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材在种植、采收、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易受到多种真菌毒素污染,进而影响中药材质量、药品安全及合格率。本文对国内外药材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比较了建立中药材中各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标准,阐述了中药材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重要性,并对简要介绍真菌和真菌毒素限量标准,为保证用药安全,完善中药材品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史达  陈洁  张玲  胡紫艳  曹玉 《中成药》2024,(3):1019-1024
目的 建立LC-MS/MS法同时测定活血止痛胶囊/片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伏马毒素B1、B2、B3,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HT-2毒素,桔青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的含量,并对其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方法 以亲水-亲脂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作为前处理方式,分析采用Agilent RRHD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1 mm×50 mm, 1.8μm);流动相乙腈-水(0.1%甲酸-2 mmol/L甲酸铵),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5℃;电喷雾电离源(ESI),正负离子模式,动态多反应离子检测(DMRM)模式。结果 16种真菌毒素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81.7%~118.0%,RSD 0.9%~13.1%。40...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太子参生产发展不均衡现状的调查分析,根据当年春季实际种植面积,提出了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预测太子参总产量和调整保种面积,以促进太子参生产管理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真菌毒素是真菌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以及细胞毒性、肾损害、生殖紊乱和免疫抑制等毒性作用。中药在种植、采收、加工、运输和储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极易污染真菌,进而产生各种真菌毒素,这不仅影响中药的质量和疗效,还会给人体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建立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检测中药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文对中药中真菌毒素的常见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何首乌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含量,探讨其致肝毒性原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何首乌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赭曲霉毒素A,B,T-2毒素,HT-2毒素,伏马毒素B1,B2,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共12种真菌毒素的含量。样品采用改良的Qu ECh ERS方法提取,使用Welch 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100 mm,2.5μm)分离,甲醇-含0.1%乙酸的2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2种真菌毒素在0.1~200μg·kg~(-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 3~0.999 9,加标回收率为71.19%~98.6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3%。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灵敏,可用于何首乌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快速测定。结果显示,41批样品中的15批检出了真菌毒素,涉及毒素类型有AFB1,AFG2,FB1,OTB,T-2,HT-2,FB2和OTA共8种,毒素在0.51~1 643.2μg·kg~(-1)。其中1批制首乌中检测到AFB1,达6.8μg·kg~(-1),超出了其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的限量标准(5μg·kg~(-1))。AFB1具有明确的肝毒性。因此,推测何首乌在产地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霉变样品是其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不同产地太子参的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太子参的质量。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皂苷、多糖含量;冷浸法测定水浸出物含量;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砷、汞、镉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的太子参皂苷、多糖、水浸出物及砷、汞、镉含量有一定差异,但道地产区皂苷含量较高。结论为太子参药材的质量评价及发展道地药材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检测使君子中22种常见真菌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H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对66份使君子中22种真菌毒素污染水平进行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估,为其安全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借鉴.方法 采用HLB固相萃取柱进行前处理,多反应监测采集数据,基质匹配标准曲线结合同位素内标法进行定量...  相似文献   

8.
太子参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太子参的药理作用以及太子参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太子参在临床应用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设定实验组、对照组、太子参高剂量组和太子参低剂量组,用药后观察实验动物的死亡率、心肌重构的程度,以测定太子参的药理作用。结果:对照组大鼠在用药之后,左室指数显著增加,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太子参是一种传统的清补药物,同时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药食两用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中西医临床价值,应继续加强对其研究。  相似文献   

9.
参照《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太子参种子扦样、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发芽情况等进行研究,筛选适合太子参种子品质的检验方法;并对不同产地太子参种子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太子参种子最少试验量应为6.5 g,过10目筛后进行净度分析,千粒重测定以五百粒法,水分测定以高恒温(130±2)℃烘干5 h,生活力测定以0.2% TTC溶液40℃染色1 h,种子解除休眠后置于砂上10℃进行发芽试验;采用K聚类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不同产地种子质量被分为3个等级,其中Ⅰ级种子的发芽率不低于86%、千粒重不低于2.59 g、净度不低于87%、含水量不高于13.1%,Ⅱ级种子的发芽率不低于70%、千粒重不低于2.40 g、净度不低于77%、含水量不高于14.3%,Ⅲ种子的发芽率不低于41%、千粒重不低于2.29 g、净度不低于76%、含水量不高于15.8%。该研究建立了太子参种子品质的检验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太子参多糖及皂苷的积累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贵州施秉、雷山GAP基地不同生长时期太子参的多糖和皂苷含量,确定太子参最佳采收时期。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总多糖的含量,香草醛-冰醋酸法测定总皂苷的含量。结果施秉GAP基地太子参多糖3月、4月、7月、9月份含量较高,分别为:30.61%、32.82%、26.3%、42.32%;雷山GAP基地太子参多糖4月、7月、9月份含量较高,分别为:42.48%、40.6%、37.68%;施秉GAP基地太子参皂苷3月、4月、6月份含量较高,分别为:1.16%、2.04%、1.7%;雷山GAP基地太子参皂苷3月、9月份含量较高,分别为:2.04%、0.78%。结论太子参中多糖和皂苷的含量因采收时期不同而异,综合考虑在9月份采收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柘荣县太子参黑斑病常于每年4—6月份的多雨季节暴发,为太子参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对该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明确太子参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该研究依据柯赫法则对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多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鉴定为链格孢属致病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起该黑斑病的病原菌为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其菌落形态、孢子特征以及产孢表型特征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类似,且由ITS、tef1、gapdh、endoPG、Alta1、OPA10-2和KOG1077这7个组成的串联序列在20个链格孢属真菌的系统发育树上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聚为一支,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贝叶斯后验概率1.00。生物学特性表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的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5~8,最适培养方式为24 h暗培养,菌丝和孢子致死温度均为50℃处理10 min。由A.gaisen引起的太子参黑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研究结果可为太子参叶斑类病害的诊断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福州市售太子参及其常见伪品,为福州药品市场的太子参鉴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材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等常规生药鉴定方法。结果伪品太子参与正品在性状、显微构造、粉末特征方面皆有明显的差别。结论从福州市售太子参中,鉴定出两种伪品,分别为禾本科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的块根和百合科短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的块根。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以及贮藏等过程中可能因处理不当被真菌毒素污染,从而影响中药质量以及危害用药人群健康。迄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真菌毒素的出现往往具有组合性,即一种中药材可能被几种真菌毒素同时污染,因此建立可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备受关注,对中药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和监测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近年来应用最广泛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MS)同时检测中药中多种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包括多种真菌毒素污染状况、易污染中药品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中药材中多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多级反应监测模式-信息相关扫描方式-增强子离子扫描(MRM-IDA-EPI)辅助定性和定量方法,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UHPLC-ESI-MS/MS),同时测定中药酒剂中多种真菌毒素残留。方法样品采用QuEChERS方法进行前处理,UPLC-ESI-MS/MS法测定,流动相为0.1%甲酸-水(水相)和0.1%甲酸-甲醇(有机相),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柱(150 mm×2.1 mm,I.D,1.7μm)进行分离,流速为0.3 ml/min,正/负离子模式监测。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10种分析物在0.05~25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2。定量限为0.04~0.60 ng/ml,加标回收率为79.9%~103.8%,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1%。结论本研究前处理方法简单,检测方法准确、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已成功应用于各大超市随机购买的25批酒剂样品中多种真菌毒素残留的快速检测与确证。  相似文献   

15.
龙登凯  李军  周涛  郑伟  丁铃  江维克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404-2410
为探讨太子参环肽成分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太子参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太子参类胡萝卜素双加氧裂解酶(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CCDs)新基因,并设计引物对其进行全长扩增及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克隆得到的4条CCDs序列全长分别为1 617,1 461,1 746,1 875 bp,并根据其功能依次命名为Ph CCD1,Ph NCED2,Ph NCED3,Ph CCD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个基因均含有REP65结构域,且均含有与亚铁离子结合的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h NCED2,Ph NCED3聚为NCEDs一支,Ph CCD1,Ph CCD4聚为CCDs一支,且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 CCDs家族相比,Ph CCD1与At CDD1同源性最高,Ph CCD4与At CCD4同源性最高,Ph NCED2,Ph NCED3与At NCED3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Ph CCD1和Ph CCD4 2个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地上部分,其中Ph CCD1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Ph CCD4在茎叶具有高表达,可能参与太子参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Ph NCED2和Ph NCED3 2个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地下部分,其中Ph NCED2在须根中表达量最高,Ph NCED3在块根木部和皮部表达量较高,可能是脱落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研究首次得到太子参CCDs基因,为进一步阐明太子参植株对于外界胁迫的应答机制,进而探讨太子参品质形成的生物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军  龙登凯  周涛  丁铃  郑伟  江维克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397-2403
ABA 8'羟化酶是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分解代谢中的关键酶基因之一。采用同源检索的方法从太子参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7个ABA 8'羟化酶(abscisic acid 8'-hydroxylase)基因家族成员,对各家族成员进行转录分析组数据以及ABA 8'羟化酶关键基因ABA8ox1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ABA8ox1基因CDS全长1 401 bp,编码480个氨基酸残基,等电点为8.55,相对分子质量为53 k Da,跨膜分析显示其为膜蛋白,1~21个氨基酸残基位于胞内,22~466个氨基酸残基位于胞外。转录组数据分析及定量PCR技术共同证明ABA8ox1在块根的韧皮部及须根中有较高的表达。多序列比对及聚类分析显示与其他植物CYP707A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ABA分解关键基因At CYP707A1和At CYP707A3聚为一类。该研究为太子参块根膨大及对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加工方法对太子参Pseudostellariae Radix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UPLC-Triple TOF-MS/MS技术对20批样品进行测定,通过多级串联质谱分析,结合Mass数据、软件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对总离子流图主要分子离子峰进行归属,数据处理用SIMCA-P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鉴定出11种化合物;主成分得分图显示,不同加工方法太子参样品间的差异得到明显区分,通过载荷图筛选出差异显著的11种标志物,且这11种标志物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 为揭示不同加工方法对太子参代谢产物差异性的影响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建立了沙棘药材及食品制品中10种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对其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进行分析。首先选取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10种真菌毒素的混合对照品溶液作为对照,并对沙棘药材及其食品制品进行制备;其次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对沙棘药材及食品制品中10种真菌毒素做定量方法学考察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最后对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分析结果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且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10种真菌毒素建立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方法重复性,供试品专属性、稳定性,仪器精密度均良好;10种真菌毒素在沙棘药材、沙棘食品制品固体和沙棘食品制品液体3种基质中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0.31%~109.4%、87.86%~107.8%、85.61%~109.1%;RSD分别为0.22%~10%、0.75%~13%、0.84%~8.5%。说明该研究基于UPLC-MS/MS技术建立的10种真菌毒素限度的...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1990年8月、10月、12月对我院针灸针具污染情况及酒精、高压灭菌、过氧乙酸浸泡的灭菌效果进行了3次观察、比较,认为以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灭菌效果最佳。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随机取武汉市卫民医疗器械厂生产的不锈钢2寸针3枚,1寸针3枚,5分针3枚,分别称为大、中、小号。(2)75%酒精棉球若干。(3)1%过氧乙酸溶液300ml。(4)肉汤试管、普通平板、无菌干棉球若干。(5)高压灭菌装置。二、方法:1.随机取使用过的未经灭菌的针具大号3枚,中号3枚,小号3枚,分别置入3只肉汤试管,经37℃恒温培养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条件下,滴眼液开启后在医院病区污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眼科常用抗生素类左氧氟沙星滴眼液320瓶与非抗生素类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320瓶,按照医院病区不同区域、不同气候季节分期、不同使用放置时间等条件试验观测,根据滴眼液开启使用0~20 d留取样本的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以是否阳性结果分为污染组与未污染组,采取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不同条件下滴眼液启用后的污染情况,确定污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污染率640瓶滴眼液启用后20 d观察到周期内出现污染11瓶(供暖期9例、春温期0例、夏暑期1例、秋凉期1例),污染率为1.72%,时间范围0~17 d(第0、1、9、12、17 d),且均为真菌,未培养出细菌。滴眼液启用时(第0 d)培养结果阳性的滴眼液,在观察结束时取样培养结果均是阴性。(2)单因素分析两组(污染组和非污染组)在病房区域(Х2=4.532,P=0.033)、气候季节(Х2=19.517,P=0.00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药品类别、放置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区区域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为1.551,Z=1.963,P=0.049;气候季节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为-1.121,Z=-2.721,P=0.007,而药品类别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为0.192,放置时间因素的回归系数值为0.019,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滴眼液开启后在医院病区出现污染与病区区域因素有正向影响关系;气候季节因素尤其供暖期对滴眼液污染有负向影响关系;而药品类别、放置时间因素并不会对污染结果产生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