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患者120例,都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板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优良率为87.5%,JOA评分也有了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单开门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于其发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对抗颈部前屈而产生的张应力,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后路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后行全椎板切除减压10例及单开门椎板成形术9例,采用JOA评分及Hirabayashi恢复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随访1~50月,平均(20.0±10.2)月,全椎板切除减压组JOA评分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为首选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方法,但当骨化灶对双侧脊髓均有压迫,则更适合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open.doorELA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71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1侧是后纵韧带骨化症(A组),另50例是脊髓型颈椎病(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C5神经根麻痹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角度,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随访13-95个月,平均(46.5±35.8)个月;B组随访13—96个月,平均(47.7±36.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发生率、Cs神经根麻痹以及术前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A组改善率要低于B组(P〈0.05)。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度都有所丧失,但两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CT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分别为A组(38.04±4.76)。和B组(37.48±4.3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但是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后路椎管成形与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I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2013年7月就诊的80例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与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与传统固定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术后恢复率达73.63%,对照组为47.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颈后疼痛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0%);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椎板塌陷和关门现象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管成形与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可以提高术后恢复率,改善预后,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通过复诊方式随访32例,并按殷华符等提出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2例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优良率达87.5%。结论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通过复诊方式随访32例,并按殷华符等提出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2例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优良率达87.5%.结论 "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临床效果。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l8例,外伤致颈脊髓损伤(无骨折脱位)7例,术前行CT、MRI检查明确诊断。脊髓受压主要来自椎管后方,术式为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结果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诊6~30个月,平均16个月,经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5.2分。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较可靠的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21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颈椎病评定标准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但B组疗效略优于A组。结论:后路椎管成形术尤其适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CSM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照组行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和颈椎曲度指数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应用于CSM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指数及神经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因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常见骨科疾病。行保守治疗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因此对于有神经受损症状的患者,及时的手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颈椎病的外科治疗临床上多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或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当患者的病变节段较多、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及有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等情况时,颈后路手术通常作为治疗的首选术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19例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外伤前(T1)、外伤后(T2)、术后1周内几)、术后10个月后几)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评分(JOA)变化进行分析,判断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15.2±6.7)个月。T1、T2、T3、T4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分别为(28.621±1.850)°、(29.326±2.416)°、(38.384±2.611)°、(37.316±2.521)°。T1、T2、T3、T4四个时期的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分别为(12.79±1.316)、(4.00±2.082)、(9.68±3.001)、(11.68±3.334)。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有效减压效果、可重建颈椎曲度,能提供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颈髓损伤有效康复条件;术后积极康复治疗也是改善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韩建邦  杨庆国  张银顺 《安徽医药》2011,15(9):1130-1132
目的 评价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8例(A组),与同期传统单开门手术治疗的42例(B组)进行疗效分析比较,记录轴性症状、JOA评分及颈椎总活动度.结果 A组患者获随访13~54月,平均27.4月,B组患者获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Arthrex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68例纳入研究,其中35例使用Arthrex锚钉行门轴侧固定为观察组,另33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手术时间、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椎管面积改变、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rthrex锚钉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操作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将就诊患者分为A组、B组、C组,三个组例数分别为21例、16例、13例,对三组患者分别进行手术疗效分析.结果 三组治疗前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9.3±2.3)分,B组(9.4±1.4)分,A组(9.2±2.2)分];治疗后,C组[(14.5±3.4)分]明显高于A组[(12.6±1.2)分](t=3.09,P<0.0S)和B组[(11.3±1.4)分](t=4.62,P<0.05);C组术后优良率(76.9%)明显高于A组(43.8%)(x2=3.84,P<0.05)和B组(42.8%)(x2=4.11,P<0.05).结论 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功能恢复较好,具有减压彻底、疗效显著、手术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前路治疗与后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MCSM 35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或颈前路分节段减压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日本外科协会(JOA)评分、脊髓功能改善情况、颈椎生理曲度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和对照组增大,对照组较术前减小(P< 0.05,P<0.01).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提高(P<0.01).结论 前路或后路治疗MCSM均能有效改善脊髓功能状态,且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佳,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临床治愈15例,显效18例,好转11例;观察组临床治愈22例,显效20例,好转7例。对照组及观察组疼痛积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愈显率为66%、观察组愈显率为84%,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徐远坤  陈久毅 《贵州医药》2009,33(6):490-492
目的通过中药“健身丹”对脊髓型颈椎病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中医药防治脊髓型颈椎病的机理。方法选用SD大鼠36只,体质量(250±50)g,随机分组。中药治疗组12只,空白对照组12只,正常对照组12只。采用创新大鼠自体第7颈椎棘突椎间移植法制造大鼠脊髓压迫模型,并采用改进Rivlin的斜板实验检验模型是否成功。中药治疗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健身丹”制成粉末悬液灌胃给药2.66g·kg^-1·d^-1。TUNEL法神经细胞凋亡率检测,Bcl-2 mRNA测定。结果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大鼠受压节段脊髓抗神经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 mRNA的表达明显提高,组织修复增强,神经细胞凋亡减少。主观症状、体征观察也显示出相似作用。结论中药“健身丹”确实能提高大鼠受压节段脊髓抗神经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 mRNA的表达,促进组织修复,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