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泻心汤所治痞证与其他“痞证”的区别《伤寒论》指出痞症的形成乃因 :“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 ,因作痞”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 ,紧反入里 ,则作痞”。说明本无实邪而反下或本属太阳表证却误下 ,均可导致里虚邪陷而成痞。胃之上脘 ,是气机升降之要道。气机升降失常 ,痞塞于中 ,必致心下痞。另外 ,饮食所伤、气郁不舒 ,以致脾胃不和 ,也是形成心下痞的原因之一。总之 ,泻心汤所治痞证的病机是以气机升降失常为主 ,此与其他病症兼痞不同 ,必须加以区别。《伤寒论》16 1条五苓散证、15 7条十枣汤证、171条瓜蒂散证、16 6条旋覆代赭汤证、16 8…  相似文献   

2.
临床以《伤寒论》论治痞证收效良好。现以《伤寒论》为基础,理清张机(字仲景)治疗痞证的思路。导师认为痞证的本质为局部形成的一种结滞状态,因个人气血津液的盛衰情况不同形成各不相同的证型,治疗时当以清除痞结为主,同时注意中焦的顾护以及整体气血津液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胡曼华 《新中医》1994,26(1):61-61,60
《伤寒论》泻心汤在内科临床上的应用胡曼华张仲景《伤寒论》泻心汤共有5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其临床主症是“心下痞”。虽然半夏泻心汤记述为“此为痞”,个人认为其涵义与“心下痞”雷同。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  相似文献   

4.
解培勋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74-1075
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如黄连汤,黄芩汤等),临床上用之较多,疗效亦较为显著。各方应用的范围及其适应证,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为了很好地掌握运用,应该有深刻的认识。现就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以及鉴别整理如下,供同行参阅。  相似文献   

5.
6.
章浩军  刘启华 《新中医》2018,50(3):186-189
正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腹痛之症在《伤寒论》可见"腹中痛""绕脐痛""少腹满、按之痛""腹满痛""时腹自痛"等16条条文中描述,其在太阳篇有4条、阳明篇3条、太阴篇2条、少阴篇4条、厥阴篇3条。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腹痛相关条文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仲景论腹痛证治规律,并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临证实践,将腹痛证简化分为阳明热结证、三阴寒结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证之研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关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证,历来解释不一,或以为寒热互结;或以为上热下寒;或以为胃热脾寒、胃热肠寒、肠热胃寒等,实质上是或以病因而言,或以病位而论,或以症状来推测,独执一面,终乏全面系统之论。本文拟就半夏泻心汤证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窃欲裨益于临床。一主症半夏泻心汤证(原文154冬)在叙  相似文献   

8.
程建安 《新中医》2021,53(10):7-11
对《伤寒论》中具有临床药学监护理念的条文进行提炼,系统总结分析《伤寒论》中对中药处方用药量、用药疗程、排病反应、误治及治疗禁忌的相关内容;发现《伤寒论》中的许多论述与中药处方临床监护相关,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认为中药师可通过汲取《伤寒论》中思想精髓,将中药临床药学和六经辨证有机结合,从而在临床监护上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伤寒论》中,附子是一味使用率颇高的药物。共有18张方剂中应用了附子。在这18张方剂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附子生用与炮用的配伍不同,其主证主脉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陈新政  任文辉 《陕西中医》2002,23(8):757-758
〗附子是中医临床中一味常用的主要药物 ,古代医家对其功效、配伍、煎服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地描述。《伤寒论》亦不例外 ,其 1 1 3首方中有附子者主要有 2 0首 ,且用法独特 ,配伍严谨 ,极大地发挥了附子的临床疗效。   1 运用特点〗   1 .1 附子的功效及配伍 :《伤寒论》用附子主要为温阳而设。《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仲景遵经 ,重视温眼阳。善用附子是其所长 ,上煦头项 ,下温元阳 ,外暖皮腠 ,内煦脏腑 ,骨节作痛推之为主 ,据证缓急 ,生炮分用。如治表里同病 ,用桂枝附子汤 ,其用附子温经…  相似文献   

11.
12.
王正  乐才文 《光明中医》2003,18(1):19-20
五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中 ,“泻心”主要是指泻涤心下痞满不舒而言 ,“心下”基本是指胃脘部的胃和横结肠。“痞”是满闷不舒的形容 ,与我们在临床上所见的急慢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满闷不舒相似。五泻心汤的药味组成中都有黄芩、黄连 ,以方测证 ,五种满闷不舒都由邪热郁闭胃肠所至 ,而又各有不同兼证 ,治疗侧重不同。1 半夏泻心汤主治 :满而不痛 ,干呕甚而肠鸣 ,伴有下利。多用于急慢性胃炎 ,胃肠炎以呕为主 ,寒热错杂 ,脾虚邪实证者。临床常用剂量 :半夏1 5g,黄芩 1 0g,黄连 4g,干姜 1 0g ,党参 1 0g ,大枣 8枚 ,甘草 8g。“痞”由…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不完全相同:《伤寒论》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炙甘草,是否载有人参尚不明确;《金匮要略》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生甘草,方中明确载有人参.从原文出发,《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为脾胃虚弱、痞利俱盛,用炙甘草补中和胃,且方中当有人参.《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证为中焦湿热内蕴成...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之方配伍精当 ,效专力宏 ,先人有用之“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誉 ,被尊奉为经方和众方之祖。笔者从医以来 ,喜读伤寒书 ,爱用伤寒方 ,临床上每值病情复杂疑似难辨、常规方药缺乏疗效之际 ,根据《伤寒论》的提示 ,选用相应方药 ,结果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学用伤寒方的体会略述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明确适用范围遇到哪些疾病应考虑选用伤寒方药 ,取决于对《伤寒论》方药适用范围的理解。对此 ,目前大致存在三种观点 :其一 ,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 ,与杂病无涉 ,其方药仅适用于外感疾病。其二 ,认为《伤寒论》虽…  相似文献   

15.
16.
陶莉莉 《河北中医》2003,25(4):288-289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 ,将《伤寒论》中方药运用于妇科经、带、胎、产诸病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总结如下。1 小柴胡汤1 .1 主治产后发热例 1 林某 ,女 ,2 8岁。第 1胎足月自娩。产后第 4日突发高热 ,体温高达 40℃ ,经抗感染治疗后 ,体温略下降 ,但见往来寒热 ,头面水肿 ,口苦咽干 ,作呕 ,胸痞 ,时太息 ,舌苔白润 ,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拟小柴胡汤加减。处方 :柴胡 1 2g,黄芩 9g ,党参 1 2g,白芍药 1 2g ,半夏 9g ,丹参 1 5g,益母草 1 5g ,甘草 6g。日 1剂 ,水煎服。服药 3剂后 ,诸症缓解。按 :患者肝阳素旺 ,复因产后失血…  相似文献   

17.
高连印 《北京中医》2005,24(3):174-175
《伤寒论》用附子之方有20余首,其用药特点主要体现在与干姜为伍,回阳救逆生用;与酸寒药味的药物相配,助阳散寒炮用;佐使甘草姜蜜,减少其毒性。附子的用量、煎煮时间因证、因人而宜。配伍附子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其应用精当,颇具特色,值得后人效仿。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具有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作用,与消化道恶性肿瘤脾胃虚弱、痰浊阻滞、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相符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认为《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首创的辨证理论体系,是根据外感病发生发展、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而创立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临床应用广泛,张仲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根据邪之所在的部位、寒热表现的趋势以及邪正交争的盛衰,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疾病的发展传变可以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循经“传”,也有越经“变”证。文章介绍临床并不常见的变证论治一例。  相似文献   

20.
<正>针灸处方是指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针对某一病症所拟定的施术方案。处方的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记载的治疗方法十分丰富,书中不仅详细地阐述了方药对多种外感热病的治疗,对针刺和灸法的施用规律也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虽然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针灸施治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系统地掌握《伤寒论》中的针灸处方特色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