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特点及可开发项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军 《西部中医药》2008,21(Z1):29-30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软件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重要资源,是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转变的重要手段.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均可研制相应的CAI软件.本文针对中医药教育的特点阐述了信息化与中医药教育相结合开发的项目.  相似文献   

2.
董盛  闫咏梅  苏衍进  梁瑜 《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126-127,137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因此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证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内科学内容庞多复杂,课堂教学学时多于实践教学等这些客观因素均制约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格局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发展契机,而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则是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进入国外主流教育阵地、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启动3+2双学位合作项目.此项目学制5年,前三年在南大生物科学学院完成生物学课程及中西医基础课程,后两年在北中医完成中西圜临床课程.毕业学生由南大授予生物学学士学位、由北中医授予中医学学士学位,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国际知名大学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办学.  相似文献   

4.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教学必修课程,在中医药院校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如何针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得到师生的共同关注。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大学本科3年级(理论学习阶段)学生、大学本科5年级(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及讲授中医内科学的骨干教师、中医内科学教育专家4组人群,针对选用教材、课程安排、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尝试为中医内科学课程改革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各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如何在中医内科学的讲授中贯彻中西医结合思想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以"胃痛"为例,介绍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与授课要点,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6.
PBL教学法及其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岩  杜武勋 《河北中医》2012,34(2):315-317
随着国内国际对于中医学的认可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对于中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才能培养出能够肩负起继承发扬中医精髓的现代中医人才,备受各界关注.在此形势之下,中医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PBL教学作为近年来备受推崇的教学方法,引人中医学教育之中则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就PBL教学法发展历程,中医内科学教学采用PBL教学的必要性,及PBL教学在我院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过程等方面展开探讨,并展望了PBL教学在我国中医内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国际教育和中医药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经过近55 a的发展,已有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中医药留学生教育,留学生人数一直居于自然科学各专业的第2位,国外中医教育机构也不断增加,呈现出中医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本文总结了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现状,认为目前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着生源分布不均,学历层次较低,整体规模偏小;国外中医教育机构增加,来华留学生减少,我国主导地位缺失;教学形式和管理模式单一,影响培养质量等问题.据此提出积极发挥中医药学科的优势,扩大对外教育规模,提高培养层次;增强我国中医学产权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优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等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战略,以促进我国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各有关专家: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医内科学科的学术发展,创新中医临床科研思维,及时了解中医内科临床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强化中医内科学医疗、教学、科研的联系,充分发挥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药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作为一门传统课程,教师在讲授中医内科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缺乏互动的情况。本文总结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与互动设计经验,为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师讲授该门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2):102-F0004
<正>《实用中医内科杂志》创刊于1987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也是全国惟一以中医内科为主要内容、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本刊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体,注重临床、兼顾理论为特色。本刊宗旨是规范中医内科的新技术,传播中医内科医疗研究新成果,构建中医内科学  相似文献   

11.
衡先培 《中医教育》2004,23(1):46-48
中医内科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课堂的讲解,都应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来展开.刚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在这方面已经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中医内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根据课程设置,学生在该门课程结束后,应进入临床见习或实习阶段.现就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带教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内科学全英语教学的经验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一种适合目前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中医内科学全英语教学方法.将广州中医药大学进行中医内科学全英语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探索加以提炼总结.全英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能够在今后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独到作用,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提高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是在中医内科学课课堂教学中,不定期地到教学医院的病房和门诊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初步体验作为医生为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也是中医药院校医学生最早接触临床实践的重要课程之一.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的学习质量,与学生心理与技能、带教教师态度与教授水平,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良性互动等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扎实做好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带教工作,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初步实现角色转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临床工作习惯等各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临床学科,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因此,中医内科学课程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基本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一直采取的是科班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培养了一批批中医临床工作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对医学(包括中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汪猛  姚曼  翟笑枫 《光明中医》2024,(4):808-811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综合医院承担了医学院校大量教学工作,面向多种类型学员开设中医内科学教学,但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中西医交流障碍、师生互动隔阂等困境,不利于中医传承与推广。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重大理论突破、诊疗指南更新、生物学基础揭示、药物机制发掘等与中医药相关的现代科技成果应当也融入中医内科学教学,用以改善教学质量,提升中西医诊疗水平。方案可行性包括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利好中医药发展、科技进步推动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多项成果、教学实践有较好的平台保障等。同时需注意树立学员对中医的信心、摒弃中西医门户之见等问题。与时俱进,通过相关举措促进综合医院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改革和内涵提升。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中医内科学的课程特点,积极进行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开展和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总结经验,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及系统性分析,充分体现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新特色,结果证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丰富了中医药院校的教改内容。  相似文献   

19.
黄春香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59-459,472
章永红教授系全国首批中医药博士、中医内科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章师从医3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恶性肿瘤及疑难杂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赵继红 《光明中医》2011,26(9):1788-1789
贾燕平,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贾燕平从事中医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学验俱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