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端撕裂口位于降主动脉,夹层累及降主动脉,亦可同时累及降主动脉以远,但不累及升主动脉。现一般以2周为界划分急慢性夹层,起病时间在2周以内为急性期,超过2周为慢性期。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提出一个新的分期方法:起病时间在7天以内为急性期;8~30天为亚急性期;超过30天为慢性期[1]。随着血流的持续冲击,夹层的假腔可进行性增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的早中期效果.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65 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早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Stanford A 型夹层36 例,B 型夹层121 例,主动脉溃疡8 例.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臆7 天)47 例,亚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8~30 天)69 例,慢性期夹层(发病至手术间隔跃30 天)41 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2%(162/165).术后30 天内漏发生率7.3%(12/165),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5%(4/165).术后30 天死亡率6.1%(10/165),其中急性期夹层死亡率12.8%,亚急性期夹层1.4%,慢性期夹层7.3%.145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7.9%(145/165),随访期6~75(平均28.2)个月.以CT 血管造影作为随访工具,随访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62 例(42.8%),部分血栓形成83 例(57.2%).随访期死亡9 例,死亡率为6.2%(9/145).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显示,它是一种微创、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为(3~5)/10万人[1-4];其中,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约占所有主动脉夹层的65%左右,是主动脉夹层中最为凶险的一类,在急性期(2 周)内的死亡率达75%,远高于裂口位于其他部位的主动脉夹层[1].为了便于阐述,本文将这类夹层统称为升主动脉夹层,并就其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难点和展望进行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方案及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4月5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入院后给予卧床休息、降压、止痛等内科治疗,渡过急性期后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39例成功渡过急性期,人院15~56d(中位数21d)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人术,均成功封堵破口,术后I型内漏3例,脑梗死2例(其中1例死亡);7例未能渡过急性期破裂死亡;6例转院。结论急性期内科保守治疗及慢性期行带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案;稳定血压及患者的依从性是内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根据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分型、分期及合并症分别选择胸主动脉重建术和控制血压以防撕裂加剧等综合治疗 ,然而两种方法均有很高的病死率。早在 2 0世纪 30年代 ,Gurin等尝试用夹层膈膜开窗术治疗该病 ,因病人死于术后肾衰而失败。 1990年 ,Parodi以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 ,由此促动了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研究。作者单位自 1998年初在国内首创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至今已完成 2 6例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 。现作一介绍。1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微创腔…  相似文献   

6.
Chang GQ  Li XX  Chen W  Li JP  Hu ZJ  Yao C  Wang SM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0):752-755
目的 开展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的临床研究.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165例行血管腔内修复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45例,女性20例;年龄30~82岁,平均52.8岁.Stanford A型夹层36例,B型夹层121例,主动脉溃疡8例.结果 即时手术成功率99.4%(164/165),术后30 d内漏发生率为7.3%(12/165),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2.5%(4/165).术后30 d病死率为6.1%(10/165),其中急性期夹层病死率为12.8%,哑急性期夹层1.4%,慢性期夹层7.3%.145例(87.9%)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75个月,平均28.2个月.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62例(42.8%),部分血栓形成83例(57.2%).随访期间死亡9例(6.2%).本组1、2、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9%、89.0%和86.9%.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微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血管腔内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8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患者血管腔内治疗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例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例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为胸腹主动脉瘤,1例为胸主动脉瘤,1例为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为腹主动脉瘤。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5例在植入主动脉支架的同时封堵了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术后(2.50±2.00)天,6例发生脑梗死,2例脑出血,1例死亡。患者术前、术后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132.80±10.99)mmHg vs(110.09±23.18)mmHg,P0.05;舒张压:(74.21±3.86)mmHg vs(60.17±12.93)mmHg,P0.05]。2例脑出血的患者术中均使用超过6000 U肝素。结论术前、术后血压水平差异过大、对LSA盲目进行封堵、肝素用量过大、腔内操作不熟练等是导致主动脉疾病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脑卒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最初仅被用于扩张性主动脉瘤的治疗,并获得满意的疗效。而TEVAR首次应用主动脉夹层则是于1999年分别由Dake等[1]和Nienaber等[2]报道,至今已超过10年。Dake对急性夹层TEVAR治疗的病人平均随访13个月,完全性  相似文献   

9.
从B型主动脉首层腔内治疗的历史可以得知,自1996年首例人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以来,人们就开始关注主动脉夹层远端裂口的处理[1-3]。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都会问:远端裂口不处理,主动脉夹层是否只治疗了一半,将来危险吗?会有什么问题?从实际临床观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部分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腔内治疗封闭近端裂口后,远端夹层是十分稳定的,但也有患者会出现远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的短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共对12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了血管腔内修复术,其中男113例,女8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6.7岁。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7d)35例,亚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8~30d)57例,慢性期夹层(发病至手术间隔〉30d)29例。结果即时手术成功率100%,住院并发症发生率27.3%,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3.3%,术后内漏发生率15.7%。住院死亡率4.1%,其中急性期夹层死亡率2.9%,亚急性期夹层0.0%,慢性期夹层13.8%。108例患者获随访(93.1%),平均随访17.5(1-67)个月。随访工具为CTA,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44.3%,部分血栓形成55.7%。随访期间死亡率2.8%。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短中期结果显示,它是一种微创、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血管外科技术中 ,StanfordA型夹层的治疗原则被规范为及时的进行血管置换手术 ;StanfordB型夹层应当进行控制血压 ,应用 β受体阻滞剂 ,对存在破裂倾向和缺血并发症的病人有选择的进行手术。形成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不同的治疗原则是因为 :A型夹层急性期病死率可高达 70 %。而B型夹层则不同 ,75 %的B型夹层经过保守治疗可以渡过急性期 ,进入慢性期的B型夹层 5年生存率为 5 0 %~ 6 0 % ,10年生存率为 10 %~ 2 0 % [1] 。另一方面 ,B型夹层的传统外科手术同样伴随着很高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因此 ,对B型夹层进行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主动脉夹层在传统意义上是病程超过2周的主动脉夹层,这是根据尸检发现74%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于最初的14天内来确定的急性与慢性的分界[1]。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BAD)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理过程差异很大,其僵硬的夹层内膜片以及相对固化的真假腔形态,使得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的主动脉重塑及假腔血栓化较差,从而影响了TEVAR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置入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录在CNKI、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OVID、Pubmed Medline、EBSCO、EMBASE、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中关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用RevMan5.1软件对符合标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8个临床试验共纳入5618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治疗后30d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内修复组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OR=0.55,95%CI(0.46~0.65),P〈0.00001]。另外,中风(OR=0.57,95%C1(0.39~0184),P=0.005]、呼吸衰竭[OR=0.64,95%CI(0.53~0.78),P〈0.00001]和心脏并发症[OR=O.49,95%CI(0.38~0.64),P〈0.00001]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修复组优于开放手术组;截瘫[OR=I.30,95%C1(0.82~2.05),P=0.26]和急性肾功能衰竭[OR=0.86,95%CI(0.41~1.80),P=0.69]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内修复术可以作为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急慢性期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2002年5月到2006年12月由于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处于急性期的23例,处于慢性期的27例。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分析其临床特点、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相比,急性主动脉夹层组胸腔积液(17.4%vs0,P=0.04),肢体或内脏缺血(26.1%vs3.7%,P=0.04)发生率较高。急性主动脉夹层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慢性主动脉夹层组高(43.5%vs14.8%,P=0.02)。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平均17±16个月的随访,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相比,急性主动脉夹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6.1%vs3.8%,P=0.04)。急性主动脉夹层组在随访期间死亡率有高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的趋势(8.7%vs3.8%)。两组随访期内生存率无差别(91.3%vs.96.2%;LogRank,P=0.42),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组4年生存率为86.4%,慢性主动脉夹层组4年生存率为92.3%。在随访期间慢性主动脉夹层组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组(73.9%vs96.2%;LogRank,P=0.02)。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其并发症与就诊时病情急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98年Shimono等[1]报道第1例完全通过血管腔内修复的方法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以来,有许多专家分别报道了类似的经验,所完成的病例数也越来越多.我中心于2001年1月为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0岁)成功施行了腔内修复术[2],至2012年5月30日止,已为5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完成了腔内治疗,总体手术成功率为98.3%,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2.1%.  相似文献   

16.
20060624巨大和长段胸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20060625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及其应用,20060626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20060627人工四分支血管在主动脉外科的应用,20060628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对主动脉弓降部夹层行腔内修复治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访85例经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体会。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获取患者主动脉夹层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直视下对所有患者行腔内修复,按照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的方案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5.3%(81/85),临床成功率为91.8%(78/85),术后住院期间死亡8例,均为急性期手术死亡,无慢性期死亡病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接受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术后早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慢性期患者高(38.2%比13.3%,P<0.05)。左锁骨下动脉完全封闭13例,部分封闭22例,术后未出现明显的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41例患者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而又未覆盖者,腹主动脉段假腔内血栓化不明显。其余不存在远端破口者在随访过程中腹主动脉段无新发破口出现。结论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在慢性期,腔内修复均是Stanford B型夹层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慢性期行腔内修复较急性期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右侧椎动脉通畅且颅内Willis环完整的病例,可以直接行左锁骨下动脉封闭,不必先期或一期行颈动脉旁路手术,如果术后出现不能缓解的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并确定是由于左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可行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对于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而又未覆盖者,需要密切随访,观察病变处的动态变化,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适宜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时机目前仍存争议, 亚急性期(14~90 d)行TEVAR手术的患者具有更低的再次干预率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而急性期(48 h~14 d)的手术可减少动脉瘤发生与破裂风险, 提高术后主动脉重塑率。临床上仍需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影像学特征, 并结合高级别的临床试验证据, 寻找最佳的TEVAR手术时间窗。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弓部手术75例;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夹层78例;分支型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对MRA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评价(附136例报告);肿瘤侵及胸腹部大血管的外科治疗;无名动脉插管在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正>胸主动脉疾病包括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及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等,是血管外科领域常见的危重急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始于1994年[1],已逐渐成为主动脉降部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2]。不过,主动脉升弓部疾病的治疗由于涉及到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问题,仍以开放手术为“金标准”[3]。虽然结合了开放手术与腔内技术的去分支技术降低了侵入性[4],但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