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瘤颈捆扎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内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例行瘤颈捆扎手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手术指征为术后持续Ⅰ型内漏6例、Ⅱ型内漏3例、存在内张力1例, 均合并动脉瘤增大或破裂。全麻下经腹入路套带控制肾下近端瘤颈后使用捆扎带进行加固。1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 无内漏残留, 无支架移植物闭塞。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1例伤口愈合延迟和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 无围手术期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 未发现内漏复发。1例患者术后6个月因胸降主动脉瘤接受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无其他主动脉相关二次手术或主动脉相关死亡。结论瘤颈捆扎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内漏相对微创, 可以有效消除内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应用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内漏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齐鲁医院及莱钢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腔内治疗的4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内漏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结果:术后发生原发性内漏11例,其中I型8例,III型2例;植入分叉型支架发生9例,植入直管型支架发生2例。1例II型因漏血量小未处理;经一期经过球囊扩张、植入支架型血管或裸支架等处理后,除2例I型内漏仍有残留,其余I,III型内漏均消失。39例患者获随访4~50个月,发现迟发性Ib型、II型内漏各2例,继续随访1~2年,未见瘤体明显增大。3例残留原发性内漏自愈,术后半年复发Ia型内漏1例,导致动脉瘤复发破裂而再次接受腔内治疗。结论:内漏的发生与动脉瘤的解剖学条件、移植物缺陷和操作技术有关;防治内漏需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支架,并有成熟的操作经验。

  相似文献   

3.
Guo W  Liu XP  Yin T  Jia X  Zhang HP  Liang FQ  Zhang G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604-1607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1999年5月至2007年6月对21例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后中远期并发症进行了再次处理。其中腹主动脉瘤(AAA)15例,胸主动脉动脉瘤(TAA)3例,主动脉夹层(TAD)3例。并发症:Ⅰ型内漏11例,Ⅱ型内漏4例,Ⅲ型内漏2例;移植物阻塞4例。应用延长支架型血管技术处理Ⅰ、Ⅲ型内漏(6例),应用“侧孔”、“凹口”、“分叉”支架型血管结合颈部血管旁路手术重建主动脉弓处理Ⅰ型内漏(3例),应用栓塞技术处理Ⅱ型内漏(4例),应用取栓和旁路手术技术处理移植物阻塞(4例),应用开放手术技术处理动脉瘤破裂(1例)。结果20例(95.2%)应用腔内技术作为二次处理主要手段,二次处理30d内死亡1例(4.7%),因技术需要而修改器材结构者3例。二次术后仍存在内漏者5例(29.4%,5/17)。二次干预瘤体相关性死亡3例(14.3%)。结论内漏和移植物阻塞是腔内修复术后主要中远期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原发性内漏的延续和移植物移位。腔内技术可作为二次处理的主要手段。主动脉弓部病变进行二次干预有更大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4.
正多年来,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微创"的特点对于存在手术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1])。这不仅包括髂股动脉入路损伤、造影剂肾病、盆腔内脏缺血、移植物综合征等围手术期并发症,还包括内漏、支架移位或断裂、动脉瘤破裂等远期并发症。现就EVAR术后随访期并发症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Wang YQ  Fu WG  Shi DB  Chen B  Guo DQ  Xu X  Jiang JH  Yang J  Shi ZY  Dong ZH  Zhu T  Li WM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600-1603
目的 总结胸降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方法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41例胸降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诊治经过、结果和并发症,其中4例行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二期(1周后)或一期行腔内修复治疗.结果 41例移植物均被放置在预定位置.2例患者(4.9%)围手术期分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18例患者(43.9%)术后即时造影显示近端Ⅰ型内漏;其中4例内漏量大,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4.9%)患者围手术期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透析时间超过30 d.其余患者围手术期无脑卒中、截瘫、动脉瘤破裂或肢体严重缺血等并发症.26例(63.4%)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18.6 ±4.2)个月].1例术后4年发生支架型人工血管移位并发Ⅰ型内漏,1例术后2年于支架型人工血管连接处出现Ⅲ型内漏,均再次行腔内修复治疗.2例死于其他疾病.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CT证实瘤腔内完全血栓形成,无支架移位和内漏.随访期间动脉瘤最大直径缩小0~22 mm,平均(8.3±4.5)mm,4例辅助性动脉旁路均通畅.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胸降主动脉瘤技术上可行,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条件者,特别对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应优先考虑腔内修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烟囱”技术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体会和一期效果.方法 在30例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使用“烟囱”技术增加近端覆膜支架锚定区,其中25例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使用“烟囱”支架保留左锁骨下动脉(23例)或左颈总动脉(3例),肾下腹主动脉瘤使用“烟囱”支架保留肾动脉(5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操作,放置“烟囱”支架的分支动脉术中造影均通畅.其中2例夹层动脉瘤(8%)和1例腹主动脉瘤残留(20%)少量Ⅰ型内漏,1例夹层动脉瘤左锁骨下动脉“烟囱”病例术后5d猝死,考虑为远侧破口所致夹层动脉瘤破裂.其余22例夹层动脉瘤和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均无内漏.随访28例(90.3%),随访1~19个月,平均(6±5)个月.随访期超声或CTA示“烟囱”血管血流均通畅.1例腹主动脉瘤仍有内漏,2例夹层内漏病例随访中(尚未行CTA),其他病例瘤腔血栓形成.结论 “烟囱”技术能够有效的延长覆膜支架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近端锚定区并保持重要分支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3月65例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资料。其中腹主动脉瘤颈过短(〈2 cm)15例(23.1%),参照肾动脉将支架向腹主动脉近侧释放;瘤颈严重成角(≥60°)28例(43.1%),将腹主动脉拉直再释放支架;同时具有短瘤颈和严重成角10例(15.4%);涉及双髂总动脉瘤的保留髂内动脉的处理5例(7.7%),尽量保留一侧髂内动脉以防盆腔脏器缺血,2例分期行髂内动脉覆盖;入路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导致腔内覆膜支架的输送器到达预定位置困难5例(7.7%);合并其他特殊病变2例(3.1%)。均采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其中进口血管支架29例(44.6%),国产血管支架36例(55.4%)。结果手术均成功。23例(35.4%)即时内漏,其中Ⅰ型6例,Ⅱ型14例,Ⅲ型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时间7~15 d,平均8.2 d。随访60例(92.3%),随访时间1~8年,平均3.5年。死亡5例(8.3%),死亡原因均与该病无关。1例半年后支架移位,内漏,再次行腔内修复,置延长段支架后内漏消失,继续随访22个月,支架形态和位置良好,无支架移位和内漏发生。其他内漏均消失。左下肢缺血3例,原因为1例左侧髂分支支架移位导致闭塞,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后下肢缺血症状缓解,2例髂动脉打折,再次腔内治疗放置裸支架后缺血症状缓解。结论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和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完善,过去认为不能采用腔内治疗的复杂腹主动脉瘤也可以采用腔内治疗,对于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ǻ���޸������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跨肾动脉支架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2例病人采用全麻,在动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测下用跨肾动脉支架分叉型人工血管对腹主动脉瘤进行了腔内修复术,结果手术中DSA提示动脉瘤消失,无内漏发生。术后1周及分别随访3和9个月,螺旋CT检查提示腔内人工血管无移位扭曲,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跨肾动支架人工  相似文献   

9.
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Liu CW  Zheng YH  Li YJ  Wu JD  Wu WW  Ye W  Song XJ  Zeng R  Chen YX  Shao J  Chen Y  Ni 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78-882
目的 评估应用多种腔内技术治疗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3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其中9例患者为高危复杂性腹主动脉瘤.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6~87岁,平均67岁.其中2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近肾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及左侧髂内动脉瘤,1例EVAR术后右髂内动脉瘤.所采用的腔内技术包括: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和扇形技术2例,烟囱技术5例,球囊辅助下髂内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和球囊辅助反转支架技术1例.结果 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支架释放后即刻发现内漏4例,其中1例患者为Ⅰ型和Ⅲ型内漏,经大动脉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Ⅰ型内漏,其中1例行弹簧栓栓塞成功,另1例行近端裸支架成功.1例Ⅱ型内漏,经随访瘤腔直径未增大,未处理.随访4~79个月,平均25.9个月.无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瘤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过程中7例患者的靶血管(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保持通畅.1例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术后18个月血栓形成,但无盆腔缺血等症状.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选择合适的腔内技术可以增加EVAR术的成功率,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一体式覆膜支架在腹主动脉以及髂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一体式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15例、髂动脉瘤5例及腹主动脉或髂动脉夹层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时间42.4 min,手术成功率100%(25/25)。术后无I、III型内漏,发生髂动脉血栓形成1例,围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3~16个月复查无动脉瘤复发和II型内漏。结论:一体式覆膜支架是腹主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方法的一种较好选择,具有快速、简单、有效的优点;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自1999年5月至2007年6月,本院对21 例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EVR)后中远期并发症进行了再次处理.男性20 例,女性1 例.年龄28~93(平均76)岁.再次手术距第一次手术时间3 个月至7 年.病变资料:腹主动脉瘤15例,胸主动脉动脉瘤3 例,主动脉夹层3 例.病因资料:2 例白塞氏病,1 例大动脉炎,18 例动脉硬化和/或高血压.并发症资料:玉型内漏11 例,域型内漏4 例,芋型内漏2 例.移植物阻塞:4 例.中远期内漏原因:原发性内漏11 例,支架移位引起继发性内漏5 例.二次处理指征:瘤体直径扩大(13 例)、瘤体破裂(3 例)、下肢间歇性跛行(4 例)及逆行升主动脉夹层(1 例).应用延长支架型血管技术处理玉、芋型内漏(6 例),应用"侧孔"、"凹口"、"分叉"支架型血管结合颈部血管旁路手术重建主动脉弓处理玉型内漏(3例),应用栓塞技术处理域型内漏(4 例),应用取栓和旁路手术技术处理移植物阻塞(4 例),应用开放手术技术处理动脉瘤破裂(1 例).结果 应用腔内技术作为二次处理主要手段的比率95.2%(20/21),二次处理30 天内死亡4.7%(1/21),因技术需要而修改器材结构的病变3 例.术后仍存在内漏29.4 %(5/17 ).二次干预瘤体相关性死亡14.3%(3 /21).结论 内漏和移植物阻塞是腔内修复术后中远期主要并发症.中远期内漏原因主要是原发性内漏的延续和移植物移位.中远期并发症的危害是瘤体继续生长、破裂及肢体缺血.腔内技术可作为二次处理的主要手段.主动脉弓部病变进行二次干预策略在技术上有更大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1年6月采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27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20个月复查CTA,DSA证实:瘤体被完全隔绝,支架无移位、扭曲及内漏现象。结论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与分体式支架相比,其简便、经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使用Endurant支架的经验及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9例肾下腹主动脉瘤使用Endurant支架行腔内修复术的病例特点、术后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其中9例为复杂解剖形态的病例.术中同时进行的肾动脉支架、髂内动脉栓塞和髂动脉扩张也均获得成功.术后无Ⅰ、Ⅲ和Ⅳ型内漏发生,4例残余Ⅱ型内漏留待观察.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30 d并发症主要包括血栓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心肌梗死合并心衰,伤口感染和血肿.全组随访1~12个月,无死亡病例.8例患者完成至少1次CT动脉重建(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5例动脉瘤体直径缩小,3例无改变.1例患者出现单侧髂腿延长支闭塞,行股股动脉转流.1例患者出现继发性ⅠB型内漏,继续观察.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使用Endurant支架安全,有效.Endurant支架增加了对于复杂解剖形态的病例的手术成功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12例EVAR术后Ⅱ型内漏行外科干预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经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Riolan弓-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途径,栓塞动脉瘤腔及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2例经股动脉-骼内动脉-骼腰动脉途径,栓塞动脉瘤腔及腰动脉起始部。2例经近远端移植物与动脉壁之间进入瘤腔应用弹簧圈栓塞瘤腔;1例行开腹剖开瘤体,瘤腔内缝扎腰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后,保留支架。 结果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出院后平均随访(7.2±1.1)个月,1例患者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患者无腰腹疼,影像学复查提示有4例行动脉栓塞患者再次复发,入院二次行栓塞治疗。 结论Ⅱ型内漏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比较常见,通畅的肠系膜下动脉、多支腰动脉和动脉瘤腔内血栓体积较小是Ⅱ型内漏发生的高危因素。对造成瘤体持续显著增长者可积极干预,治疗性干预有复发的可能性,预防性干预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需要更严格的选择患者。  相似文献   

15.
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疾病:附6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余64例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42例(其中Stanford B型38例,Stanford A型4例),主动脉瘤22例。局麻或全麻下经股动脉入路植入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病变的动脉内膜。4例分别同期行血管搭桥手术(股-股动脉搭桥,锁骨下-颈总动脉搭桥,左-右颈总动脉搭桥,腹主动脉-肾动脉搭桥1例)。6例支架型人工血管一期覆盖了左锁骨下动脉而未行血管搭桥手术。结果即刻内漏18例,发生率28.12%(18/64)。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发生。所有受破坏的分支血管修复后真腔供血明显改善。围手术期病死率6.25%(4/64)。随访1~84(平均23.4)个月。动脉瘤组和动脉夹层组各有2例行再次手术。结论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病变近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特殊远端锚定区的处理方法以及并发症。方法自1997年5月至2006年12月在150例包括髂总动脉瘤、髂内动脉瘤、髂动脉狭窄、严重成角等特殊远端锚定区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术后观察内漏、缺血并发症、髂动脉瘤形态以及旁路血管的通畅性。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4%(6/150),总死亡率42.5%(51/120)。6例原发性远端I型内漏,5例自愈,1例转化为持续性内漏;3例髂内动脉返流引起的Ⅱ型内漏随访中均自愈。7例单臂支架型血管,股股旁路手术2年通畅率为86%;4例髂内动脉旁路手术2年通畅率为100%。11例栓塞单侧髂内动脉出现臀肌缺血症状,平均症状消失时间42 d(5-90 d)。结论结合传统外科技术以及腔内技术,并选择合适的产品处理腹主动脉瘤特殊远端锚定区可取得满意疗效。中远期结果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17.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 (endoleak)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并发症[1] 。腔内治疗的方法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放置带膜的血管支架 ,用移植物将循环血流和动脉瘤囊相隔开 ,使动脉瘤不再承受到循环血流的冲击 ,不再承受动脉压的压力 ,腹主动脉瘤不再增大和破裂。如果经过腔内隔绝术后 ,移植物外层的动脉瘤囊内仍有循环血流进入或进出 ,说明动脉瘤未与循环系统完全隔开 ,动脉瘤继续扩大甚至发生破裂 ,导致腹主动脉瘤隔绝手术的失败[2 ,3] 。所有类型移植物的内漏率是 2 4% (12 4/ 5 2 3) ,即发性内漏率约为 17% (89/ 5 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3月65例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资料。其中腹主动脉瘤颈过短(2 cm)15例(23.1%),参照肾动脉将支架向腹主动脉近侧释放;瘤颈严重成角(≥60°)28例(43.1%),将腹主动脉拉直再释放支架;同时具有短瘤颈和严重成角10例(15.4%);涉及双髂总动脉瘤的保留髂内动脉的处理5例(7.7%),尽量保留一侧髂内动脉以防盆腔脏器缺血,2例分期行髂内动脉覆盖;入路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导致腔内覆膜支架的输送器到达预定位置困难5例(7.7%);合并其他特殊病变2例(3.1%)。均采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其中进口血管支架29例(44.6%),国产血管支架36例(55.4%)。结果手术均成功。23例(35.4%)即时内漏,其中Ⅰ型6例,Ⅱ型14例,Ⅲ型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时间7~15 d,平均8.2 d。随访60例(92.3%),随访时间1~8年,平均3.5年。死亡5例(8.3%),死亡原因均与该病无关。1例半年后支架移位,内漏,再次行腔内修复,置延长段支架后内漏消失,继续随访22个月,支架形态和位置良好,无支架移位和内漏发生。其他内漏均消失。左下肢缺血3例,原因为1例左侧髂分支支架移位导致闭塞,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后下肢缺血症状缓解,2例髂动脉打折,再次腔内治疗放置裸支架后缺血症状缓解。结论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和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完善,过去认为不能采用腔内治疗的复杂腹主动脉瘤也可以采用腔内治疗,对于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体化支架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3 月至 2013 年 2 月采用一体化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1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所有病例均腔内修复成功,术后随访3~36个月复查CTA,瘤体均被完全隔绝,支架位置良好,无移位、扭曲及内漏现象.结论 术前准确评估、测量后,一体化支架治疗肾下性腹主动脉瘤效果良好,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各项几何参数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远期疗效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选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完成的34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病例资料,对原始数据及随访结果做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结果 腹主动脉瘤近端瘤颈直径(23±3)mm,近端瘤颈长度(26±12) nun,与主动脉夹角(25±28)度.即刻技术成功率99.7%(343/344),随访率81.8% (279/341),随访时间3~84个月,平均(33 ±1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率1.1% (3/279),再次手术率10.4% (29/279),总并发症发生率12.9%(36/279),包括内漏5.7%(16/279),支架移位1.1%(3/279),动脉瘤增大或破裂5.4%(15/279)等.统计结果显示近端瘤颈>60度更易出现Ⅰ型内漏(P=0.010).结论 术前评估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内漏是术后远期并发症的主要类型,且为再次手术的重要原因,影响患者的远期疗效,因此术后终身随访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