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与恶性程度相关性.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5例GIST的CT资料,分析肿瘤大小、形态、轮廓、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坏死情况.分析比较肿瘤恶性的CT征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及Fisher's exacttest分析.结果:胃部间质瘤25例、肠13例、直肠1例、腹腔肠系膜4例、部位不明确2例,2例见远处转移.2位腹部影像医师对CT结果独立分级.肿瘤大小、形态、轮廓、坏死情况、生长方式与恶性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部位、强化方式与恶性程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有显著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螺旋CT征象与其恶性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40例GIST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着重观察螺旋CT征象,结合病理组织学分级对照分析.结果 40例中,肿瘤发生于胃21例,十二指肠5例,空回肠11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良性者,CT表现为直径多<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CT表现为直径多≥5 cm,边缘分叶,瘤体内低密度坏死,瘤体明显强化,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血管,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GIST的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核分裂与其良恶性呈显著正相关,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CT表现与病变恶性程度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与病变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并将其与病变的恶性程度做对照分析。结果:高度恶性的GSTs多为直径超过5 cm的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肿块,增强扫描图像上呈不均匀强化,且病变内部可见明显囊变坏死改变,而低度恶性的GSTs则多表现为5 cm以下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增强后均匀强化,以上改变在两者中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肿瘤是否伴有钙化及表面是否出现溃疡在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93和0.265)。75%的低度恶性病变和7.1%的高度恶性病变表现为胃腔内生长方式,二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26.635,P=0.000)。结论:GSTs的恶性程度与CT增强表现中病变的大小、形态、中心坏死程度、强化特征、边界清晰与否及生长方式有关,可有助于提高对GISTs的诊断准确率,并进一步为其恶性程度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TP共12例,其中女性10例(83.3%),男性2例(16.7%),年龄14—56岁,中位年龄为31.8岁。有症状者共9例(69.1%),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或中上腹部不适,体检发现3例(25.0%)。12例病人术前均行CT检查,将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SPTP在CT上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胰腺肿块,瘤体通常较大(≥5cm)。平扫病灶以囊实性混杂密度为主,实性部分以边缘分布为主,动态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12例肿瘤均有包膜,多数伴有病灶内出血和囊变;病灶无论大小及在胰腺所处位置,均未见胆管、胰管的扩张;腹腔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脏器转移罕见。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其中实质部分的渐进性强化、病灶内出血、囊变及周边包膜具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胰腺癌(PC)和炎性胰腺肿块(1PM)的各种CT征象,探讨各种CT征象对该2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细针穿刺活检及综合手段证实的PC和IPM患者资料,85例均行GT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各种CT征象在2种病变中的发生率,并和病理、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5例中,66例PC,19例IPM.PC组中,CT正确诊断58例,漏诊5例(漏诊率为7.6%),误诊3例(误诊率为4.5%).IPM组中,CT正确诊断9例,误诊10例,误诊率为52.6%.各种CT征象中,(1)胰腺肿块合并肝脏转移、胰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腔动脉干被包绕及门静脉癌栓只出现在PC组中.(2)PC组胰腺肿块直径≥3 cm、边界清、肿块内囊状低密度区、假性囊肿、胰周渗出、腹水、胰胆管轻中度扩张、重度扩张及双管征的发生率分别为90.91%(60/66)、15.15%(10/66)、54.55%(36/66)、10.61%(7/66)、4.55%(3/66)、22.73%(15/66)、24.24%(16/66)、45.45%(30/66)和27.27%(18/66),IPM组分别为94.74%(18/19)、15.79%(3/19)、52.63%(10/19)、15.79%(3/19)、15.79%(3/19)、21.05%(4/19)、31.58%(6/19)、21.05%(4/19)和5.26%(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组胰头体部肿块合并胰腺体尾萎缩、胰腺肿块的钙化、扩张的胰管穿过胰腺肿块、胰头肿块合并体尾部肿胀、胆系结石和炎症、肾前筋膜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48.48%(32/66)、3.03%(2/66)、1.52%(1/66)、10.61%(7/66)、6.06%(4/66)和3.03%(2/66),IPM组分别为5.26%(1/19)、47.37%(9/19)、15.79%(3/19)、8_4.21%(16/19)、36.84%(7/19)、21.05%(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确认识Pc和IPM的各种CT征象对该2种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早期胰腺癌一直是影像诊断的难点,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早期胰腺癌诊断成为可能。本文着重就早期胰腺癌的概念,CT、MRI在早期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CT、MRI导引下穿刺活检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胰腺转移瘤与胰腺癌的CT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胰腺转移瘤与14例胰腺癌患者的CT资料,并作对照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1)胰腺转移瘤:共28个病灶,主要位于胰颈、体部,其中多发型9例,直径0.5 ~11.0 cm,平均2.31 cm,26个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26个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7个,环形强化6个,中度强化并环形强化6个,明显强化8个,不强化1个,明显强化的病灶仅见于肾癌转移.所有病例均合并其他部位转移.(2)胰腺癌:均为单发病灶,直径1.68~9.70 cm,平均4.55 cm,9个病灶出现分叶,13个病灶边界不清,6个病灶远端胰腺萎缩,9个病灶侵犯周围结构,6个病灶导致胰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8例,中度强化5例,环形强化1例.CA19-9均升高.结论 胰腺转移瘤和胰腺癌具有较明显的CT特征,可以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9.
慢性肺炎性肿块CT表现与病理对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炎性肿块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及CT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8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肺炎性假瘤(24例)、限局性机化性肺炎(18例)以及限局性化脓性肺炎(6例)的临床、CT资料。结果:24例炎性假瘤中,20例直径在2~5cm之间,多呈圆形或类圆形,80%肿块密度均匀;3例行增强扫描,1例呈均匀强化,2例周边强化,中心低密度,5例可见“桃尖征”。18例限局性机化性肺炎中,16例邻近胸膜面,病变形态不规则,13例见向心性弓形凹陷及尖角状突起,3例可见气管血管束向病灶聚拢。6例限局性化脓性肺炎均邻近胸膜面,2例见小圆形透光区,无气液平面,3例行增强扫描,1例周边强化,2例除低密度区及空洞外,实性部分呈厚壁强化,6例均未见气管血管束聚拢征象。结论:肺部炎性肿块结合临床及CT表现大多数可做出正确诊断,表现不典型者,可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是胰腺最常见的肿瘤。据美国最新统计,胰腺癌已上升为仅次于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第四位恶性肿瘤。胰腺癌多发生于40岁~7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螺旋CT的应用,冈其无创伤、扫描速度快、分辨力高等优点,是目前最现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胰腺及胰周血管强化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胰腺及胰周血管强化的最佳时相及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 采用多层螺旋CT对 19例胰腺正常的患者行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三期扫描 ,比较胰腺、肠系膜上动脉 (SMA)和肠系膜上静脉 (SMV)在三期图像上的强化程度 ,以及观察胰周小血管的充盈显影情况。结果 胰腺期胰腺强化程度最大 ,高于动脉期和门脉期 (P <0 .0 0 1)。SMA于动脉期强化程度最大 ,其次为胰腺期 ,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两者均高于门脉期 (P <0 .0 0 1)。SMV于胰腺期强化程度最大 ,高于动脉期和门脉期 (P <0 .0 5 )。胰腺期胰周小动脉和小静脉均能得到较好充盈显影。结论 胰腺及胰周血管在胰腺期获得最大程度强化和充盈显影 ,胰腺CT增强扫描最佳扫描方案为胰腺期和门脉期双期扫描。如需行CTA时 ,多层螺旋CT可行三期扫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正常胰腺、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灌注参数特征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正常者、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者共45例进行腹部增强CT及胰腺灌注成像,得到灌注图像和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正常组织及病灶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值(PS)、灌注起始时间(TTS)、峰值(PE)及达峰时间(TTP),比较正常胰腺各部位间、正常组与病变组的非病变区之间以及病变区之间各灌注参数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组、胰腺癌组和慢性胰腺炎组的病变区,除TTS外各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正常胰腺头、体、尾间灌注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非病变区各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排螺旋CT胰腺灌注对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胰腺恶性肿瘤的 CT 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恶性肿瘤的CT诊断。方法:分析了54例胰腺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41例胰腺癌、8例胰囊腺癌、5例胰转移癌。年龄27~86岁。扫描自脾门部至十二指肠水平部,层厚10mm,连续扫描,必要时追加5mm层厚及层距。结果:胰腺恶性肿瘤CT表现为胰腺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等密度、低密度或不均匀密度,肿块强化不明显;胆管及胰管扩张;胰腺萎缩;血管受侵犯;脏器及淋巴结转移;周围脏器及组织的直接浸润,腹水等。结论:熟悉胰腺恶性肿瘤CT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利于胰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胆管癌栓的CT及病理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CC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CT及病理表现。结果9例均在术前CT检查中发现HCC及胆管癌栓病灶。在CT像上肝内肿瘤呈现典型HCC表现。胆管癌栓在CT像上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填充有软组织块影,呈条索状或柱状,胆管远段扩张,胆管壁无增厚及肿瘤侵犯,在动脉期胆管癌栓呈现早期强化,无延迟强化改变。9例中有2例合并有门静脉癌栓。9例中低分化HCC8例,分化较好1例。胆管癌栓在显微镜下其细胞形态与肝内肿瘤原发灶相似。结论HCC合并胆管癌栓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CT对病灶的检出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比剂注射剂量和流率对胰腺CT增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对比剂不同注射剂量和流率对胰腺CT增强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5 0例患者按不同剂量和注射流率随机分成 5组 ,Ⅰ组 (1.5ml/kg、3ml/s) ,Ⅱ组 (1.5ml/kg、2 .5ml/s) ,Ⅲ组 (1ml/kg、3ml/s) ,Ⅳ组 (1ml/kg、2 .5ml/s) ,Ⅴ组 (固定剂量 75ml、2 .5ml/s) ,每组各 10例 ,分别行胰腺薄层双期扫描 ,实质期和门脉期的延迟时间分别为 40s、70s。分别测量平均胰腺CT增强值并作比较。结果 实质期平均胰腺CT增强值 ,Ⅰ组为 71.0 5± 9.6 4HU ,Ⅱ组为 6 4.0 4± 9.6 1HU ,Ⅲ组为 45 .16± 7.98HU ,Ⅳ组为 44 .16± 11.2 7HU ,Ⅴ组为 5 0 .2 0± 13.5 9HU。Ⅰ与Ⅲ组相比(P <0 .0 5 ) ,Ⅱ组与Ⅳ组相比 (P <0 .0 5 ) ,Ⅱ组与Ⅴ组相比 (P <0 .0 5 )有明显差异。Ⅰ与Ⅱ、Ⅲ与Ⅳ、Ⅳ与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剂量可提高胰腺增强效果 ,1.5ml/kg注射剂量 ,2 .5~ 3ml/s注射流率是比较合适的注射参数。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测量胰腺体积的准确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测量胰腺体积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胰腺模型及胰腺正常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由有5年以上CT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测量胰腺体积并记录。结果胰腺模型体积CT测量值与实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8,P=0.134),这两者间的一致性很高(ICC=1.000,P=0.000);可重复性分析中,CT测量胰腺体积观察者内的差异及观察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很高(所有ICC>0.99,P=0.000)。结论多层螺旋CT测量胰腺体积准确、可靠,可重复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胰腺癌胰实质期增强MSCT表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癌胰实质期增强MSCT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提高胰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癌患者共23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胰腺实质期、肝脏实质期两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平扫和增强表现,并根据其强化方式的不同分为A~F六种类型.将各型MSCT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3例肿瘤中,17例平扫呈低密度,4例为略低密度,2例为等密度.在胰腺实质期中,17例平扫呈低密度的病灶增强后出现B、C、D、E、F型强化方式分别有1、1、12、2和1例;4例平扫呈略低密度病灶中出现B、C、E、F型强化方式各1例;2例平扫等密度病灶增强后,1例表现为A型,另1例为C型强化方式.23例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IPMC)有2例,强化方式均表现为D型.结论:胰腺癌各型MSCT表现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其内部各组织成分构成比密切相关.IPMC有着与传统的导管腺癌不同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中央型肺癌的胸片、CT与纤维支气管镜对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正侧位胸片、CT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全部病例均有正侧位胸片和支气管镜检查,其中40例行CT检查,对各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胸片、CT、纤维支气管镜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8.2% 、85% 、89.4% ,胸片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合诊断符合率达100% ,胸片和CT的影像表现对照,对肺门肿块、支气管改变及纵隔改变的显示CT明显优于X线胸片,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 0.01和0.001)。组织学类型以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多见,分别为57.6% 、32.9% 。结论:正侧位胸片是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基础方法,与纤维支气管镜结合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CT是胸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补充,但不能取代前两者  相似文献   

19.
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诊断(附38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笔者报告38例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井与31例直径小于3cm的其他类型的周围型肺癌进行了对照分析。本组肺泡癌CT上出现率较高的征象有:(1)空泡征或/和细支气管充气征;(2)病变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3)胸膜皱缩征;(4)形态个规则,呈星状或斑片状。笔者对产生这些征象的病理基础作了解释,对肺泡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作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弥漫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HRCT随访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弥漫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CBAC)的HRCT特征和动态变化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DCBAC的CT和HRCT表现,3例行3-4次CT随访观察。分别记录病变范围、形态表现、动态变化。结果 叶、段型肺实变7例,伴“枯树枝征”4例,“蜂窝征”4例,叶问裂膨隆5例,磨玻璃密度影6例和腺泡结节7例。动态变化:肺实变范围扩大,原为腺泡结节和/或磨玻璃密度影的区域发展为肺实变。结论 多发的叶、段实变伴“蜂窝征”、叶间裂膨隆和远离实变区的腺泡结节和磨玻璃密度影是DCBAC的特征性表现;结合动态变化有助于DCBAC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