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推阐仲景之旨而能变通于其间,从阐扬伤寒伤足不伤手、脾胃病证治法、从脾弱论阴黄、调护重脾胃四个方面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阐发。为后世认识《伤寒论》太阴经、阳明经病证与脾胃的关系,脾胃病证下法、温中法的使用,阴黄的辨治,疾病从脾胃调护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家继承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韩祗和名考及其伤寒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祗和是北宋时期的医学家 ,也是现存宋代研究仲景伤寒学说著作之中最早、成就最突出的医学家 ,他的学说对其后的庞安常、朱肱、刘河间、王好古等伤寒大家 ,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伤寒微旨论》在明清之际曾经一度失传 ,《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之中将其辑出。其后 ,《伤寒微旨论》才又在医学界流传开来。因而韩祗和对伤寒学术的贡献 ,研究的学者与论著均较少。笔者初步探讨如下。1 韩祗和的生平里贯在历代有关北宋名医韩祗和姓名的多种文献记载中 ,将其名字或写作“祗 (zhi支 )和” ,或写成“礻氏 (qi其 )和” ,未能统一。如 …  相似文献   

3.
韩祗和是第一位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北宋医家。韩氏的伤寒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论伤寒之病机,以经络释六经;重脉象之辨证,言汗下之法则;首推温中之法,据时令以用药;补蓄血之证治,创阴黄之效方。  相似文献   

4.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伏气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从病因学角度突出外感疾病的温热特性,并创辛凉透表之治则。用药主张辛凉宣透、清解郁阳;辛苦寒并用、表里双解;益气滋阴、扶正解表。其学术思想在温病学萌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人萧源等<永乐大典医药集>中存有<四库全书>编者漏辑的北宋医家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佚文两篇,反映了韩氏的学术思想.试对两篇佚文予以介绍,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永乐大典》所辑北宋医家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资料为依据,就其书中有关外感热病病机、病名、汗下温三法、阴黄证治、蓄血证治等内容进行研究。认为本书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勇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丰富了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与临床。开宋代研究《伤寒论》之风气,是一本阐发仲景学说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7.
黄海波 《广西中医药》2001,24(3):165-166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震亨,不仅在临床医疗上很有经验,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很有见地。他和他的门人留给后人的著述颇为宏富。然而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很多医著都已亡佚,《幼科全书》就是其中一本。本人在参加电子版《古今图书集成》索引数据库的编校工作中,发现这部类书中有若干处整章整节地引用朱丹溪的医著,除了现在尚存的《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平治会萃》(即《金匮钩玄》)以外,还有诸本均不见载而已佚的“朱震亨《幼科全书》”。这真是个意外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来治疗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张仲景对补法的运用炉火纯青,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多次论及补法之运用,为后世医家运用补法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仲景补法之运用可概括为清补与温补、峻补与缓补、通补与涩补、间补与正补,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预治防变的思想,是在全面继承《内经》、《难经》关于“治未病”的预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刻意发挥而形成的。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其《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中。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仲景抨击了当时的“居世之士”不知养生防患慎微之理,“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而是“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当“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说明养生防病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仲景  相似文献   

10.
张永坤 《新中医》2012,(5):154-155
大黄临床常用,但临证往往只注意它泻下的功用而忽略其他性能。张仲景通过不同的炮制、煎法和巧秒配伍而广泛地将其运用于多种疾病中。笔者据《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论述,作一初步探讨,供临床学习参考之用。1攻下胃肠有形之邪实热内结于肠,腑气不通,症见腹胀满而痛、不大便、  相似文献   

11.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 ,论及厥逆证者共 46条 ,辨证明晰井然 ,故将仲景对厥逆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论述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初至上世纪70年代于我国西北敦煌、居延地区出土了数万枚汉代简牍,这些简牍是西汉至东汉时期戍边队伍的文书档案,它们全部出自于汉代人之手,具有准确的时代内容和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记载伤寒类疾病及治疗方药的医药简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伤寒类疾病的认识水平。笔者试透过这些简牍内容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张建华 《山西中医》2010,26(10):1-4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伤寒病证的发生、演变、治疗、预后情况与脾胃密切相关.从脾胃功能与伤寒发病的关系、顾护脾胃在伤寒治疗中的意义及脾胃盛衰对伤寒预后的影响诸方面探讨脾胃在伤寒证治中的意义,研究〈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桂枝的应用功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桂枝"--药名,最早见于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书中所用"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树干及粗枝之皮,即今所用之肉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7.
丁辉  温铁柱  施京红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02-1004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其治疗重点在于防治并发症,缓解症状。肝硬化发展至失代偿阶段,其病变的演变规律与《伤寒论》三阴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三阴证相关理论指导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治及判断预后有着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重阳气贯穿在《伤寒论》始终。阳气贵在流通,阳郁就是阳气郁滞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煦、抵御、气化作用。若实邪阻滞,或为寒凝,或为热壅,或为湿遏,或为痰阻,或为血瘀,皆可使阳气郁滞,失于温煦,而出现阳郁之证。枢者,气之枢纽也,少阳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亦可郁遏;血虚失载亦可致阳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