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保留关节囊的人工关节置换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Ⅰ组为35例,Ⅱ组为30例,分别采用保留关节囊的人工关节置换及不保留关节囊的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Ⅰ组患者的皮肤切口与Ⅱ组比较明显较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弃楞时间与Ⅱ组比较明显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出血量、引流量与Ⅱ组相比也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的优良率与Ⅱ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保留关节囊的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能够收到更为明显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术后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中两种关节囊处理方法疗效的差异,为临床医生改进手术方式提供依据,降低后外侧入路脱位的发生率。方法将60例(60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关节囊修复组(A组)和未修复组(B组),每组30例(30髋),A组将关节囊缝合至大粗隆骨质,B组切开关节囊后不予修复。在术后6周对两组患者的髋关节进行功能、x线及B超评估,了解患髋功能及疼痛情况以及修复的关节囊有无撕裂和未修复的关节囊有无疤痕组织形成。结果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不需扶拐行走。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脱位,均对手术结果表示很满意。A组27例关节囊修复成功,3例修复失败;B组16例见疤痕组织形成,14例未见疤痕组织。A、B两组关节囊完整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建议修复关节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组、B组(n=18)。A组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B组给予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手术情况、恢复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A组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均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案,各有优势,但从手术耐受、早期下床、术后骨折愈合康复的角度上来说,人工关节置换优势更加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王道生  郑永义 《吉林医学》2015,(7):1292-1293
目的:探讨髋动力锁定钢板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情况。方法:分析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4例临床资料,依据固定治疗方法不同进行临床分组,人工关节置换组17例和髋动力锁定钢板组17例。结果:髋动力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动力锁定钢板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确切,但是髋动力锁定钢板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将重庆市九龙坡区笫五人民医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常规髋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人工关节置换组(50例);采用改良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为微创关节置换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微创关节置换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人工关节置换组(92.0%vs 84.0%),微创关节置换组临床疗效优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0,P=0.017);微创关节置换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 h平均引流量均少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优缺点。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49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31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早期Harris评分及6个月、1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80例全部得到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6个月。2组间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的术后卧床时间较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短;半髋关节置换组术后早期Harris评分较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年Harris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半髋关节置换组较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发生率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1.1、A1.2、A1.3、A2.1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首选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骨折粉碎及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应选择半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随机进行分组,全髋组患者40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半髋组患者40例,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髋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高于半髋组患者,差异性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显著优越于半髋组患者,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没有发生因手术操作不当导致重症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恢复明显优越于半髋关节置换手术,因此在老年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应尽量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60岁以上GardenIII-IV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A组)和全髋关节置换30例(B组)治疗62例GardenIII—IV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比较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以及2次手术发生率等指标。结果:6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年(3~8年)。2组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2次手术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别,但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低于B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各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及分析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自体关节囊翻转技术保护阔筋膜张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A组进行常规手术治疗,B组则采用自体关节囊翻转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构成。结果:B组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A组,B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VAS评分结果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及7 d,B组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A组,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均显著低于A组,B组VAS评分结果构成均优于A组;术后1、3个月,B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FNA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9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和PFNA固定术进行治疗后比较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关节功能评分高,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PFNA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的患者优和良的比率分别为58.3%和29.2%,均显著高于PFNA固定术组患者的43.8%和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53例IF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案不同,分成内固定组68例与关节置换组85例,内固定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或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关节置换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或半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内固定组手术切口短于关节置换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且关节置换组均显著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关节置换组显著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优良率为91.76%,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7.06%,显著低于内固定组的1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均是IFF有效治疗方式,内固定治疗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效果更好,更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冲洗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 LC 患者,以手术日期单双日分为 A、B 两组。A 组(32例)术中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液,B 组(32例)术中使用肾上腺素冲洗液。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 B 组的手术时间短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术中出血量少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肾上腺素冲洗液能缩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为动力髋螺钉组,B组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C组为人工关节置换组。对三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几率与Harris髋关节评分项目上的差异。结果 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A、C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通过植入物对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相较于DHS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与人工关节置换3种方法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2012年9月~2014年3月,分别选择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各30例,分别接受DHS、PFNA、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下地承重所需时间、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结果: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人工关节置换组,但下地承重所需时间比置换组较长,3组住院时间、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均较满意,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更适合于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2例,采用PFNA内固定(A组)2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24例。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不良事件、Harris评分的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实际失血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在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它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术后不良事件少,功能恢复良好,疗效肯定,是理想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留肋骨经肋间隙入路在中下胸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中下胸椎疾病患者采用保留并不断肋骨经肋间隙入路进行手术(A组),并与采用传统后外侧断肋入路进行手术(B组)的4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在切口长度、手术视野纵向直径、开胸时间、关胸时间、胸内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和术后1周呼吸功能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手术切口长度、开胸时间、关胸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月的疼痛VA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肺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的肺功能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视野纵向直径、胸内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保留肋骨经肋间隙入路治疗胸椎疾病,具有进胸快、手术视野暴露充分、出血量少、关胸简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力髋(Dynamic hip screws,DHS )联合骨水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治疗高龄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40例75岁以上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动力髋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每组各20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并根据髋关节功能情况,对动力髋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 Harris 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动力髋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力髋内固定组并发2例髋内翻,优良率为90.0%。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并发1例髋内翻,优良率为95.0%。动力髋内固定组 Harris 评分(91.8&#177;6.1)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92.5&#177;5.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力髋内固定手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对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治疗各具优势,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止血带不同使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关节外科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单侧、初次TKA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3组:无止血带组(A组),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全程止血带组(B组),手术全程使用止血带;阶段性使用止血带组(C组),仅在截骨后假体安放阶段使用止血带。比较3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磷酸肌酸激酶,术后第1、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患肢周径手术前后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观察。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B组优于C组,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肢周径(髌骨上极20 cm)手术前后差值方面,A组优于C组,C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天及第7天VAS评分、术后第1天及第7天KSS评分方面,A组和C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红细胞压积差值、磷酸肌酸激酶差值、患肢周径(髌骨上极以及下极10 cm)手术前后差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中阶段性使用止血带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减轻患者术后肢体疼痛及肿胀程度,促进TKA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外侧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方法:采用外侧小切口(8~10cm)施行THA手术(微创THA组)47例(共50髋);同期按常规方法行THA手术(常规THA组)41例(41髋)。对两组围手术期出血量、切口引流量、输血量、关节置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微创THA组在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输血量等均较常规THA组少,术后l周可扶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术后2周可扶单拐不负重行走,术后弃拐时间同常规THA组。结论:微创THA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出血少、软组织创伤小、关节置换时间短、假体功能良好,但应注意手术适应证及技术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的肠道减压效果。方法:90例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32例,接受I期切除吻合术联合全结肠灌洗治疗方案,B组26例,接受I期切除吻合术,C组32例,接受I期切除吻合近端造瘘术。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状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并发吻合口瘘1例,切口感染1例,整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C两组(P<0.05);B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C组(P<0.05);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C两组(P<0.05);A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短于B组(P<0.05),长于C组(P<0.05);C组患者胃管拔管时间同样短于A、B两组,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腹腔管拔出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采取I期切除吻合术联合全结肠灌洗治疗方案,安全性高,疗效确切,胃肠道减压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