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溶栓(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3年3月152例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 Rutherford急性肢体缺血分级,Ⅰ级2例,Ⅱa级83例,Ⅱb级52例,Ⅲ级15例。单纯CDT 89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51例,CDT+PTA+支架置入12例。结果导管溶栓时间1~7 d,(4.0±1.5) d。随访时间12~108个月,(50±22)月。根据术中血管造影及术后随访结果,治愈105例(69.1%),其中Ⅰ级2例(100%,2/2),Ⅱa级77例(92.8%,77/83),Ⅱb级24例(46.2%,24/52),Ⅲ级2例(13.3%,2/15);有效30例(19.7%),其中Ⅱa级6例(7.2%,6/83),Ⅱb级19例(36.5%,19/52),Ⅲ级5例(33.3%,5/15);无效17例(11.2%),其中Ⅱb级9例(17.3%,9/52),Ⅲ级8例(53.3%,8/15),其中住院期间截肢15例(9.9%)。5例(3.3%)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23例(15.1%)术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肢成功。2例二期截肢,余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四肢外伤(非开放性)后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52例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行CDT治疗患者(152条肢体)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DT治疗,其中单纯CDT 89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PTA)51例,CDT+PTA+支架置入12例。 结果:全组导管溶栓时间为1~7 d,平均(4±1.5)d。治愈105例(69.1%),其中单纯CDT 72例,CDT+PTA 21例,CDT+PTA+支架置入12例;有效30例(19.7%),均施行CDT+PTA治疗;无效17例(11.2%),其中一期截肢15例(9.9%)。5例(3.3%)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23例(15.1%)术后发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肢成功。随访132例(86.8%),随访时间12~108个月,平均(50±22)个月。除2例行二期截肢外,余随访患者均无症状加重或复发。 结论: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SMAT)行腔内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应用CDT治疗24例ASMA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8.6±11.2)岁;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为(8.2±3.4)h。所有患者均实施CDT或CDT联合其他腔内治疗,CDT平均时间(42.8±8.3)h。治愈18例(75.0%,18/24),包括发病6 h以内的10例,发病时间为6~12 h的8例,其中单纯CDT 14例,CDT+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2例,CDT+PTA+支架置入2例。有效4例(16.7%,4/24),包括发病时间为6~12 h的3例,发病时间为20 h的1例,均施行CDT+PTA治疗。无效2例(8.3%,2/24),发病时间分别为9 h和19 h,其中1例在CDT溶栓治疗30 h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切除小肠长度为150.0 cm,术后腹痛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另1例在CDT治疗10 h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剩余小肠约200 cm,出现短肠综合征,术后第7天死于心肌梗死。23例获随访(43±17)个月,无复发及加重情况;1例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复查CTA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程度约50%,因无临床症状未行治疗。结论:CDT在ASMAT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EHAT)的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2019年11月接受CDT治疗的肝移植术后EHAT病人23例。结果本组均接受CDT治疗,放置CDT导管手术操作平均时间(78±24)分钟,溶栓治疗平均时间(87.4±22.8)小时,尿激酶平均用量(344.5±62.3)万U,经CDT治疗,19例肝动脉内血栓完全溶解,CDT治疗有效率为82.6%(19/23)。溶栓过程中,腹腔轻微出血(100 ml)2例,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60.4±3.7)个月,19例肝动脉血栓完全溶解病人术后1年、2年、5年肝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4.7%(18/19)、89.5%(17/19)、79%(15/19)。结论 CDT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式,在肝移植术后EHAT病人的治疗及预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支架植入术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42例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DVT行支架植入术联合CDT治疗,对其中22例(观察组)于植入支架后行CDT治疗,20例(对照组)于CDT治疗后植入支架。对比2组尿激酶用量、导管溶栓时间、静脉系统评分、患肢消肿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尿激酶用量和导管溶栓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组静脉系统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组间术前及术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患肢(大腿及小腿)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例(观察组、对照组各2例)导管留置部位轻微出血,未见肺栓塞、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1例出现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增加利伐沙班剂量至15 mg/d抗凝后复查深静脉超声显示静脉血流通畅;随访6个月时2组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100%。结论支架植入术后CDT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DVT安全有效,且相比先溶栓后植入支架可缩短溶栓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 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溶栓,6例导管直接溶栓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直接溶栓后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溶栓前后均进行球囊扩张有3例.腔内溶栓治疗无效转而手术取栓13例.结果 30例(69.8%)患者血管再通及肢体保存,但其中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发生脑梗死1例.8例(18.6%)截肢,均为移植物血栓形成.1例肢体坏死但未行截肢.4例溶栓无效但肢体未坏死而最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结论 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总体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AngioJet经皮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血管外科于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的72例(72条肢体)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均行PMT治疗,42例行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其中Ⅲ级溶栓49例(68.05%),Ⅱ级溶栓20例(27.78%),Ⅰ级溶栓3例(4.17%);35例合并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者,置入髂静脉支架34例,术中并发髂静脉破裂出血1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随访患者的PTS发生率分别为1.41%(1/71)、3.57%(2/56)、4.55%(2/44)及20.00%(3/15);术后1年和2年,随访患者的髂股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6.36%(38/44)和80.00%(12/15),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23/23)和87.50%(7/8)。结论机械吸栓辅以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外科治疗急性动脉栓塞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急性动脉栓塞或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下肢缺血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1例急性动脉栓塞(A组)和9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B1组)采用单纯股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18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B2组)采用股动脉切开内膜剥脱+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随访1 a,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和截肢率。结果动脉栓塞组术后治疗成功率及好转率高于动脉血栓形成组(P<0.05),截肢率低于动脉血栓形成组(P<0.05);动脉血栓形成A组术后治疗成功率及好转率低于动脉血栓形成B组(P<0.05),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疗效较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理想;内膜剥脱+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疗效优于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截肢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AngioJet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10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5例,原发性血栓形成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10例(平均年龄61.60岁)手术均通过单独使用AngioJet或AngioJet联合其他方法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例AngioJet抽吸后狭窄消失,6例患者使用AngioJet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2例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支架成形。由于抽吸后有残余血栓存在,3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喷药溶栓,1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置管溶栓(CDT)。术后平均住院(3.9±2.33)d,患者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0.84 vs.0.37,P0.05)。术后1例出现血尿,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疗效评估结果为痊愈6例,良好4例。目前7例患者完成了6个月随访,无肢体缺血加重情况。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使用AngioJet导管抽吸血栓安全、有效、创伤小。较为适合于股腘段血栓栓塞性病变,吸栓后残余狭窄明显可结合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抽吸血栓效果不佳的可辅以CD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85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7例(动脉CDT组25例,静脉CDT组22例),静脉系统溶栓组38例,3组均在抗凝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d持续泵入,CDT组同期行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比较3组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央型DVT血栓溶栓率静脉CDT组最高(81.3±18.4)%,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5.1±17.6)%(q=6.648,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2.1±10.1)%(q=9.524,P0.05)。周围型DVT血栓溶栓率动脉CDT组最高(66.7±22.3)%,与静脉CDT组(45.8±21.7)%无统计学差异(q=2.807,P0.05),但显著高于静脉系统溶栓组(43.7±15.2)%(q=3.614,P0.05)。混合型DVT血栓溶栓率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静脉CDT组最高(71.7±18.2)%,显著高于动脉CDT组(55.1±9.3)%(q=3.714,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8.6±12.5)%(q=7.817,P0.05))。静脉CDT组消肿率(61.7±19.1)%,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1.2±10.1)%(q=7.157,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3.6±12.2)%(q=10.540,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0%(3/25)、9.1%(2/22)、22.6%(8/35),无统计学差异(χ2=2.319,P=0.314)。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疗效好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中央型和混合型DVT,静脉CDT为首选方案;周围型DVT,动脉CDT疗效优于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诊治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26~77岁〔(58.88±13.90)岁〕,患肢52条。分别采用手术取栓、介入溶栓及保守治疗。随访时间1~39个月。对年龄、性别、上下肢、血栓是否位于肘关节或膝关节的远端、缺血时间、急性缺血分级、吸烟史、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合并症、是否手术治疗以及是否有术后并发症、肢体动脉栓塞史等可能对疗效有影响的因素,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患肢栓子的来源有:心源性39条(75.0%),血管源性7条(13.5%),医源性1条(1.9%),5条原因不明(9.6%)。急性缺血分级:Ⅰ级0条、Ⅱa级16条、Ⅱb级29条、Ⅲ级7条。患肢缺血时间3h~2周,其中缺血时间≤12h的患肢15条,>12h者37条。手术治疗38条,介入溶栓治疗2条,保守治疗12条。手术后并发症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呼吸功能衰竭、碱中毒、急性肾功能障碍等。住院期间2例死于脑梗塞;出院后3个月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38例45条(86.5%)患肢获得随访:痊愈13条(28.9%)、良好15条(33.3%)、一般8条(17.8%)、差9条(20.0%);截肢8条(17.8%),其中膝关节以上截肢4条(8.9%)。肢体缺血时间的25%、50%及75%百分位数分别为11.5、36.0及83.0h;缺血时间超过12h的患肢32条(71.1%),其中8条(25.0%)接受了截肢;缺血时间超过12h但急性缺血分级低于Ⅲ级的患肢29条(64.4%),其中18条(62.1%)的疗效为良好及以上,7条(24.1%)接受截肢。对治疗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为缺血时间、急性缺血分级和吸烟史(P<0.05)。结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可选择介入溶栓以及保守治疗来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同时针对病因治疗。缺血时间、急性缺血分级和吸烟史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溶栓、血栓碎吸、经皮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联合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994年5月至200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285例PAOD患者,其中63例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行血栓碎吸+腔内溶栓,61例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行腔内溶栓+PTA,161例慢性动脉狭窄阻塞行腔内溶栓+PTA+PTAS。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为98.25%(280/285)。腔内溶栓+血栓碎吸成功率为96.83%(61/63),血管完全开通者达88.89%(56/63),部分开通者占7.94%(5/63),无效者占3.17%(2/63);腔内溶栓+PTA成功率为85.25%(52/61),9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PTA+PTAS成功率为98.14%(158/161)。并发症发生率为7.02%(20/285),其中腔内溶栓+血栓碎吸5例,腔内溶栓+PTA9例,PTA+PTAS6例。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有效的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联合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79例下肢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下肢DVT患者分为联合组(n=28)与对照组(n=51)。联合组患者接受CDT联合PMT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C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mRNA相对灰度值、治疗后血栓清除情况及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统计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溶栓时间。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2 mRNA、TLR4 mRNA的相对灰度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栓清除率达到Ⅱ~Ⅲ级的患者占92.86%,对照组血栓清除率达到Ⅱ~Ⅲ级的患者占78.43%,联合组患者的血栓清除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无重度血栓后综合征患者,对照组仍存在4例重度血栓后综合征患者;联合组患者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住院时间、溶栓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T联合PMT可能改善了下肢DVT患者的血管炎性反应,有效清除患者下肢血管血栓,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累及膝下腘动脉的血栓栓塞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2月采用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的累及膝下腘动脉血栓栓塞患者13例,其中栓塞病变8例,血栓形成5例。按急性下肢缺血分级:Ⅰ级6例,Ⅱa级5例,Ⅱb级2例。观察术中血栓清除技术成功率、血管穿孔破裂、远端栓塞、术后30 d并发症和靶血管通畅率以及再干预率等。结果 本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均一期清除血栓。术中无动脉穿孔破裂,3例患者发生远端栓塞,使用MPA导管抽吸后血流恢复通畅,4例患者术中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术后30 d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及截肢。平均随访(14.7±5.3)个月,4例发生有临床症状的靶血管再狭窄,2例再次行腔内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包括累及膝下腘动脉者,使用Rotarex系统行机械血栓清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植入治疗70岁以上患者Cockett综合征(CS)合并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无溶栓禁忌的84例70岁以上CS合并急性期下肢DVT患者,经CDT及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植入(髂静脉狭窄50%时)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1周,84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症状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5例溶栓时出现轻度出血调整用药后消失;平均通畅率为(78.4±28.5)%;37例行支架植入治疗。8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30.3±11.2)个月,6例深静脉血栓复发,其中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治疗后6个月、1年和2年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6.1±13.9)%、(74.7±12.5)%和(70.3±14.3)%;随访2年Villalta评分为(5.7±2.6)分,无≥15分或出现静脉性溃疡。结论CDT联合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治疗70岁以上的CS合并急性期下肢DVT患者,微创、安全性高,个体化治疗可能更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行导管溶栓(C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本院血管外科诊断为DVT行CDT治疗的患者共124例,观察CDT治疗的效果和有无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24例下肢DVT患者行CDT治疗后下肢肿胀等症状均较前有所好转,其中13例存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髂静脉支架植入后症状明显改善;共发生并发症9例(7.2%),其中牙龈出血等相关出血并发症3例(2.4%),与CDT直接相关的并发症6例(4.8%)。应用尿激酶治疗后,118(95.2%)例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出现一过性升高,停止应用尿激酶或者加用保肝药物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结论 CDT是治疗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可行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溶栓,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溶栓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1.2)cm。溶栓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溶栓禁忌证,行IVCF置入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导管溶栓(CDT)和系统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126例DVT患者(126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A组)95例、经患肢足背静脉系统溶栓组(B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溶栓率、消肿率、深静脉通畅率、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CEAP分级的情况。结果近期疗效(住院期间溶栓后):A组患肢溶栓率平均(71.06±18.56)%,B组平均(63.17±17.71)%;A组患肢大腿中段消肿率平均(69.98±15.44)%,B组平均(60.75±13.16)%;A组患肢小腿中段消肿率平均(76.91±10.89)%,B组平均(65.59±11.81)%;A组溶栓后深静脉通畅率82.10%(78/95),B组51.61%(16/3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7~60个月,平均(17.51±9.86)个月。远期疗效:A组深静脉通畅率63.16%(60/95),B组29.03%(9/31);A组CIVIQ评分平均(92.27±7.30)分,B组(85.74±10.24)分;A组CEAP分级平均(1.52±1.25)级,B组(2.32±1.33)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近、远期疗效均优于系统溶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血栓用微导管溶栓治疗的时间、方法及后处理,以提高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组16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血栓形成5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8例,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3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10min 1例,4h1例,6h7例,8h5例,22h2例。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行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将微导管超选择插入靶动脉内,采用接触+贯穿法溶栓。尿激酶用量最大者60万U,最小35万U。结果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3例,其中11例血栓完全溶解,肌力从0级升至Ⅳ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预后良好;2例血栓不全溶解,动脉造影复查显示:靶动脉通畅70%,三天后肌力从0级升至Ⅱ级。3例椎基底动脉溶栓后造影显示:2例血栓完全溶解,1例血管复通40%;3例中,1例预后良好,2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①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如果能在超梗死期开始溶栓其预后是良好的。②接触+贯穿法溶栓,可加速血栓溶解,缩短脑细胞的缺血时间,提高溶栓效果,同时可明显减少尿激酶的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以小球囊预扩张联合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 纳入33例接受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及血管成形术的单侧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其中14例病变仅累及髂动脉、8例仅累及股动脉、11例同时累及髂股动脉;记录治疗情况及随访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下肢动脉彩超及CT血管造影。结果 33例均治疗成功,经导管溶栓时间为3(2,4)天,25例血栓完全溶解、8例血栓部分溶解;溶栓后2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11例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33例靶血管及膝下流出道血流均通畅。共随访(19.5±8.2)个月,期间7例出现下肢动脉再闭塞,经二次球囊扩张及植入支架后恢复通畅;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 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