性率为96.15%;超声心动图检查受累瓣膜示主动脉瓣23例,阳性率为95.83%;超声心动图检查受累瓣膜示二尖瓣及主动脉同时9例,阳性率为64.29%。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为IE的诊断提供客观并且准确的直观的依据,可以对心脏赘生物进行准确定位,还可以根据超声心动图的图像结果,确定赘生物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及伴随的心脏情况,对IE瓣膜赘生物形成的诊断、定位提供了更多、更详实的资料,为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夏群 《安徽医药》2014,(5):924-926
目的探索飞利浦IE33超声心动图为慢性心衰患者提供心脏超声参数评价心脏功能的可靠性与全面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其中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包括1~4等级,同时给予患者抽血检查脑钠肽又称B型利钠肽(BNP)指标与超声检查,比较超声检查参数指标与BNP指标以及纽约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心衰患者超声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血浆BNP水平呈负相关(r=-0.78),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LVEF与血浆BNP之间呈负相关趋势,另一方面心脏超声各种参数与心功能分级的Spearman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提示,LVEF和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8,P〈0.01,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其他超声参数均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且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心脏超声参数为自变量,以心功能分级为因变量得到最优方程:心功能分级Y=5.21-2.08X(LVEF)。结论心脏超声提供参数能全面可靠的反映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析正常孕期妇女不同孕龄进程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将180例正常初孕妇女根据孕期时间的进展分别在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期末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不同时间段孕期妇女的心脏超声结构及功能参数,分析孕龄妇女随孕期进程发展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结果孕晚期孕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房内径(LAD)、二尖瓣舒张早期充盈速度/心肌舒张早期速度峰值( E/Ea)均大于孕中期孕妇,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充盈速度/二尖瓣舒张晚期充盈速度(E/A)均小于孕中期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与孕早期比较,LVEDd、LVEDs、LVEF、LAD、E/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孕中期 E/A 值小于孕早期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随着孕期时间的发展,正常妊娠妇女心脏结构及功能负荷发生改变,左心室舒张功能随孕期进程发展呈生理性逐渐减低趋势。  相似文献   

7.
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在诊断软组织肿瘤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诊断软组织肿瘤的准确性。方法:收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软组织肿瘤患者28例,分为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MM3DR)组16例及核磁共振(MRI)组12例。MM3DR组采用4层螺旋扫描行血管造影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MRI组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扫描,比较两组在显示病灶轮廓、病灶血管、病灶周围、对鉴别诊断的价值及与病理学检查符合度五方面的指标。结果:病灶轮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0.110):病灶血管、病灶周围、对鉴别诊断的价值这三方面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8,P=0.047,P=0.033);两组与病理学检查的诊断符合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结论:MM3DR诊断软组织肿瘤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理想,尤其在显示病灶血管、病灶周围、鉴别诊断这三方面优于MRI,提示该项检查对诊断软组织肿瘤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超声检查结果与肝活检纤维化分期的异同以提高超声检查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率。方法对1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脾进行超声检查,肝活检组织进行纤维化分期(S1~S4)。结果肝脏超声检查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54,P〈0.01)。两者符合率为42.7%(79/185)。超声检查在S1、S2、S3和S4期灵敏度分别为66.7%(22/33)、52.5%(31/59)、27.6%(16/58)和28.6%(10/35),S1、S2期灵敏度高于S3、S4期灵敏度(P〈0.05)。S2期特异度较低、误诊率较高(P〈0.01)。S3、S4期漏诊率高于S1、S2期漏诊率(P〈0.05)。在肝纤维化分期中,超声诊断偏低与诊断偏高的病例数比值为1.9(70/36)。脾脏厚度、门静脉主干内径在纤维化分期与超声诊断较轻的两个组与较重的两个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右斜径在较轻的两个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声检查能部分反映肝纤维化分期,结合肝右斜径、脾脏厚度、门静脉主干内径的大小和超声诊断分期偏低的现象有助于提高超声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包括本院2009—2010年50例急诊ACS患者(病例组1,再血管化前行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常规测量各房室大小、瓣口血流速度、E/A值等,并应用Simpson’s法测定所有患者的LVEF,病例组入院24h内测定NT—proBNP,比较NT—proBNP与LVEF、E/A值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LVEF值为(O.519±0.109);LVEF与NT—proBNP对数值呈显著负相关(r=-0.788,P=0.001)。结论NT—proBNP能较准确的评价急诊ACS患者左室功能,与超声心动图指标LVEF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特征和预后。方法对2010--2012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确诊的101例NVM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预后进行统计,随访主要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心功能恶化。分析临床特点和超声心动图数据对终点事件(死亡和心脏移植)的预测价值。结果101例NVM患者中67例(66.3%)男性,34例(33.7%)女性,年龄0~79岁,平均(29±25)岁。11例患者(10.9%)〉160岁,其中≥70岁的患者有4例(4.0%)。出现症状至确诊年限2.12(0.53~6.98)年,无症状者8例(8.0%),气促69例(68.3%),胸痛19例(18.8%),晕厥4例(4.0%),脑血管事件1例(1.0%),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4例(13.9%)、Ⅱ级37例(36.6%)、Ⅲ级31例(30.7%)、Ⅳ级19例(18.8%)。3例患者(3.0%)有心脏病家族史,4例患者(4.0%)至少有一名亲属有类似病变。57例患者(56.4%)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9例患者(8.9%)合并扩张性心肌病。47例患者的首发症状是心力衰竭;14例首发症状是心律失常。56.4%的患者(57/1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22.8%的患者(23/101)LVEF≥50%,随访(2.6±1.4)年。严重并发症有:重度心力衰竭27例(26.7%)、心脏移植6例(6.0%),室性心律失常16例(15.8%),血栓事件3例(3.0%),死亡33例(32.7%)。死亡和心脏移植的相关因素有心功能不全NYHAHI级或Ⅳ级(风险比=3.98,P=0.04)、LVEF减低(风险比=0.89,P=0.006)、因心力衰竭加重住院(风险比=13.29,P〈0.001)。结论①心力衰竭患者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初次发现NVM;②超声心动图检查经常诊断过度;③确诊NVM患者发生心脏移植、死亡不良事件风险大,需要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1.
陶冉  崔进国  王晓琪 《华北国防医药》2011,23(3):56-57,F000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病变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CT扫描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56层与64层螺旋CT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 d内在进行256层螺旋CT以及64层CT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设备对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并对其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平均扫描时间及平均造影剂使用剂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设备对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均为100.0%,在噪声、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扫描长度方面,256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256层螺旋CT平均造影剂用量为(4.45±1.37)mSv,64层螺旋CT为(5.68±1.0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5);平均扫描时间256层螺旋CT为(3.68±1.29)s,64层螺旋CT为(7.6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3,P<0.01)。结论256层螺旋CT与64层CT都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但256层螺旋CT较64层螺旋CT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放射性造影剂的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病变中的应用。方法收集50例脊柱病变患者应用螺旋CT扫描脊柱获得原始轴位图像,然后再于3D中采用表面遮盖(SSD)、容积再现技术(VRT)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直观显示脊柱病变的全貌及“隐匿性”病变和细节病变的情况。结论16排螺旋CT曲面重建及VRT结合对病变诊断优于普通CT或X线平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照数字血管减影(DSA),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其中29例于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CT扫描范围1000~1 200 mm,层厚6 mm,螺距0.8,重建层厚1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1,注射速率4~5 mL·s-1。CT薄层重建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重建技术,DSA采用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将接受两种检查方法的29例患者的CTA与DSA相同血管节段进行比较。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161/174)、97.1%(103/106),χ2值0.385,P值为0.984>0.05,说明CTA诊断下肢血管狭窄与DSA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螺内酯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11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55例,两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小剂量组给予螺内酯20mg/d,大剂量组给予螺内酯60mg/d,经治疗6个月后评价患者的心功能和检测血浆BNP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均有明显好转(P〈0.01);小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前LVEF(31.23±3.61)%与大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前LVEF(30.33±3.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后LVEF(39.37±8.30)%与大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后LVEF(45.17±5.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前血浆BNP(973.25±256.23)pg/ml与大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前血浆BNP(991.07±211.35)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后血浆BNP(324.12±122.43)pg/ml与大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后血浆BNP(200.58±145.11)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大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前后比小剂量组下降更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和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采用大剂量螺内酯可以降低BNP水平,明显改善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256排螺旋CT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术前术后诊断评估的价值;针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的患者,探讨在保持CTA诊断内漏效能的同时,减少患者接受放射剂量。方法:在我院诊断并治疗患者60例,256层螺旋CT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术前的影像分析;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术后256层螺旋CT检查技术研究,对内漏动脉期与静脉期图像比较,分析两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动脉瘤形态、结构均显示良好;对于瘤颈(内径、长度)及瘤体(内径、长度)作出较好评价;256排螺旋CTA可以很好的显示瘤颈及瘤体管壁钙化与血栓;256排螺旋CTA可以很好的显示髂动脉扭曲;术后支架腔显示良好,内漏静脉期与动脉期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平扫+静脉期DLP〈平扫+动脉期+静脉期DLP。结论:动脉瘤术前检查,256排螺旋CT可以精确测量与评估动脉瘤的各项参数与指标,更好的指导临床;主动脉瘤腔及主动脉夹层内修复术后内漏患者CT复查,可直接行平扫及静脉期增强扫描,在保持与传统CTA检查相同诊断效能的同时,显著减低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80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CTA显示正常表现者12例,脑血管病变68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技术后处理。结果 12例CTA表现正常者均能显示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4级以上分支的血管,68例脑血管病变中能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诊断明确。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脑血管疾病诊断首选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0例CHF患者为观察组,另选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小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规范治疗,共28 d.比较治疗前后NT-pro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对照组NT-proBNP为(87±23)ng/L,观察组NYHAⅡ、Ⅲ、Ⅳ级患者(分别为27、40、13例)治疗后NT-proBNP浓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13±707)ng/L比(2657±368) ng/L,(3403±1003) ng/L比(6037±1742 )ng/L,(6429±1348) ng/L比(8324±679) ng/L,均P<0.01],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②观察组治疗后LVEDD、LVESD和LVEF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9±9)mm比(53±8)mm,(33±9)mm比(39±10)mm,(58±9)%比(53±10)%,均P<0.01];③NT-proBNP与LVEDD及LVES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0.694,均P<0.01),与LVEF呈负相关(r=- 0.652,P<0.01).结论 NT-proBNP与NYHA心功能分级、LVEDD、LVESD等有良好的相关性,NT-proBNP可用于CHF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