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植骨 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0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 12 例股骨萎缩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4~61 岁,平均 41.7 岁。7 例骨不连位于股骨中上段,5 例位于股骨远端或髁上。病程 1~9 年,平均 3.7 年。既往手术 1~9 次,平均 2.8 次。手术取出原固定物,清理骨不连骨折端,安装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器,骨缺损长度<4 cm 者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患侧肢体较健侧短缩>2.5 cm 者术中行股骨近端闭合截骨加装骨延长组件,备术后肢体延长;所有患者未植骨。记录患者外固定器佩戴时间、骨不连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50 个月,平均 30 个月。12 例骨不连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 6.0~23.5 个月,平均 11.5 个月。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为 7~25 个月,平均 13.5 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优 6 例、良 4 例、可 2 例,优良率 83.3%。4 例股骨成角畸形>7°,伸膝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再行截骨手术等特殊处理。2 例术后患侧肢体短缩>2.5 cm,通过穿补高鞋替代;4 例跨膝关节固定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丢失 10~30°;10 例发生针道感染,其中 4 例感染并固定针松动者给予拔针后更换位置重新固定,余 6 例感染但固定针未松动者通过局部换药、针道护理及口服抗炎药物感染控制。无深部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骨愈合率较高,相对微创、无需植骨,初步临床效果确切,对于多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同样有效。治疗时需要重视术后外固定器护理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和倒三角空心钉(inverted triangle cannulated screws,ITCS)治疗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9 年 5 月—2020 年 11 月收治的 59 例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 FNS 组(28 例)和 ITCS 组(3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吸烟史、酗酒史、Pauwels 角、Garden 分型、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辅助复位(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或切开复位)、住院时间和早期并发症,并采用 Garden 指数和 Haidukewych 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大腿外侧激惹症状、术后部分或完全负重开始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和程度、颈干角变化(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颈干角的差值)、股骨头坏死及翻修手术等,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FNS 组手术时间短于 ITCS 组、切口长度大于 ITCS 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辅助复位情况、Garden 指数、Haidukewych 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FNS 组术后早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 例,ITCS 组发生肺部感染 1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 例,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7.1%vs.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14 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3,P=0.582)。FNS 组骨折愈合时间快于 ITCS 组,髋关节 Harris 评分高于 ITCS 组,术后部分负重开始时间早于 ITCS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完全负重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98,P=0.194)。FNS 组患者均无大腿外侧激惹症状,ITCS 组有 10 例出现大腿外侧激惹症状,两组发生率(0vs. 3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FNS 组股骨颈短缩长度及程度以及颈干角变化均小于 ITCS 组(P<0.05)。FNS 组无股骨头坏死及翻修手术患者,ITCS 组 4 例患者行翻修手术(包括 2 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患者),两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0vs.6.5%)及翻修手术率(0 vs. 12.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3;P=0.114)。 结论FNS 治疗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操作简便,可减少股骨颈短缩和颈干角变化,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为青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提供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9 年 1 月—2020 年 4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34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 A 组(19 例,采用传统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和 B 组(15 例,采用 FNS 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侧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等;术后常规行 X 线片、CT 检查评估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并测量患侧较健侧股骨颈短缩情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术后 A、B 组分别有 1 例患者骨折复位不满意,其余患者均获满意复位,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5,P=0.85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9,P=0.064);A 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 B 组,透视次数显著多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 A 组 1 例术后 3 个月退钉,骨折无明显骨痂形成外,两组其余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7,P=0.899);两组均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末次随访时,X 线片检测示 A、B 组分别有 4 例和 2 例发生股骨颈短缩。两组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6,P=0.346)。 结论FNS 治疗股骨颈骨折创伤小,与空心螺钉内固定相比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可获得满意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 年 6 月—2015 年 12 月,通过闭合复位股骨颈骨折,应用微创切口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 19 例。男 5 例,女 14 例;年龄 35~77 岁,中位年龄 52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7 例,摔伤 2 例。股骨颈骨折根据 Garden 分型:Ⅱ 型 7 例,Ⅲ 型 8 例,Ⅳ 型 4 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根据 Seinsheimer 分型:Ⅱ 型 9 例,Ⅲ 型 5 例,Ⅳ 型 3 例,Ⅴ 型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7 d,平均 3.7 d。结果手术时间 58~125 min,平均 82.4 min;术中出血量 225~725 mL,平均 289.5 mL。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3.9 个月。术后 1 个月患者尖顶距为 9~23 mm,平均 15.2 mm。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8~42 周,平均 27.4 周;其中 1 例术后 3 个月出现轻度髋内翻,股骨颈出现轻度移位,颈干角约 122°,术后 42 周骨折愈合。5 例患者主诉骨折处轻微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 1~3 分,平均 1.8 分;其余患者 VAS 评分均为 0 分。16 例患者逐渐恢复至术前行走水平。随访期间无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内固定失败、螺钉切出及钢缆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HHS)为 72~92 分,平均 82.8 分;15 例患者(78.9%)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能够通过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FNS的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对FNS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FNS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能减少因力学不稳定导致的股骨颈短缩、内固定失效、髋关节内翻等并发症。目前临床研究主要与空心加压螺钉以及动力髋螺钉比较,结果显示FNS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患者术后负重及骨折愈合较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结论 FNS作为一种新的内固定物,目前研究显示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取得较满意疗效,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但对于FNS能否减少术后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179例(182髋)采用FNS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96例,女83例;年龄20~59岁,平均53.7岁;低能量致伤106例,高能量致伤73例。骨折Garden分型:Ⅱ型40髋,Ⅲ型78髋,Ⅳ型64髋。Pauwels分型:Ⅰ型23髋,Ⅱ型66髋,Ⅲ型93髋。术前合并糖尿病21例。根据末次随访时有无ONFH,将患者分为坏死组和未坏死组,对两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致伤机制、术前骨密度、术前合并糖尿病、骨折Pauwels分型、Garden分型、股骨头后倾角、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物取出与否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ONFH发生的影响因素;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179例(182髋)患者术后获随访20~34个月,平均26.5个月。其中30例(30髋)于术后9~30个月发生ONFH(坏死组),ONFH发生率为16.48%。 149 例(152 髋)末次随访时未发生 ONFH(未坏死组)。单因素分析示,两组术前骨密度、术前合并糖尿病、骨折Garden分型、股骨头后倾角、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示,Garden Ⅳ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Ⅲ级、股骨头后倾角>15°、术前合并糖尿病为FNS内固定术后发生ONFH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Garden Ⅳ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不佳、股骨头后倾角>15°、术前合并糖尿病患者,FNS内固定术后ONFH发生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20年3月采用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的18例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2 例,女 6 例;年龄22~64岁,中位年龄43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4例。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为Ⅲ型3例、Ⅳ型15例,Pauwels分型均为Ⅲ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3 d。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即刻采用Garden指数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参照Zlowodzki方法判定股骨颈短缩程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62~98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101~220 mL,平均153 mL;术中空心钉导针置入次数3~5次,平均4次;术中透视次数9~21次,平均15次;住院时间5~11 d,平均7.2 d。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40个月,平均 17.3个月。未出现术后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头钉切割、退钉、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即刻评价骨折复位质量:Ⅰ级 15例,Ⅱ级 3例。随访期间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骨折愈合时间7~15周,平均12.1周。末次随访时股骨颈短缩≤5 mm 2例,5~10 mm 1例,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为16.7%。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3~97分,平均93.5分;其中优12例、良3例、中3例,优良率83.3%。结论对于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疗效肯定,具有术后患肢负重早、骨折愈合快、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阐述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损伤程度严重,多为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常累及关节面并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有一定难度。外固定支架多作为控制损伤的临时手段,绝大多数患者可行内固定治疗。用于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系统主要有钢板固定系统与髓内钉固定系统,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各具特点,其中双钢板加强股骨内侧的支撑、微创固定系统保护骨折端血供、远端皮质锁定板理论上更符合骨愈合对固定力学的要求,逆行髓内钉可有效对抗膝内、外翻等。结论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股骨远端骨折治疗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和内固定系统特点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固定后踝与否对不同 Haraguchi 分型后踝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9 年 9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86 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29 例,女 57 例;年龄 26~82 岁,平均 55.2 岁。按照 Haraguchi 分型进行分组,其中Ⅰ型组 38 例、Ⅱ型组 30 例、Ⅲ型组 18 例。3 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Ⅰ、Ⅱ、Ⅲ型组分别行后踝固定 23、21、5 例。记录并比较各分型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关节平整度、关节退变程度。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包括疼痛、日常生活质量、关节活动度和关节稳定性 4 个方面。比较各分型组内后踝固定组与未固定组 AOFAS 踝与后足评分差异。 结果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77,P=0.159)。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6.8 个月。末次随访时 6 例患者踝关节平整度欠佳,其中Ⅰ型组 2 例(5.3%)、Ⅱ型组 4 例(13.3%),各组间关节平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66,P=0.161)。各组患者踝关节均呈轻度退变;骨折均愈合良好,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各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骨折移位及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Ⅱ型组 AOFAS 踝与后足评分的总分和疼痛评分显著低于Ⅰ型组和Ⅲ型组(P<0.05),Ⅰ型组和Ⅲ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日常生活质量、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Ⅱ型组内未固定组疼痛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固定组(P<0.05)外,其余各型未固定组与固定组间比较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较Ⅰ型和Ⅲ型预后更差,尤其在术后疼痛方面,后踝切开复位内固定能显著改善其预后;Ⅰ型和Ⅲ型后踝固定与否对预后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可吸收缝合线捆扎骨折块结合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 年 9 月—2019 年 1 月,收治 22 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其中男 12 例,女 10 例;年龄 32~67 岁,平均 49.1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8 例,跌伤 12 例,其他伤 2 例。根据 Rockwood 分型均为Ⅲ型。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4.4 d。手术以克氏针由髌骨近侧骨折块表面向后下钻取 3~4 个骨道;在腰椎穿刺针及钢丝引导下,以不可吸收缝合线纵向穿过髌骨骨道并环绕下极骨折块捆扎复位;最后再以髌骨爪纵向环抱髌骨加强固定。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膝关节最大活动度,行 X 线片检查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按照 Böstman 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4 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关节僵直、骨不连、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移位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 2~3 个月,平均 2.6 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最大活动度为 130°~135°,平均 132.6°。患膝 Böstman 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为 28~30 分,平均 29.2 分;功能评价均获优。结论不可吸收缝合线捆扎结合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 年 6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 38 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男 24 例,女 14 例;年龄 26~64 岁,平均 4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6 例,摔伤 3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2~8 d,平均 5 d。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4.3±8.4)分,Lysholm 评分为(44.5±7.2)分,膝关节活动度为(62±12)°。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异物刺激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2 d X 线片检查示,髌骨骨折均达满意复位与稳定固定。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6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3 个月。末次随访,参照 Böstman 评分标准评定:优 36 例、良 2 例,优良率达 100%。VAS 评分为(10.2±6.6)分、Lysholm 评分为(93.1±6.4)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24±1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59,P=0.000;t=31.099,P=0.000;t=20.727,P=0.000)。 结论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优点,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均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钉 F 形固定技术治疗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采用螺钉 F 形固定技术治疗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 43 例。其中男 32 例,女 11 例;年龄 20~55 岁,平均 38.9 岁。左侧 21 例,右侧 22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9 例,高处坠落伤 24 例。Garden Ⅲ型 25 例、Ⅳ型 18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3 d,平均 2.2 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骨折不愈合、内翻畸形、股骨颈短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螺钉退出等)发生情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 28~45 min,平均 37.5 min;术中透视时间 13~20 s,平均 14.7 s;术后住院时间 2~3 d,平均 2.7 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58 个月,平均 38.7 个月。X 线片显示,骨折均获解剖复位;42 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6 个月;1 例闭合复位者骨折不愈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末次随访时,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 55~100 分,平均 92.7 分。42 例骨折愈合患者中发生股骨颈短缩 11 例、内翻畸形 9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 例、螺钉退出 8 例。Garden Ⅲ、Ⅳ型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螺钉 F 形固定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传统 3 枚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 compression screw,CCS)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8 年 1 月—2020 年 9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82 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 FNS 组(24 例)和 CCS 组(58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致伤原因、合并症、骨折部位、骨折分型(Garden 分型及 Pauwels 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骨不连、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等)、术后 2 d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 Harris 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FNS 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 2 d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 CCS 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3,P=0.796)。两组患者均获随访,CCS 组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3.6 个月;FNS 组随访时间 3~12 个月,平均 7.3 个月。两组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并发症,CCS 组发生股骨头坏死 2 例、骨不连 1 例、股骨颈短缩 13 例,FNS 组仅发生 2 例股骨颈短缩,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7.6% vs. 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670,P=0.015)。CCS 组 3 例因骨不连、股骨头坏死二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余 55 例骨折均达临床愈合;FNS 组中 6 例患者因随访时间不足 6 个月未纳入统计,余 18 例骨折均达临床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1,P=0.000)。FNS 组术后髋关节 Harris 评分差值显著高于 CCS 组,两组术后 9 个月 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 6 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NS 能加速中青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愈合,使患者可以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从而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在日常活动撞击力作用下股骨头内部骨质变化情况以及微骨折发生风险。方法取 21 具成人新鲜尸体骨盆标本,共获得 42 个骨质及软组织完整的髋关节标本。首先测量标本股骨颈处骨密度、CE 角、股骨头直径、颈干角及前倾角。然后参照 AO 推荐方法植入 3 枚空心钉后取出,模拟股骨颈骨折完全解剖愈合空心钉取出后状态,CT 扫描观察股骨头内钉道形态。最后,模拟直立情况下股骨头受到撞击情况,分别用 200、600、1 980 N 力量撞击标本 20 次。CT 扫描观察撞击后股骨头内钉道形态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微骨折发生危险因素。结果CT 扫描观察撞击力量为 200、600 N 时,股骨头钉道形态无明显变化,提示股骨头内无微骨折发生;撞击力量达 1 980 N 时,11 具标本 22 个股骨头的钉道形态与撞击前相比有明显变化,钉道内有凸起及钉道狭窄,提示股骨头内发生微骨折,微骨折发生率为 52.38%(11/21)。多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发生股骨头内部微骨折的危险因素(P=0.039),CE 角、股骨头直径、颈干角、前倾角与股骨头内部微骨折发生无相关性(P>0.05)。 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股骨头受到日常活动撞击力可能出现微骨折,并且微骨折的发生与股骨头骨密度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闭口万向螺钉(closed multi-axial screws,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1 月—2014 年 11 月采用 CMAS 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治疗的 25 例(39 侧)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17 例,女 8 例;年龄 19~55 岁,平均 33.9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5 例,高处坠落伤 8 例,挤压伤 2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1~13 d,平均 3.5 d。骨折按 Denis 分型:Ⅰ型 2 侧,Ⅱ型 20 侧,Ⅲ型 17 侧。术前 20 例伴神经损伤,根据 Gibbons 评分Ⅰ级 2 例,Ⅱ级 2 例,Ⅲ级 7 例,Ⅳ级 9 例。术后 2 d 根据 Matta 标准对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价,根据 Majeed 功能评分标准及 Gibbons 评分标准分别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 80~150 min,平均 110 min;术中出血量 250~1 400 mL,平均 570 mL。2 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清创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愈合。2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22 个月,平均 18 个月。X 线片及 CT 复查示骶骨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 8~12 周,平均 10 周。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获优 32 侧、良好 6 侧、一般 1 侧,优良率 97.5%。术后 12~20 个月,平均 13 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无螺钉松动、断裂,内固定物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见明显电解离现象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 Majeed 标准评价临床功能,为 64~98 分,平均 84.7 分;获优 18 例、良好 5 例、一般 2 例,优良率 92.0%。20 例神经损伤者其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Gibbons 评分获Ⅰ级 8 例,Ⅱ级 8 例,Ⅲ级 3 例,Ⅳ级 1 例。结论应用 CMAS 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不仅为骶骨骨折提供了坚强固定,实现早期完全负重,而且可进行术中骶神经探查及减压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三维蜂窝导向器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钉辅助植钉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定位方式分为对照组(20例,徒手定位植钉)和研究组(20例,新型三维蜂窝导向器辅助定位植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Garden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导针穿刺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术后即刻采用以下影像学指标评价螺钉植入分布精确性:螺钉间距、螺钉覆盖面积、螺钉至颈皮质距离、螺钉间平行度和螺钉与颈轴向偏离。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导针均未穿出股骨颈皮质。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导针穿刺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t=8.209,P=0.000)。术后即刻影像学检测示,研究组螺钉间距、螺钉覆盖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螺钉至颈皮质距离、螺钉间平行度、螺钉与颈轴向偏离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25个月,平均19.3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9,P=0.729)。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有2例和1例发生骨不连,余37例患者骨折完全愈合;对照组发生1例股骨头坏死。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静脉血栓形成,螺钉穿出、退钉、断钉及再骨折等并发症。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型三维蜂窝导向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减少导针穿刺次数并有效提高空心钉植入后的精确性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悬张外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8 月—2018 年 10 月,采用悬张外固定技术治疗 14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 10 例,女 4 例;年龄 43~76 岁,平均 55.9 岁。致伤原因:摔伤 10 例,交通事故伤 4 例。其中 Neer Ⅲ型 9 例、Ⅳ型 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4.6 d。合并骨质疏松症 9 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1±1.2)分。记录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物拆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 VAS 评分及肩关节 Neer 评分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住院时间 6~14 d,平均 9.4 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6~60 个月,平均 35.4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4~7 个月,平均 4.9 个月;术后 5~8 个月拆除外固定物,平均 6.3 个月。术后 1 个月 VAS 评分为(1.5±0.8)分,末次随访时为(1.0±0.9)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年肩关节功能 Neer 评分为 75~100 分,平均 91.1 分;获优 9 例、良 4 例、中 1 例,优良率为 92.9%。随访期间均无肩峰撞击、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悬张外固定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向三维钢丝环套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9 年 1 月收治的 22 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2 例,女 10 例;年龄 20~69 岁,平均 39.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9 例,摔伤 13 例。均为单侧膝关节闭合损伤,其中 7 例髌骨周围皮肤挫伤。术前患膝关节活动度为(20.82±7.16)°(10°~35°)。受伤至手术时间 3~12 d,平均 5.9 d。术中复位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用直径 0.8 mm 钢丝经骨折远端骨面横向环扎髌骨,分别在髌骨上极作 3 个纵向骨隧道,直径 0.8 mm 钢丝穿越骨隧道,纵向环套于环扎钢丝圈,固定髌骨上下极骨折断端;依次收紧横向和纵向环套钢丝圈;2 号肌腱缝线纵向环扎缝合髌骨予以加强。术后随访记录患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Böstman 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2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 个月~5 年,平均 26.7 个月。骨折愈合时间 9~12 周,平均 10.9 周。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活动度为(129.77±2.35)°(126°~13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22,P=0.000)。Böstman 评分为 31~36 分,平均 34.3 分。随访期间无髌骨下极骨折复位丢失、钢丝断裂、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多向三维钢丝环套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前皮下内固定支架(anterior subcutaneous internal fixator,INFIX)和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6 月—2019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48 例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INFIX 内固定 21 例(INFIX 组),钢板内固定 27 例(钢板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以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者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时间。采用 Matta 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Majeed 评分系统评价骨盆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6 个月,平均 12.5 个月。INFIX 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钢板组(t=−11.965,P=0.000;t=−20.105,P=0.000)。术后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4 周,INFIX 组与钢板组 Majeed 评分中疼痛、工作、立位及行走、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及性生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0,P=0.003;t=−6.135,P=0.006)。INFIX 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神经损伤及异位骨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钢板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NFIX 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感染风险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