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苍龟探穴名称来源、古代医家对苍龟探穴法论述、现代医家对苍龟探穴法论述、现代临床应用、刺法注意事项等5方面入手探讨苍龟探穴古今针法,指出古今针灸学复式针刺手法种类繁多,"苍龟探穴"属"飞经走气"针法之一,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首见于徐凤《金针赋》,后世医家对其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现多将其用于治疗临床各种顽疾痛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古今针灸治疗失眠处方规律之不同。方法收集古今针灸治疗失眠处方文献,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取穴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古代医家选穴较为分散,取穴主要集中在胸腹部、下肢部;现代医者选穴相对集中,处方相对固定,取穴主要集中在头颈部、下肢部;取穴主要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古代医家还多选用任脉穴,现代医家则更多选用督脉穴。结论古今医家组方选穴差异较大,但在用穴的归经、类型上较为相似,选穴多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均看重俞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历代医家认为背俞穴多用于脏腑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背俞穴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妇科疾病、骨骼运动系统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肿瘤相关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但目前的临床研究普遍样本量偏小,相应的实验研究亦不够深入,日后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究刺激背俞穴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4.
委中穴被历代医家作为治疗腰背部疾病的首选穴位之一,尤其是腰背部疼痛病症,其疗效显著。本文列举了委中穴用于治疗腰背部疼痛的两则医案,并引出其中医医理、解剖结构及现代研究,希望能够对读者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点刺委中穴临床运用补遗段军(四川省遂宁市东禅人民医院,629007)委中穴是临床常用穴之一,运用颇广,一般医家多用于急性腰扭伤,膝关节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筋挛急,癫疾,衄血,小便难,满体风痹等病的针灸治疗。本文介绍笔者针刺委中穴治疗热汗不出、痧毒人血...  相似文献   

6.
在针灸发展的历史上,十三鬼穴的提出有二:一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孙真人十三鬼穴;二是宋代医家徐秋夫的秋夫疗鬼十三穴。在孙真人十王鬼穴歌中有“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以及“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的描述。从中不难看出.在古代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够全面地、科学地去认识癫狂痫等精神、神志疾患的发病机理,而认为精神、神志疾患是由鬼邪作祟而引发的。故将能够治疗癫、狂、病等精神、神志疾患的腧穴称为鬼穴。孙思邈、徐秋夫两位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各自总结出了治疗这类精神、神志疾患的…  相似文献   

7.
放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本文通过梳理近现代文献,总结放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所选针具多为三棱针、梅花针、针刀、火针,选穴多为手三里穴、委中穴、人中穴、后溪穴、养老穴、腰痛穴、腰阳关穴等,有的医家认为针刀或三棱针刺络放血疗法较适合于急性腰扭伤的早期治疗,有的医家则认为梅花针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十三鬼穴为主治疗癔病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君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5):215-216
十三鬼穴为古代治疗精神异常的十三个经验穴。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扁鹊所创,唐·孙思邈将其正式记载于《千金要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间使、后溪两穴,但后人仍习惯称十三鬼穴,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证的主要选穴。癔病中医学认为是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所致。多年来,笔者应用...  相似文献   

9.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临床研究较多。但各医家选穴不同、方法多样。现将临床取穴的概况综述如下。1按部位取穴1.1近部选穴某些医家针灸治疗本病单纯选取近部输穴。邵立原针刺"面瘫穴"(锁骨外1/3斜  相似文献   

10.
完骨穴为项七针的主要穴位,首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古代医家多载该穴的理论和应用,将其运用于头面五官、内科等病证的治疗,现代完骨穴的应用在继承的基础上亦用于外科的治疗,拓展了临床应用范围。本研究主要通过挖掘古代文献、现代文献对完骨穴的临床应用做简要小结,同时从西医上阐释其解剖位置、治病机理,并指出其研究进展及不足。  相似文献   

11.
<正>当董景昌先生编著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以下简称董氏奇穴)于1973年公开问世后,医学界对此褒贬不一。有些医家认为其有效果,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还有一部分医家认为其有欺世盗名之嫌。笔者在临床上多结合董氏奇穴,效果甚好。其中三重穴使用较为广泛,故以此为例,将多年临床心得加以说明。三重穴是组合穴,其一重穴在外踝尖直上3寸向前横开1寸;二重穴在一重穴上2寸,三重穴在二重穴上2寸。详见图1。  相似文献   

12.
井穴是五腧穴中的首穴,也是针灸治疗急慢性疾病的要穴。历代医家根据五腧穴的理论使用井穴治疗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留下宝贵经验。近代医家认为井穴有以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开四关穴治疗疑难病证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四关穴治疗疑难病证的经验(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王倩合谷、太冲配对运用,为古今医家所重视。《标幽赋》、《席弘赋》、《杂病穴法歌》均有二穴配合运用的记载。《针灸大成》首次明确称合谷、太冲为四关穴。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阳明多气多血,故合谷可调理...  相似文献   

14.
石门穴治疗不孕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门穴治疗不孕症初探200032上海市龙华医院针灸科赵海音石门穴,于脐下二寸,属任脉,出自《针灸甲乙经》被历代医家传为禁针之穴。《针灸聚英》歌云:“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近代亦有将其运用于避孕之用。然而本人在运用激光综合治疗仪治疗一胃脘不...  相似文献   

15.
合谷穴刍议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是手阳明经所过为原的原穴。回阳九针穴之一。为临床常用要穴,它以治头面五官病见长,又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因其治疗范围广,疗效明显,取穴方便而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仅从本穴的穴名,作用主治、临床应用及配伍等几个方面略作讨论。一、合谷穴名出处:《灵枢·本输》:“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命名:《说文》:“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合者合口也”。合、会也,聚也,肉之大会为谷。又二间(间谷)三间(小谷)来与交会,故称合谷。手拇食指合则该处隆起,拇食指张开状如虎口,其穴在虎口之后,故又名虎口。别名:虎口、含口、合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民国前历代针灸治疗消渴病的用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古籍建立针灸治疗消渴病相关症状的数据库,基于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结果:检索出相关古籍27部,建立含有195个词条的数据库,基于数据库分析可得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是承浆,最常用对穴是行间、涌泉,频次最高的组穴是水沟、金津、玉液、海泉、承浆、廉泉、气海、肾俞。结论:民国前历代医家均认可针灸治疗消渴病相关症状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二间穴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间穴是手阳明经穴,属于荥穴。笔者在治疗疾病是经常独取此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靳三针”体现了医家同源的理论。“三”为阳数属少阴 ,“三”有生生不息、无限扩散之意。“靳三针”组穴部分穴位是远近结合、上下相通组成 ,以三个穴或二穴名三个穴为一组穴 ,突破了传统单、双配对的形式 ,可分类主治、灵活使用 ,精于辨证 ,选穴简单。“靳三针”在治疗脑病显示了潜在优势 ,采用弱智四项 (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 ) ,有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改善适应性行为障碍等疗效。  相似文献   

19.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指以病邪凝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为主要病机之结病,可针刺大肠俞和二间两个穴位。经络腧穴理论中,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大肠之经气转输、聚结体表所在,有疏调肠胃、宣导气血之功,二间为大肠经的水穴,可针泻用以治疗大肠经的各种实证。标本气街理论中,大肠俞属于背俞穴,位于标部,二间穴属于五输穴,位于本部,本部与标部穴位相配可流转十二经气,利于气血运行。气街与标本关系密切,大肠俞位于背部,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气血津液与脏腑学说中,针刺二间穴可以使大肠传化糟粕,调节津液代谢的功能恢复正常。针刺大肠俞可宣泄水液,调节膀胱的津液代谢。基于以上理论探讨“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中选穴及配穴方法切实可行,可为临床治疗结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自古至今,针灸医家一直认为内关是临床常用要穴之一。它往往与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穴相提并论,因而近代常将《四总穴歌》中加云“胸胁若有病,速与内关谋。”变成五总穴了。鲁之俊氏在《新编针灸学》中将它列为全身十三重要刺激点之一。笔者阅读一些与本穴有关的书刊,摘要综述,再结合个人临床体会,一并笔述如次:一、部位、取穴及针灸法1、部位《灵枢·经脉篇》:“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二筋之间。”《甲乙经》:“掌后去腕二寸。”“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抵”。按此穴在掌后二寸,尺、桡骨之间,其深部有正中神经通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