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科大学新生亚健康状况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调查医学院校入学新生的亚健康现状,分析与亚健康状态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新生亚健康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问卷,调查南方医科大学入学新生2 554名,亚健康状态诊断参考《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诊断包括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不适应亚健康,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与亚健康群体有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医科院校新生亚健康总体现患率为40.20%,其中最高为躯体亚健康,其次是躯体及心理亚健康;女性现患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02,P=0.002);外省户籍不同性别新生亚健康现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82,P=0.030),女性现患率较高;眼睛疲劳、躯体疲劳、总想睡觉、眼睛干涩、大便干燥、躯体疼痛、睡眠质量差、感冒、颈肩酸痛、食量减退对新生躯体健康构成危险;情绪消极、情绪波动、不安全感、催逼着干事情、做事情须反复检查、压抑、抑郁、焦虑与新生心理健康密切关联;学习效率低、活动能力差、人际交往频率减少是新生社会不适应亚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科大学新生广泛存在亚健康状态,需要学校加强关注,积极预防新生亚健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了解大学生发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亚健康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亚健康调查表,在泰安市4所大学中随机抽取一~四年级在校学生共1 39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泰安市大学生亚健康现患率为54.1%,其中男生为53.7%,女生为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四年级学生亚健康的现患率分别为46.1%,54.5%,60.6%和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科学生亚健康现患率为49.4%,农科学生为64.9%,文科学生为57.8%,工科学生为51.4%,理科学生为60.8%,不同专业类型学生亚健康现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级是影响学生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医学生的健康状况好于其他学科学生,以躯体健康状况最为明显;大学生的亚健康现患率随年级增高而增高;目前高校大学生总体亚健康状况好于其他职业人群.  相似文献   

3.
军官亚健康状况的性别与年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我军军官的亚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探讨现役军官身心健康的性别与年龄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2 472人进行问卷调查S、CL-90量表测试、访谈、文献调研分析和研究。结果军官亚健康的发生率较国内成人发生率低,亚健康症状更多地表现在生理和社会心理层面,但SCL-90各因子均分全部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军官亚健康的发生率为16.2%,女性军官亚健康发生率是8.0%。30岁以下人群各因子的得分平均值小于国内常模值;30岁以上人群亚健康发生率占亚健康总人数的72.5%,31~40岁人群躯体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41~50岁人群焦虑和躯体化因子得分较高,51岁以上人群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较高。结论男性亚健康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30岁以上年龄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蚌埠市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方便抽取蚌埠地区2所大学在校学生3320名(男生1550名,女生1770名,年龄19.58±1.366岁)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环境因素和亚健康状况。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症状报告率为46.0%。躯体亚健康报告率为30.0%,其中三个维度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和抵抗力下降人数比例分别为27.0%、42.0%和34.1%。心理亚健康报告率为36.5%,其中三个维度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人数比例分别为68.6%、35.5%和85.8%。对亚健康症状报告率有影响的家庭环境因素是家庭类型、父母亲的健康状况。结论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报告率较高。单亲家庭和父母亲健康程度低为大学生亚健康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武警官兵亚健康状况,探讨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为开展官兵健康教育和亚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武警某部官兵638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量表中躯体、心理、社会各分型对症状条目进行分型,将其归类为3种亚健康的1种或多种: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亚健康。结果义务兵中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39.4%、63.1%、44.6%,士官中发生率分别为27.4%、38.2%、23.7%,警官中发生率分别为29.1%、44.9%、22.0%。结论心理因素在武警官兵亚健康的成因、发展和转化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如何有效干预及改善武警官兵心理亚健康状态是纠正亚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亚健康状态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关性,为青少年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辖区内2所初中、2所高中和2所大学共计1,526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他们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亚健康状态和行为危险因素信息。结果奉贤区青少年躯体、心理和身心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分别为11.73%、8.78%和5.77%;女生躯体亚健康状态检出率(13.45%)高于男生(10.00%),高中生躯体(18.50%)、心理(11.87%)和身心亚健康状态(8.38%)检出率高于初中和大学(P0.05)。男生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总体高于女生,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总体高于高中和初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健康减肥行为、经常受到欺侮是青少年躯体、心理和身心亚健康的共同危险因素;平均每天户外运动1~2h时、睡眠时间≥7h是青少年亚健康的共同保护因素。结论青少年的亚健康状态与健康危险行为具有相关性,相关部门应对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进行健康干预,改善青少年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亚健康与中医阴虚、阳虚体质表现特征,探讨亚健康的体质特征.方法 抽取广州市某大学学生共7 000名,由调查员在体检时进行现场调查.由中医学专家根据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诊断,依据体检报告排除患有各种实质性疾病者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科院校学生亚健康总体现患率62.51%,女生现患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群平和体质占大部分(95.80%),偏颇体质仅占4.20%;亚健康人群平和体质占52.30%,偏颇体质占了47.70%,不同健康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健康人群较易具偏颇中医体质倾向;亚健康大学生在心理、社会症状方面表现比较突出.阴虚、阳虚体质的亚健康大学生除具有阴虚、阳虚体质的表现外,还兼具湿热、脾虚、血瘀等症状.结论 医科大学学生广泛存在亚健康状态,特别是心理、社会方面,需要学校加强关注,积极预防亚健康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中学生的亚健康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中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方法抽取蚌埠地区6所中学的2910名中学生,男生1535名,女生1375名,年龄(14.91±2.00)岁,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中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环境因素和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结果中学生亚身心健康症状报告率为64.0%。躯体亚健康症状报告率为13.6%,其中三个维度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和抵抗力下降人数比例分别为53.0%、68.7%和55.0%。心理亚健康症状报告率为55.4%,其中三个维度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人数比例分别为78.4%、51.1%和85.6%。不同年级中学生亚健康症状报告率不同,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升高(P0.05),男生亚健康症状报告率为65.7%,高于女生的62.0%(P0.05);对亚健康症状报告率有影响的家庭环境因素包括父亲的健康状况、母亲的健康状况和主要陪伴人。结论中学生亚健康症状报告率较高,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升高;父母亲健康程度低和主要陪伴人不是父母为中学生亚健康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健康状态评价问卷(SHSQ-25)的判定标准.方法 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亚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并按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低危水平筛选亚健康低危人群,根据该人群亚健康问卷得分的分布情况制定判定标准.结果 以对亚健康状况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主要因素的低危水平为标准,包括:工作中竞争情况、是否接受超出能力的工作、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和工作时能否进行短暂的休息,筛选出亚健康状态的低危人群共437例,以该人群的单侧P90上限35分(≥35分)作为亚健康状态的判定标准.调查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现患率为67.5%,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类型人群之间的现患率存在统计学差别(P<0.001).结论 工作压力、不良的人际关系和缺乏体育锻炼是引发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以其低危水平制定亚健康问卷的判定标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工人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某外资企业2580名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亚健康状态现惠率为72.7%,以20~24岁组最高,达80.9%.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7.513,P=0.000);女性高于男性(X2=9.209,P=0.002);未婚者高于已婚者(X2=46.974,P=0.000);不同学历人群之间亚健康状态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工作能力及个人收入是亚健康的保护因素,加班、居住条件是亚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调查中未婚女性工人是亚健康高发人群,应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高工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