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风先兆证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先兆证是指以短暂性眩晕、肢麻、语謇、偏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风病前驱症状,其危险因素为年过四旬、形盛人肥、饮食不节、情志过激、摄生不慎、季候影响、素有宿疾等,干预方法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即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和中药、针灸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2.
3.
4.
5.
针刺干预中风先兆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干预中风先兆,预防中风发生的临床疗效,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方法将106例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干预。两组疗程均为6星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治愈率为4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1%,治愈率为18.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干预具有显著缓解中风先兆的作用,并可降低中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蔡仕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3):96+98
目的:探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抽取社区脑卒中高危患者800例,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0例患者中粥样硬化548例,252例无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人数、缺乏锻炼人数明显高于无粥样硬化患者(P<0.05);糖尿病人数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一般情况中,男性高血压、吸烟、饮酒、肥胖人数明显高于女性(P<0.05);男性缺乏锻炼人数少于女性(P<0.05);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人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和不良生活习惯,其中包括吸烟、饮酒、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应该从改变生活习惯来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痰瘀交结型中风危险因素与干预性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将120例有痰瘀交结型中风危险因素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各40例。中药组口服清脑通脉胶囊,西药组给予常规西药干预治疗,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观察3组病人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血压控制率、中风发病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对照组血压在干预1年、2年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对照组在干预1年及2年各项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痰瘀交结型中风危险因素跟踪监测及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中风发病率,有效控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中风先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它是指导防病治病最具影响的中医理论之一,"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中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风先兆是中风发生前的危险信号,也是及早积极预防中风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中风先兆一旦转为中风病后,多发病急骤,病情凶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具有中风危险因素人群通过综合针法(体针、腹针、耳穴、刺络放血、穴位贴敷等)干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440例具有中风危险因素的对象,治疗组228例,对照组212例,治疗组采用一般治疗方法外加综合针法干预治疗,对照组仅用一般治疗方法治疗,观察两组干预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经综合针法干预后治疗组的各危险因素水平值均有所下降,血压与体重在于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糖变化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意义(P>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自身比较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累积的中风发病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9%).结论 综合针法干预治疗中风危险因素人群比单用一般治疗方法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发病1周内入院治疗的8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的血压、血糖、血常规、血脂、颅内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脑血管彩超(TCD)、颈部动脉彩超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入院时收缩压过高或过低、血糖高、白细胞计数、内中膜增厚、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动脉狭窄均为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如果出现血压、血液流变学改变以及炎症反应,可能是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丁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4):26-27
目的:探讨再发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方法:对236例首发及164例再发缺血性中风病人分组,对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颈动脉斑块及吸烟、饮酒等易患因素及中医证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易患因素中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无明显差异。再发组中医辨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多见(39%)。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是再发缺血性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医特色卒中单元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普通病房组应用常规治疗,卒中单元组应用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模式治疗。结果卒中单元组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病房组。结论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有助于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中医特色卒中单元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普通病房组应用常规治疗,卒中单元组应用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模式治疗。结果卒中单元组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病房组。结论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有助于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智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应用西医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组80例应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应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8.75%,对照组6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MMSE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NIHSS评分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智能障碍的恢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旨在了解小檗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将120例A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小檗碱组(n=60)和常规组(n=60)。常规组按照最新AIS诊治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小檗碱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小檗碱片(300 mg/次,每日3次)。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面积(total plaque area,TPA)、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不稳定性斑块数目]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第1天,2组患者炎症因子浓度,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炎症因子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第14天较第1天,2组患者炎症因子浓度及NIHSS评分显著下降(P0.05)。第14天,小檗碱组较常规组炎症因子浓度及NIHSS评分下降明显(P0.05)。第90天较第1天,2组患者TPA及不稳定性斑块数目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MT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90天,小檗碱组较常规组TPA及不稳定性斑块数目减少明显(P0.05),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显著偏低且短期预后良好率显著偏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檗碱可显著降低AIS患者急性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AIS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缺血性卒中病人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张慧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6):4000-4001,4004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将61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磁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定脑脊液和血液中5-HT的浓度。结果治疗前脑脊液中5-HT浓度治疗组(0.66±0.14)μmol/L,对照组(0.70±0.89)μmol/L(P>0.05);血液中5-HT浓度治疗组(0.43±0.20)μmol/L,对照组(0.42±0.07)μmol/L(P>0.05)。治疗后脑脊液中5-HT浓度治疗组(1.10±0.29)μmol/L,对照组(0.83±0.11)μmol/L(P<0.05);血液中5-HT浓度治疗组(0.52±0.12)μmol/L,对照组(0.46±0.08)μmol/L(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能够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5-HT的浓度,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尼麦角林联合安理申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90例轻度VD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A组给予尼麦角林口服,B组给予安理申治疗,C组给予尼麦角林及安理申联合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治疗后A组MMSE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B组及C组较治疗前改善更显著(P均<0.01);治疗后A组MMSE评分与A组、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C组ADL评分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尼麦角林联合安理申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效果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血管内皮对L-精氨酸(L-arg)的反应性与高血压中医证候气虚痰浊、肝火亢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肝火亢盛型和气虚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按1:1配对,共60例,经颅多普勒测量静脉滴注L-arg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取平均值(VMCA)。结果:两型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内皮对L-arg的反应性不同,以气虚痰浊型为代表的虚实夹杂型患者VMCA升高幅度较小,脑血管反应性较差,以肝火亢盛型为代表的实证患者,脑血管反应性较好。结论:气虚痰浊和肝火亢盛证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可能是眩晕病不同病因病机的客观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20.
银杏叶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1、NO及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2组均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并采用放免法、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血浆ET-1、NO及TNF-α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总有效率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ET-1、NO及TNF-α水平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T-1、TNF-α均降低,NO水平升高。结论银杏叶片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减轻炎性细胞因子所介导的炎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