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当前青少年的依恋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610名大学生和高中生进行了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②依恋回避与母亲关爱、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鼓励自主均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母亲关爱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③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能显著预测个体的依恋回避,母亲控制和母亲关爱能显著预测依恋焦虑.结论:青少年的依恋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学生父母同伴依恋、自我分化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314名中学生,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R)测量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同伴依恋,自我分化量表(DSI-R)测量自我分化,攻击性问卷(AQ)测量攻击性行为。结果:IPPA-R的各因子得分与DSI-R得分均呈正相关(r=0.19~0.23,均P0.01);IPPA-R的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得分与AQ得分均呈负相关(r=-0.31、-0.19;均P0.01);DSI-R得分与AQ得分呈负相关(r=-0.57,P0.001);DSI-R的4个因子得分对AQ得分均有负向预测作用(β=-0.36~-0.12,均P0.05);自我分化在母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9.3%,在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可预测其攻击性行为;自我分化可能是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影响其攻击性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北京市部分高中生性发育状况及其性行为和性态度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对北京市两所学校847名高中生用自编青少年性状况信息调查表和修订的青少年-父母依恋问卷(IPPA)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报告第一次月经初潮/遗精的平均年龄分别为男生13.2岁,女生12.7岁;性行为发生率为3.3%(男生16人,女生12人),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6.0岁;谈恋爱人数占到39.1%;研究对象获取性信息的主要途径为朋友38.8%,科普书籍和报纸24.5%,学校的有关课程(老师)15.8%。在看待同龄人的性态度以及自身性行为方面男生比女生对同龄人性行为持更赞同的态度(14.4±3.9/16.7±3.2,5.8±1.41/5.5±1.1,t=-8.88、3.26,P<0.01)。与父母亲情感依恋不安全的高中生相比,与父亲和母亲都是安全依恋的高中生对同龄人性行为持显著不赞同态度;其自身性行为水平也显著低于前者。结论:北京市部分高中生的性行为和性态度与亲子依恋有关,但关系微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7名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施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 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留守儿童的强迫、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性别差异显著(t=-2.020,-2.187,-2.151,-2.247;P<0.05);②留守儿童的偏执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年级差异显著(F=3.051,4.160;P<0.05);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与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母同伴依恋各难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④留守儿童的父亲疏离、同伴信任、同伴疏离、母亲疏离和父亲信任共同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为25.9%(P<0.05).结论 通过调节父母、同伴依恋状况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状况。方法:采用Armsden和Green- berg编制的父亲、母亲及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北京地区830名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1)IPPA三个分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0.93;验证性因素分析NNFI和CFI结果均在0.95以上。(2)男生对母亲依恋(3.8±0.8)和同伴依恋(3.8±0.6)的得分高于对父亲依恋(3.6±0.7)的得分(F=9.2,P<0.01);女生对同伴依恋得分最高(3.9±0.6),对母亲依恋得分其次(3.7±0.8),对父亲依恋得分最低(3.4±0.8)(F=61.0,P<0.01)。(3)男生对父亲依恋得分高于女生(3.6±0.7/3.4±0.8,F=8.6,P<0.01);女生对同伴依恋得分高于男生(3.9±0.6/3.8±0.6.F=11.7.P<0.01)。(4)初一年级青少年对父亲(3.7±0.7)和母亲(3.9±0.8)的依恋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父亲: 3.3-3.5±0.8-0.9;母亲:3.5-3.7±0.7-0.8)。(5)同伴依恋在信任维度存在显著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F=2.72,P<0.05)。女生对同伴的信任维度分数随年级变化不大(4.1-4.2±0.6-0.7),但是男生在初一(4.1±0.8)和高一(4.1±0.7)对同伴的信任较高,初二(3.8±0.8)和高二(3.8±0.7)对同伴的信任较低。(6)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维度间呈正相关(r=0.20-0.47,P<0.01)。结论:IPPA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考察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关系;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其嫉妒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湖南某高校选取443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的测试。结果:1男生在情绪反应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感断绝上显著高于女生(t=2.519,-3.493;P0.01)。男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t=4.269,3.622;P0.01);2自我分化总分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5,0.220,-0.346,-0.537;P0.01);3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焦虑均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0.239,P0.001;Beta=0.113,P0.05);4自我分化总分在依恋焦虑对嫉妒的影响作用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1.199,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4.49%。结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建立安全型依恋以减少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初中生697名;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问卷(IPPA)、学校联结量表、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进行测查。结果:1性别(Wilks’λ=0.91,P0.001)和年级(Wilks’λ=0.98,P0.01)的主效应都显著。男生的身体攻击显著多于女生,女生的关系攻击显著多于男生;初三学生的关系攻击显著多于初一,其他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2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的影响后,亲子依恋和学校联结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β=-0.19,-0.21,-0.21,-0.27;P均0.001);3亲子依恋既直接影响被试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又通过学校联结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学校联结仅通过身体攻击规范信念和关系攻击规范信念对两种攻击行为产生特异性的间接影响。结论:亲子依恋既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又通过影响学校联结和规范信念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学校联结通过影响规范信念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日常情绪体验及与亲子、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选取学生694例(小学177例,初中283例,高中234例),采用儿童青少年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量表(PANAS-C)和人际依恋量表(IPPA)对其日常积极(PA)和消极(NA)情绪体验及母子、父子和同伴依恋进行评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初中男生PA和NA得分均高于女生[(2. 2±0. 7) vs.(1. 9±0. 6),(1. 5±0. 5) vs.(1. 3±0. 3),均P 0. 05],高中男生NA得分低于女生[(1. 3±0. 3) vs.(1. 5±0. 4),P 0. 05]。母子依恋直接或通过同伴依恋正向预测小学生PA,中介效应占比16. 1%,同时直接负向预测小学生NA (β=-0. 21,P 0. 05),直接正向预测初中生PA和NA (β=0. 28,0. 16,均P 0. 05);父子依恋对三个年级段学生PA正向预测均通过同伴依恋实现,中介效应分别占比38. 5%,76. 9%和53. 3%,同时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NA (β=-0. 24,P 0. 05),通过同伴依恋负向预测高中生NA,中介效应占比16. 7%;同伴依恋对小学生和初中生NA无预测作用。结论:相比而言,母子依恋对小学生情绪体验更为重要,父子依恋对初中生更为重要,同伴依恋对高中生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中文版的Waters-Deane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197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婚姻质量总分及各分量表分(除角色平等性外)与幼儿焦虑总分及大多数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②父母婚姻质量总分及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子女和婚姻等分量表得分与亲子依恋均呈显著正相关;③除强迫-冲动障碍外,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总分及其它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④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对幼儿焦虑存在影响,并且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工读生和普通生社会联接在亲子依恋与行为问题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青少年自评量表、学校依恋问卷、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48名工读生和678名普通生进行施测。结果:①方差分析表明,工读生和普通生亲子依恋和社会联接各因素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显著;②中介模型与数据吻合很好,且在不同群组学生中,模型的中介路径不同。结论:亲子依恋对于行为问题有抑制效用,社会联接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马两国青少年的父母和同伴依恋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中国大陆青少年、马来西亚华人青少年及马来青少年的父子、母子和同伴的依恋关系。方法:将“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进行编译后,对三种不同文化下的1694名青少年(315名马来西亚马来青少年、666名马来西亚华人青少年、713名中国大陆青少年)进行跨文化比较。结果:差异检验表明,马来青少年在评价与父母、同伴的依恋关系时比中国大陆青少年和马来西亚华人青少年更积极:马来西业华人青少年则最弱。结论:依恋关系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依恋研究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依恋理论建构及问卷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王黎等编制的青少年依恋问卷的基础上,再次补充访谈结果,并对问卷进行修订,最终确定家庭依恋和朋友依恋两个问卷,并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结构。结果:家庭依恋和朋友依恋两个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0.70和0.81。两个问卷拥有相同的结构,由四个因子组成:亲和性、焦虑性、依赖性、消极性。因子负荷分别介于0.32-0.80和0.49-0.81。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模型指标拟和良好,进一步验证了青少年依恋问卷的维度。结论:青少年依恋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使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IP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393名中学生被试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归分析显示,SSFD中家庭气氛和个性化维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主效应(R。=0.063,P=0.000;R。=0.016,P=0.012),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家庭气氛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056;P=0.040;P=0.001),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个性化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746;p=0.317;P=0.125)。结论青少年家庭动力中的家庭气氛和个性化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46名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父母养育方式和同伴依恋进行研究。结果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2、F3、F4、F5、F6、M5这6个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045,3.499,-3.430,3.277;P<0.01;t=2.094,-3.644;P<0.05);F4因子与M5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5.720,6.248;P<0.01);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1和M1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正相关(r=0.331,0.367;P<0.01);F2、F5、M3、M4这4个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负相关(r=-0.213,-0.276,-0.224,-0.165;P<0.01)。结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449名年龄12~18岁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青少年依恋问卷进行测量.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结果 父母依恋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4维度均与父母依恋相关没有显著意义(P>0.05);父母依恋不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消极维度与父亲焦虑相关有显著意义(P=-0.195,P<0.05);父母依恋不一致时,母亲回避、母亲焦虑与子女依恋家庭消极维度显著相关(P=-0.238,0.292,P<0.05),母亲焦虑与子女家庭依恋依赖维度有显著相关(P=0.238,P<0.05).结论 父母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受父母依恋一致性影响;母亲依恋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比父亲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更紧密;从各维度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与用类型方法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和简版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水平较差。性别在情绪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疑病症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44,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F=2.933,P0.05)和负罪感(F=3.407,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稳定性各维度和亲子依恋相关显著,且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中生对父母依恋的关系与其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依峦量表和职业成熟度量表对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依恋关系与职业态度、职业知识、成熟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典型相关(r=0.273,P<0.05;r=0.064.P<0.05;r=0.062.P<0.05);在父母依恋中,父亲依恋对高中生的影响最大.结论 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