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澍,字荄甫,一字甘伯,号石生,安徽绩溪人。生于清·道光五年,卒于同治十一年,终年48岁。曾从师学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永《四书切韵表》诸书,通声音训诂之学。后见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之书,益笃嗜之,昼夜玩索。中年多病,因治医术,撰《素问校义》。惜其寿不永,草创未就,仅编撰了39条,义例略如王念孙之《读书杂志》。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素问》中七篇大论的归属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考证认为,七篇大论应归<阴阳大论>;<阴阳大论>应为九篇;七篇大论可留在<素问>.  相似文献   

3.
孙非  张其成 《北京中医》2006,25(10):594-595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四处经文历来有不同的解读。第一,“以妄为常”。以安为常,妄作劳倦之解均非是;“肆乎行也”及“以不正常为正常”之解未透彻;正解当作“以虚妄为真常”。第二,“醉以入房”。“醉甚入房”之解非是;“以醉入房”之解牵强;正解当作“醉而入房”。第三,“以耗散其真”。“以散秏其真”之解无据;“以好散其真”之解亦无据;“耗”正解当作消耗。第四,“真气从之”。“真气居之”之解呆板,“从”作“顺”则生动、义胜。  相似文献   

4.
正余之从教于上海老龄大学,已数历寒暑,平素专授《古文与书法》。书法主甲骨形韵,文章则选适老龄之需者。《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乃为重点篇目,自不待言也。窃以为,《黄帝内经》固中医典要,《上古天真》尤健康雅言。句句金石,字字玑珠。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寥寥数语,抵得煌煌巨著,百千赘言。衣食者,人之所需也,或积淀传统文化,或生发流派时尚,就健康言,各美其食而任其服,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早期传本略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自问世就受到医家的重视,研究者、应用者代不乏人,因而《黄帝内经》的流传虽然“时有所隐,而授学犹存”。如果将经王冰编次、宋代掌禹锡、林亿等人校正的《黄帝内经素问》和南宋史崧所进《灵枢经》看作是今本的《黄帝内经》的话,那么此前《黄帝内经》的流传形式可称为早期传本。本文仅就此略作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6.
7.
养生的理念     
《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一开篇黄帝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提问向我们表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探讨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书名涵义,认为《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命名都明显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黄帝内经》的命名与形成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有关,《素问》的命名则受到了汉代确立的宇宙生成论的影响,而《灵枢》的书名更具有道家意味,体现了《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并且与汉代盛行的黄老之学密切相关的学术特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诸书的命名显著表明了传统中医药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10.
王萌  晏丽  李涛安 《中医药导报》2021,27(6):210-213
根据张登峰提出的《黄帝内经》162篇命名规律,在对《黄帝内经·素问》81篇篇名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国内外4种不同英译本中篇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发现文树德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在体现标题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方面效果较好.同时,探讨了文树德、李照国、倪毛信、吕聪明4位译者对于篇名中论大论别论的英...  相似文献   

11.
曲倩倩  许辉 《河南中医》2016,(8):1309-1311
目前,《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重点从题名、篇名、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修辞格以及语篇连贯性等。随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给《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又注入了新的血液。《素问》的英译本数量较多,共有9部,这或许也是《素问》在译文对比中更受青睐的原因之一。2000年—2013年,大部分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都以研究《素问》的英译本为主,从事《灵枢》英译的研究者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对《灵枢》的英译本研究需要增加研究的力度。《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开展10多年以来,研究者们将多种翻译理论灵活运用到单个译本研究或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之上,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传统的翻译批评理论多关注译本和源语是否对等,很少提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译者的创造性。而生态翻译学则关注到了这一点,但目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某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及其重要性关注较少;再者,由《素问》《灵枢》英译的研究现状来看,《灵枢》的英译本研究很少,无论是从发表期刊数量上还是学位论文数量上,都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明·顾从德翻刻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入手,对<生气通天论>"寒薄为(查皮)"王冰注语"瘦于玄府中"之"瘦"字进行了考证,指出"瘦"字当是"廋"之误.别本或作"瘈于玄府中",或作"瘛于玄府中",并是"廋于玄府中"之误;以理度之,当先有误作"瘈"者,而"瘛"字则是在"瘈"之基础上的进一步讹变.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黄帝内经·素问>的整理者疑"廋"字为"瘗"之讹字,亦不可从.  相似文献   

13.
王冰,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籍里无考,约为唐景云至贞元间(公元710-804年)人.肃宗(李亨)宝应间,曾官太仆令.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景兆府参军.他平时钻研医学,对保存与传播古典医学有很大贡献.著有《素问注》二十四卷(《唐书艺文志》)、《素问六脉玄珠密语》十卷(《宋史艺文志》)、《昭明隐旨》亡,《玄珠密语》与《天元玉策》相类,殊似后人伪托.《素问注》首有宝应元年自序,称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先师张公秘本,排抉幽奥,颇有发明,惟全氏篇次,悉为更易,幸每篇之下必注全本几字,犹可考见其旧,亦《素问》注家之祖矣.  相似文献   

14.
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生的病?这个问题早在二千多年前,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已经论述的很明白。本人在读经时,深切地体会到,《素问&#183;上古天真论》对现代人类的生活和健康观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和于术数,也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法则之一,主要讲的是养生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以下分释之。 和于术数的出处与含义 出处:和于术数,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相似文献   

16.
胡玲  焦振廉 《陕西中医》2013,34(5):616-617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注本。方法:分析《黄帝内经》注本的概况和《素问》注本体系、《灵枢》注本体系及类编加注型注本等。结果:《黄帝内经》注本大致可分为注释和发挥两个大类,注释类型为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发挥类型为金代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方论》、清代黄元御的《素问悬解》等;《灵枢》比较重要的注本还有清代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及日人丹波元简的《灵枢识》等;两书分类重编再加注解开山是隋代的杨上善,并加以系统注解的是明代医家张景岳,继之后有明末清初李士材摘编《黄帝内经》。结论:《黄帝内经》注本不仅具有历史的、文献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了解医学发展过程,医学是随着痰病的变化而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治疗方法占主导地位,汉代以前侧重针灸,汉代以后至近代侧重药物,近代至今侧重手术治疗,以后侧重导引按跷即推拿和运动医学。针、灸、药手术、导引、按跷是医学的不同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树立大中医思想,为医学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将人按体质分为二十五种,意义重大.但黄帝内经未提出具体针刺方法,给针刺临床运用带来一定困难.在文献中,这种分类方法如何运用指导针刺临床也少见论述.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由神经调控的保护性反射动作,中医学则认为咳嗽是由内外各种病因引起肺气上逆所致。"咳"不仅在《内经》原文的许多篇幅中都有所提及,更有《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作具体的论述,其中"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谓是本篇中最为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春秋末期,由于经济、政治的变革,与西周土地国有制、宗 子制相适应的“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了。孔子聚徒讲学, 从此“学术下私人”,出现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争 鸣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自然观问题,世界万物的起源及其 发展规律成为先哲们孜孜探求的目标。他们既各成体系, 又互相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孔、墨为代表的神 学天道观;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神秘主义自然观;一是以 荀子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探求人体和疾病奥秘 的医学,不可能不涉及对自然界的看法,自然也就不可能不受到子学自然观的影响。本文试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