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CIK细胞联合介入疗法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联合介入疗法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纯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即单介入(TACE)组31例,CIK细胞回输联合介入组(CIK 介入组)30例,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结果:单介入组与CIK 介入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51.61%,73.3%;CIK联合介入组的甲胎蛋白AFP下降、肝功能改变、卡氏评分均优于单介入组。两组治疗前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IK细胞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增强了抗癌效果,不良反应未加重,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张扬  谭岩  刘冰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103-104
目的探索微创治疗与DC-CIK细胞治疗肝癌原发性肝癌患者24例确诊病例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24例进行TACE,术后1个月,行冷冻消融,术后一个半月应用DC-CIK治疗。结果患者半年生存率为91.67%。1年生存率91.67%。经TACE治疗后ALT、AST、Tbil在术后显著性上升,AFP水平显著性下降,CT下坏死病灶内可见碘油沉积,24例患者无完全坏死病例。经氩氦刀治疗后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变化,AFP水平下降,CT表现20例肿瘤完全坏死,4例肿瘤残存,经免疫细胞治疗后ALT、AST、TBil均明显降低,治疗后AFP明显减低,CT下2例患者肿物明显增大,2例患者维持稳定,20例患者肿瘤完全坏死。结论 DC-CIK细胞治疗联合微创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可有效的降低AFP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吴陈新  徐萍  强铭  魏方  蔡树华 《安徽医药》2016,37(10):1217-1221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肿瘤中心就诊的72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患者。观察组在接受3D-CRT后3个月内给予CIK细胞治疗2次。治疗后3个月,依据肝脏CT、甲胎蛋白(AFP)、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3D-CRT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结果 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为80.6%,高于对照组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肿瘤直径和AFP指标监测数据显示,观察组[(4.17±1.65)cm和(348.5±127.2)ng/mL]明显优于对照组[(5.32±1.63)cm和(464.9±134.8)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T细胞、CD4+CD8+T抑制/细胞毒性细胞及CD16+CD56+NK细胞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结论 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三维适形放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可以提高疾病的控制率、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可行性,可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是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同时兼具T淋巴细胞强大的杀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人们对于CIK细胞基础与临床应用的认识一直在不断的更新,本文着重从CIK细胞制备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NaHCO3口服与CIK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联合应用以提高CIK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抗肝癌活性.方法 将HePG2-Luc细胞皮下移植入裸鼠皮下构建荷瘤小鼠模型,再分四组进行实验:(1)CIK输注+普通水喂养;(2)CIK输注+ 碱性水喂养;(3)生理盐水输注+碱性水喂养;(4)生理盐水输注+普通水喂养.随后定期用小鼠活体成像仪观察肿瘤组织生长速度及荧光强度,30d后取肿瘤组织称重,并制作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CD3及穿孔素的表达情况.结果 CIK输注联合碱性水喂养组的肿瘤荧光强度、肿瘤生长速度都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联合组肿瘤组织的CD3阳性及穿孔素阳性细胞数也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碳酸氢钠单独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HCO3碱性水能有效增强CIK细胞抗肝癌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自体CIK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的疗效.方法 59例患者分成A组(单用TP方案化疗)与B组(自体CIK联合TP方案治疗).对两组的生活质量、免疫学反应、缓解率(RR)、无疾病进展时间与生存期进行观察比较.CIK细胞由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培养产生.结果 CIK细胞的数最与杀伤活性均在培养第14~21天形成高峰.与A组相比,B组病人的免疫力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自体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体外细胞毒活性,并观察CIK细胞治疗乳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免疫学活性及副反应。方法35例乳腺癌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出CIK细胞培养后,观察CIK细胞表型,用MTT法测体外细胞毒活性;所有患者均接受一定剂量的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免疫反应、不良反应。结果3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4例,部分缓解6例,病情稳定1例,近期有效率为85.71%,疾病控制率为88.57%,无肿瘤进展时间为2~31个月,中位无肿瘤进展时间为15个月。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当效靶比为16:1时,CIK细胞体外细胞毒活性为77.06±11.62。与CIK细胞回输前相比,患者CD3^+,CD4^+,CD8^+均有明显的升高(P〈0.001)。35例患者在输注CIK过程中1例出现一过性发热(37.5℃)反应。结论CIK细胞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亦是新的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细胞,结合传统的手术和化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治疗的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接受DC/CIK细胞治疗的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2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13例,发生率为8.6%。肾功能异常12例,发生率为7.9%。心电图异常15例,发生率为9.9%。贫血8例,发生率为5.3%。发热16例,发生率为10.5%。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DC/CIK细胞治疗可引起轻度副反应。但是,如果不给予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08例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0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2.78%,经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所有患者治疗后饮食、睡眠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均安全顺利出院。结论 DC/CIK细胞回输前心理护理以及在回输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是治疗的关键,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其对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IK细胞治疗恶性实体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恶性实体瘤患者48例,分为单纯化疗组、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组、CIK细胞治疗组。采用卡氏评分(Karnofsky)评价生活质量及体力改善状况;通过比较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评价近期疗效;从治疗开始至患者死亡或最后/次随访时间止,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评价CIK细胞治疗安全性。结果 CIK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一般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在改善食欲和睡眠,增加体质量和体力方面。这可能是CIK细胞治疗的优势所在。但是三组患者在客观有效率方面和疾病控制率方面,单纯化疗组和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组,与CIK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存时间方面CIK治疗组患者的生存时间低于单纯化疗组和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组(P<0.05)。在整个临床观察期间,除有2例患者出现低热症状外,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CIK细胞免疫治疗能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安全性好,是恶性实体瘤的患者在进行化疗治疗之余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吴健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8):1125-1126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前白蛋白(PAB)水平在碘油化疗栓塞多结节型肝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接受碘油(≤10 ml)化疗栓塞治疗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的多结节型肝癌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的病例定为A组(9例),无明显肝功失代偿为B组(27例).回顾分析36例肝癌患者治疗前PAB水平及临床肝功能分级情况与治疗后PAB水平、肝功能失代偿的关系.结果:A、B两组术前PAB值分别为(81.00±25.89)mg/L和(146.18±49.64)mg/L,术后PAB值分别为(53.33±24.96)mg/L和(119.59±43.13)mg/L,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A,B组治疗前后PAB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P<0.05).结论:PAB是评价肝功能和预测治疗后肝功能失代偿的可靠指标.术前PAB水平显著降低的患者常规法碘油化疗栓塞后容易发生肝功能失代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癌(HCC)肝移植术前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5 年12 月22例中晚期肝癌肝移植术前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术后1年和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2%和54.5%,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7.3%和58.9%.结论 移植前辅以介入治疗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前的一种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腹腔镜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经明确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患者98例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经腹腔镜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情况及近期疗效等指标。结果治疗1个月后CT复查肿瘤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3.46%、AFP阳性下降率63.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5%、AFP阳性下降率56.41%,两组总有效率、阳性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治疗肿瘤的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5/4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8%(12/4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T、ALT均较治疗前明显明显升高(P〈0.05),且对照组较观察组升高显著(P〈0.05)。两组均随访12~43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安全可靠,对于直径〈5cm的肿瘤效果好,可以作为小肝细胞癌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总结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CIK细胞临床静脉输注的护理经验。方法观察接受治疗的患者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有无过敏反应。结果收治患者中除个别患者有一过性发热、头痛、呼吸加快的症状外,绝大多数患者无特殊反应,经处理后,症状可在短期内消失。结论应用CIK细胞静脉输注治疗癌症患者是比较安全的,所采取的护理方法具有简单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袁海  张岩  刘莉 《淮海医药》2006,24(5):362-363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AVS)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对55例经CT、B超、MR等证实的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时先经肝动脉造影,再行肝动脉内灌注栓塞治疗.结果 出现18例(32.72%)合并AVS,并根据不同情况先用明胶海绵栓塞闭塞瘘口,再行化疗和碘油栓塞,16例合并AVS患者经明胶海绵栓塞后瘘口全部闭塞,11例碘油沉积良好,5例部分沉积,2例没用碘油栓塞.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DSA影像可直接显示AVS的类型、部位及程度,对肝癌化疗栓塞时对瘘口相应处理,不但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中新近发展起来的CIK细胞治疗在近几年的恶性肿瘤治疗领域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CIK细胞是一种免疫效应细胞,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后具有比LAK细胞更快的增殖速度,同时兼具T淋巴细胞强大的杀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这种细胞起,人们对于CIK细胞生物学特征的认识一直在不断的更新,目前以CIK细胞为主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已经在国内临床开展,并有望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邹辉  涂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07-2009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疾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及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手术切除肿瘤复发率高、并发症较多等,栓塞治疗后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促进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化,进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肿瘤复发,降低疗效,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能弥补其缺点.CIK细胞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辅助疗法.因此,CIK细胞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成为近年非手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21例经肝动脉化疗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病人肝功能变化。方法:对经肝动脉化疗的HBV相关性肝癌病人,根据是否口服拉米夫定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经肝动脉化疗和口服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9例仅经肝动脉化疗,未口服拉米夫定治疗。结果:治疗组HBV—DNA水平明显降低,拉米夫定没有引发YMDD及核心启动子区突变。虽然治疗组ALT、TSB、PT前后没有改变,但是对照组的ALT、TSB却出现升高、肼延长。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可降低HBV—DNA水平,并能防治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肝癌病人在化疗过程中肝损害的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3例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对照组术中使用盐酸多柔比星注射液,治疗组使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每日20mg/m2。两组患者均接受1次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最大直径、Child-Pugh评分和甲胎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54.35%、74.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Child-Pugh评分、甲胎蛋白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肿瘤最大直径、Child-Pugh评分和甲胎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生存率分别是32.61%、42.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肝细胞癌晚期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减少肿瘤直径、改善肝功能,降低甲胎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Pemetrexed has demonstrated activity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cell lines, and has a manageable toxicity profile in clinical trials, suggesting its potential as a treatment for HCC patients. A multicenter, Phase II community-based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response rate and toxicity profile of single-agent pemetrexed in first-lin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HCC. Patients premedicated with folic acid, vitamin B(12), and dexamethasone were administered pemetrexed 600 mg/m(2) IV on day 1 of each 21-day cycle until disease progression. This nonrandomized study employed Simon's 2-stage design, enrolling 21 eligible patients in the first stage, stopping accrual if < or =2 responders were observed. Responses were four stable disease, 14 progressive disease, and three not evaluable: two had early toxicities (renal/liver failure, sepsis) and one was noncompliant. The most common grade 3 hematological toxicities were neutropenia 6 of 21 (29%) and thrombocytopenia 3 of 21 (14%); with no grade 4 toxicities. Thirteen patients died on-study: 12 PD and one liver failure; none were drug-related. The median survival was 5.2 months (range, <1-12.2). The planned second stage was cancelled, and the trial was closed owing to lack of response. While pemetrexed was tolerated in this patient population, it was not a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