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挖掘方"和"共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采用以聚类分析方法挖掘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挖掘方")和"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共识方"),进行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比较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挖掘方"86.4%(19/22),"共识方"85.7%(18/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得到的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黄连、吴茱萸、栀子、丹皮、半夏、乌贼骨、瓦楞子、白及、蒲公英、瓜蒌、竹茹、麦冬、大黄和神曲,其临床疗效理想,也可作为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参考组方。  相似文献   

2.
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肝胃郁热,气机升降失司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临床遵叶天士"治胃佐泄肝,制其胜"之意,我们在临床疏肝用四逆散,抑酸用左金丸,两方合用,收到较好的效果。就肝胃郁热型胃脘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西医临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王彦刚教授倡导"核心病机观"理论,认为GERD的核心病机为郁热阻滞、肝胃不和,并针对这一核心病机归纳出清、利、调、养的临证用药四旨,即"一清郁热,二利咽喉,三调肝胃,四养心神",并对郁热兼痰湿困阻、郁热兼瘀血阻滞、郁热兼阴液亏虚的兼夹病机,辨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肝胃郁热证在消渴病治疗中的辨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消渴病除传统的三消辨证外 ,还存在着肝胃郁热证。消渴病中肝胃郁热证有其产主的机制和临床表现。在消渴病的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辨识肝胃郁热证 ,恰当地运用清泻肝胃郁热法 ,可达到控制消渴病患者病情 ,预防消渴病继发症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肝胃之间的脏腑关系,建立证型的原则以及现代文献对肝胃不和证型的描述,分析得出肝胃郁热的说法不够明确.在没有指出肝胃郁热具体的临床表现而缺经证型是不符合建立证型原则的.同时指出,所谓的肝胃郁热证应该包含在肝胃不和证里面,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提出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实际上是犯了概念不清、逻辑不明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艽龙胶囊治疗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艽龙胶囊治疗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疗程4周.结果:临床痊愈6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结论:艽龙胶囊清泄肝胃郁热,疏理肝胃气滞,调节肝胃升降,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肝煎合左金丸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辨证为肝胃郁热的胃痛21例。结果:治疗21例患者3个月后,疼痛症状消失3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结论: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胃痛,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复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吞酸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方剂数据库为检索库,检索治疗"吞酸"的中药方剂,再根据方剂主治及功效筛选治疗肝胃郁热型吞酸的方剂,并采用Excel、SPSS 20.0软件进行频数及频率分析、因子分析。结果:中药复方治疗吞酸涉及复方291首,治疗肝胃郁热型吞酸涉及69首,中药107种,高频中药25味,陈皮、甘草、木香、砂仁、青皮和厚朴较为常用;在功效方面,理气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及清热药选用次数均较多。五味以辛、苦为主;归经以脾经、胃经、肝经选用次数较多。因子分析最后提取了7组影响肝胃郁热型吞酸的药物组合因子;通过聚类分析,提取了8个常用的药对或药组。结论:该研究结果与田德禄教授应用"清降"法治疗吞酸的学术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柴胡舒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多由于肝气犯胃所致,病理演变过程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肝胃不和;气郁化火,肝胃郁热,郁久化热伤及胃阴。笔者用柴胡舒肝散治疗不典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较好,介绍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用和中平逆方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门诊收入治疗的90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简称为肝胃郁热型RE)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中医和中平逆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8周)采用对照分析方法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肝胃郁热症候疗效分别为97.8%(44例)和95.6%(43例)。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肝胃郁热症候疗效分别为75.6%(34例)和77.8%(3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较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和中平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疾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化肝煎加味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化肝煎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医辨证属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7例,予以加味化肝煎;对照组33例,予以果胶铋和多潘立酮.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7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化肝煎具有较好的清肝泻热,和胃止痛作用,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阴不足型居多[1].2003年以来,笔者以五香健胃颗粒治疗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75例,并与三九胃泰颗粒治疗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肝胃郁热型胃痛患者130例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每日1剂,5日为一疗程,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30例患者显效98例,有效3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2%。结论: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3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痛、(吐酸、嘈杂,噎膈的范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将232例患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例分为四型: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痰气交阻型。其中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占大多数(90.5%)。同时将232例中医辨证分型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分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肝胃不和型和肝胃郁热型以Ⅰ级、Ⅱ级多见。脾胃虚寒型以Ⅲ级多见,痰气交阻型以Ⅳ级多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降逆消瘅汤联合西药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54例,疗程8周,治疗前后进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生活质量和肝胃郁热证评分。结果治疗后,中西医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0%,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联合组治疗后GerdQ和肝胃郁热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SF-36量表生理机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及情感职能等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疗效确切,优于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运用多元分析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胆(肝)热犯胃、气郁痰阻及脾胃气虚等5大证候群。本病以实证居多,以气滞、郁热、湿热、痰阻出现频率高;虚证以气虚为主,或郁热伤阴。结论本病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中医药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从经典方、经验方、中西医结合及其他疗法论述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彻底根除或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但同时,建立实用性、客观性、前瞻性的大样本研究,为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患者提供使用中药治疗的临床依据,更具成效地服务于临床,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肥胖T2DM的主要证型肝胃郁热证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为探讨肝胃郁热证的科学内涵做一粗浅尝试。方法:通过胰岛素耐量实验,将肥胖T2DM肝胃郁热患者与正常组和肥胖组比较,检测0点、30min1、20min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真胰岛素(TI)和胰岛素原(PI)。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肥胖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证患者胰岛素分泌低钝,延迟,早时相分泌远低于正常者;Homa-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肥胖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证患者胰岛素分泌的数量、质量及胰岛素分泌的时相性都存在明显的病理改变,证实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及胰岛素抵抗双重因素导致该患者群血糖居高不下。同时本研究提示采用真胰岛素评估β细胞功能结果更真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正查安生教授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安徽省名中医。笔者临床跟师学习,观察到查师运用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查师诊治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查师认为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郁在肝,热在胃,多由肝气郁滞不舒,郁久化热,横逆犯胃,引起胃失和降,胆气上逆反流入胃,故以肝气郁滞为本,胃腑郁热为标。该病常因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因素致肝失疏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