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膝下动脉通畅性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术后一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120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共132条肢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的通畅膝下动脉数目将患者分为A组(通畅膝下动脉≥2条,34例患者,40条肢体)和B组(通畅膝下动脉≤1条,86例患者,92条肢体),并将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较低的B组根据术后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的通畅膝下动脉增加情况分为b1组(增加通畅膝下动脉,66条肢体)和b2组(未增加通畅膝下动脉,26条肢体)。分析膝下动脉通畅性对DCB扩张术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并分析B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DCB扩张术后1年一期通畅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1年下肢相关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ABI、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均高于B组患者(P<0.05)。亚组分析中,b1组患肢的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高于b2组患肢(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患者的术后流...  相似文献   

2.
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膝下动脉闭塞首选球囊血管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对于连续收治且符合手术指征的54例(61条肢体)膝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采用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6岁.术前踝肱指数平均0.43±0.27.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法,膝下动脉病变首选球囊血管成形术,合并髂股动脉病变同时进行血管重建(支架置入或动脉旁路术).结果 髂股动脉重建(28条肢体行支架置入,5条肢体行动脉旁路术)均一期成功.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57条肢体获得一期成功,技术成功率93.4%.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小腿血肿3例(4.9%),膝下截肢2例(3.3%).术后踝肱指数增加至0.86±0.21,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6±11)个月,一期通畅率61.1%,21条肢体发生再狭窄(38.9%),其中10条肢体再次接受外科干预,二期通畅率75.9%.截肢3条肢体,总的救肢率91.8%.结论 球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膝下动脉病变首选的外科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腘动脉硬化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2月91例(96条肢体)腘动脉硬化病变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P1段44条,P2段7条,P1~P2段35条,P1~P3段10条。狭窄性病变(狭窄率50%)42条,闭塞性病变54条。单纯球囊扩张成形35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1条。闭塞性病变均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结果介入治疗腘动脉成功率100%,出院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由术前0.45±0.15升高至0.89±0.17(t=-8.522,P=0.001)。84例(87条肢体)随访12~74个月,(39.0±10.3)月,随访率92.3%(84/91)。术后12个月腘动脉一期通畅率70.1%(61/87),二期通畅率89.7%(78/87)。腘动脉硬化狭窄性病变中,单纯球囊扩张成形32条肢体的12个月一期通畅率90.6%(29/32),二期通畅率96.9%(31/32);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条肢体的12个月一期通畅率50.0%(3/6),二期通畅率83.3%(5/6);球囊扩张成形术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Fisher精确检验,P=0.039)。结论介入治疗腘动脉硬化病变效果良好,腘动脉硬化狭窄性病变球囊扩张成形术近期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0例(共70条肢体)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应用长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成形后植入自膨式长支架(长度8~20 cm)治疗;对合并膝下动脉硬化闭塞者(24条肢体)同期应用DEEP球囊进行扩张成形。观察技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和长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为94.3%(66/70条肢体);同期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3.3%(20/24条肢体),其中3例胫腓干因扩张后弹性回缩各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ABI由术前0.45(0.44±0.20)提高至0.84(0.86±0.24)(P<0.01)。仅在股浅动脉扩张后局部破裂形成肌间血肿2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近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34例(39条患肢)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39条患肢中,31条(28例患者)顺行开通成功,8条(6例)逆行开通成功,治疗成功率100%(39/39),技术成功率92.31%(36/39)。术后1周患者跛行距离、趾肱指数(TBI)及踝肱指数(ABI)均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随访2~46个月,平均(23.63±9.71)个月,溃疡愈合率90.00%(9/10);4条坏疽患肢中,1条膝下截肢。术后6、12、24个月患肢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7.18%(34/39)、82.05%(32/39)及71.79%(28/39),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87%(37/39)、92.31%(36/39)和84.62%(33/39)。结论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要点、主要并发症防治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4年11月至200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65条肢体)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膝下病变段动脉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或支架植入(stenting)治疗,观察症状的改善,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的变化,保肢率以及近期通畅率.结果 60例患者(65条肢体)中,技术成功51例,成功率83.3%;临床成功53例,成功率88.3%.症状完全缓解40例(66.7%),部分缓解13例(21.7%),无改善7例(11.6%);ABI从术前0.40±0.18增加到术后0.91±0.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膝下截肢,4例足趾截趾,出院时保肢率为91%.随访54例,随访时间10 d至30个月,平均(14.5±1.2)个月.2例膝上截肢,2例膝下截肢,2例足趾截趾,保肢率88.9%(48例/54例);症状复发5例,复发率9.2%,血管再闭塞或再狭窄10例,通畅率81.5%,1年累积通畅率为57.3%.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是该类疾病重要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90例重症下肢缺血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90例(97条肢体)重症下肢缺血患者中76.3%(74/97条肢体)行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流出道直接位于膝上者为36.5%(27/74条肢体),膝下者31.1%(23/74条肢体),多节段旁路转流32.4%(24/74)条肢体;21.6%(21/97)条肢体一期行截肢术;2.1%(2/97)条肢体保守治疗。结果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保肢率为90.5%,围手术期死亡率4.4%。术后平均随访(26±24)个月,肢体缺血改善率84.4%,保肢率92.2%,血管通畅率75%。结论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通过选择恰当的血管重建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血管通畅率和保肢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术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5月182例(210条肢体)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或内膜下成形技术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38条肢体在胫腓干植入冠脉支架。结果 195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2.9%(195/210)。并发症主要有动脉穿孔(3例)、痉挛(4例)、管壁夹层(6例)及穿刺点血肿(5例),给予相应处理后缓解。182例术后肢体疼痛、麻凉感等临床症状均改善,踝/肱指数(AB I)由术前的0.40±0.11增至术后7 d的0.83±0.15(t=33.50,P〈0.0001)。术后6、12个月肢体血流通畅率分别为89.0%(187/210)和73.3%(154/210),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91.4%(192/210)、93.3%(196/210)。结论腔内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膝下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腔内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6例患有膝下动脉闭塞症的住院病人的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86例病人(90条患肢)经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82条患肢获得影像学成功(残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11%(82/90)。术前1周和术后1周行下肢节段测压,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4±016提高到085±023。1年累计初次通畅率为612%,24月累积初次通畅率为495%,肢体保全率978%,存活率978%。结论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症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以作为膝下动脉闭塞特别是重症肢体缺血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合并有血栓形成的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对18例伴有血栓形成的主髂动脉闭塞病人进行了血管腔内治疗。3例行股动脉切开取栓,同期腔内治疗髂动脉病变;9例行一期髂动脉导管溶栓(CDT),二期髂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术;6例行一期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然后对髂动脉残留血栓进行CDT。结果 18例接受治疗的病人,术后有1例死亡。操作成功率83.3%,病死率5.6%,保肢率100%。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4.5 个月。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69.2%(9/13), 一期辅助通畅率84.6%(11/13), 二期通畅率92.3%(12/13)。行一期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病人CDT时间及所需尿激酶量均较一期CDT,二期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者显著减少(P<0.05)。结论 对伴有血栓形成的主髂动脉病变,可根据患肢缺血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大部分无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症状的病人可通过血管腔内治疗结合CDT来恢复髂动脉血流,其创伤较小,操作成功率高,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lO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对采用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的32例(37条肢体)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ontaine分期:Ⅲ期22条患肢(59.5%),Ⅳ期15条患肢(40.5%).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22±0.20.结果 技术成功35条肢体,成功率94.6%.35条肢体中术后静息痛消失21条肢体(60.0%),明显缓解12条肢体(34.3%),减轻2条肢体(5.7%);8例足部溃疡患者中愈合3条肢体,缩小5例.膝下截肢1条肢体,半足切除2条肢体.术后ABI 0.73±0.21,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手术成功的35条肢体均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29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中2条肢体分别于术后6,14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经二次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后症状消失;其余33条肢体症状、体征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 微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安全可行,且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近肾主髂动脉闭塞病变(AIOD)患者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近肾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Rutherford分级:4级5例,5级9例,6级3例。患者均采用腔内治疗,经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保护伞保护内脏动脉,开通病变血管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23%。7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后出现狭窄或夹层,其中5例患者植入覆膜支架、1例植入金属裸支架及1例行主髂动脉开窗技术后显影通畅。15例(88.23%)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92±0.22,明显高于术前(0.35±0.0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5~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12.4)个月,术后1年、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2%及82.4%,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及82.4%,二期通畅率为100%。2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肾动脉再狭窄,经肾动脉球囊扩张后血流通畅。结论对于开放手术高危的近肾AIOD病变患者,腔内治疗不失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早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20例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20条肢体手术成功18例,成功率90%。扩张后即时造影示病变处管径明显改善,血流通畅。结论: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骼、股、腘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6例(30条患肢)。8条患肢行骼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其中12条患肢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6条患肢加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条肢体行膝下球囊扩张术。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0.65±0.19与术前0.23±0.12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平均随访12个月(1~23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仅4例残余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300 m),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外院行干细胞移植术后症状明显好转,跛行距离>1 000 m。结论骼、股、腘动脉球囊扩张、膝下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手术方式灵活,尤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通畅情况.方法 对47例(54肢)膝下动脉缺血患者进行膝下动脉缺血PTA,将其治疗前后踝眩指数(ABI)、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组术前ABI平均值为O.34±O.04;术后14天为O.86±O.03.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7%,其动脉累积通畅率1年、2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5%及65.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2%及83.3%;救肢率为100%.结论 PTA作为膝下动脉缺血的治疗方法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推荐PTA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其长期通畅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 方法 术中行髂动脉腔内微创技术 (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 ,并同时行肢体远端动脉重建术治疗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47例 ( 5 8条肢体 )。 结果 术中 5 3条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 ,微创治疗技术成功率 10 0 % ;同时行远端动脉重建 5 8条肢体 ,其中包括 :股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 40条肢体 ;深动脉内膜剥脱或补片扩大成形术 18条肢体。股 -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踝肱指数平均 0 .77± 0 .13 ( 0 .5~ 1.2 ) ,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后踝肱指数 0 .41± 0 .15 ( 0 .2~ 0 .5 6) ,与术前相比有提高 (P <0 .0 5 )。死亡 1例 (占 2 .1% ) ,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 2 1( 3~ 42 )个月 ,髂动脉支架一期通畅率为 98.1% ( 5 1 5 2 ) ,二期通畅率为 10 0 % ( 5 2 5 2 ) ,股 -动脉人工血管一期通畅率为 87.2 % ( 3 4 3 9) ,二期通畅率为 94.9% ( 3 7 3 9)。截肢率 3 .4% ( 2 5 8)。 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微创介入治疗结合远端动脉重建术是治疗严重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Li W  Zhang XM  Zhang XM  Shen CY  Li QL  Jiang JJ  Ji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7):1188-1191
目的初步总结单纯球囊扩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30例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的患者,其中股浅动脉病变19例次,胭动脉以远病变12例次(4例次同时合并股浅动脉病变,1例球囊扩张,另3例行膝上股胭搭桥);行普通球囊3例次,切割球囊16例,膝下小球囊12例。结果成功完成所有操作,股浅动脉扩张中6例(31.6%)出现夹层。扩张后即时造影示病变处管径明显改善,血流通畅,夹层对血流影响不明显,未行特殊处理。平均跟踪随访6个月(1—17个月),除1例(3.3%)合并足趾坏疽的患者疼痛无缓解,1个月后因足部坏疽感染行膝上截肢外,其他患者症状体征均有显著改善,超声示病变处血流通畅。结论球囊扩张对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有一定疗效和近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的TAO患者,对比两种方法的围术期并发症、早期失败率、保肢率、通畅率及溃疡愈合时间等。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96条肢体,其中腔内治疗组40例(47条肢体),自体静脉转流组43例(49条肢体),所有患者均有严重肢体缺血(CLI)表现。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3~48个月),总体保肢率为88.54%(85/96),共11条肢体因症状加重接受踝上截肢术。腔内治疗组保肢率为87.23%,自体静脉转流组8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一期通畅率腔内治疗组1年为51.43%,3年为19.00%;二期通畅率1年为65.13%,3年为47.89%。自体静脉转流组一期通畅率1年为71.24%,3年为60.52%;二期通畅率1年为80.98%,3年为68.87%。腔内治疗组通畅率较自自体静脉转流组低(P0.01)。溃疡愈合时间腔内治疗组为(4.5±3.1)个月,自体静脉转流组为(3.2±2.4)个月,腔内治疗组溃疡愈合时间较自体静脉转流组长(P=0.047)。结论腔内治疗的保肢率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相当,尽管通畅率较低,但再次治疗程序简单,创伤小。特别是对于缺乏膝下流出道或合适大隐静脉移植物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