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丘脑向小脑的直接投射——WGA-HRP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WGA-HRP逆行追踪大鼠下丘脑到小脑前叶蚓部皮质的直接投射,结果表明下丘脑双侧均可见标记细胞,同侧优势。在下丘脑背侧区室旁核有密集深染的标记细胞,在下丘脑外侧区、后区、交叉后区及下丘脑腹内侧区亦可见到标记细胞,本文结果为小脑对内脏功能调节提供形态学论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在鸡脊髓颈段注射HRP或埋HRP胶块,然后用TMB处理的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中下行纤维至脊髓的神经元分布进行了研究。观察到鸟类动物存在着一些与哺乳类动物卡相似的神经联系。在间脑部分,下丘脑室旁核大细胞(PVM)是标记细胞较密集的区域,其他还有下丘脑的外细胞层(SE)和内细胞展(SI)以及下丘脑外侧区。中枢内的标记细胞主要集中于红核、中介核和丘间核(ICo)。在延、桥脑段,网状脊髓束是主要的下行通路,脑桥吻端网状核(RPO)和脑桥尾侧网状核(RP)向脊髓的投射相当于哺乳类动物的内侧网状下行系统。小细胞网状核(Rpc)、旁巨细胞网状核等都有下行至脊髓的纤维。另外,蓝斑、蓝斑下核、前庭核、孤束核、外楔核也都有下行纤维向脊髓投射。在中缝核群中我们观察到大量的标记细胞,所以在鸟类动物中可能也存在着中缝核—脊髓这一下行抑制系统。  相似文献   

3.
对24只Wistar系大鼠,用PHA-L法追踪研究了下丘脑室旁核(Pa)向脑干和脊髓的投射。 Pa向中脑中央灰质和E-W核、脑干网状结构和中缝核、蓝斑臂旁区、孤束迷走复合体、疑核和疑核周区、延髓腹侧区等脑干结构,对脊髓外侧颈核、外侧脊核、胸腰骶节中间外侧柱及中央管周围区域等部位有广泛的投射。其中向脑干和脊髓的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区、脑干调节自主活动的中枢以及儿茶酚胺能神经细胞群所在区域的投射相对丰富。本文就Pa的下行传出投射进行了讨论。认为Pa是心血管活动中枢调节的重要部位,同时认为Pa的作用不是单系统、单方面的,它在下丘脑对自主活动的中枢调节中似占据一个关键性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灰质向孤束核的投射——HRP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用微电泳法将10%HRP导入20例实验动物的一侧孤束核,标记细胞出现在颈、胸、腰、骶(C_1-S_3)各节段的脊髓灰质内,多见于注射部位的同侧。标记细胞出现的数量以腰髓最多,骶髓最少,其在脊髓灰质各板层的分布也不相同,各板层均可见到,但以Ⅱ—Ⅵ板层分布最多。标记细胞以中、小型为主,可见长梭形、圆形、三角形及星形细胞。本文还就体壁与内脏两种感觉终末在孤束核内的会聚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用微玻管将50%HRP 0.02微升注入12例大白鼠中缝大核,从颈髓到骶髓均可见到标记细胞,腰段较多;分布于双侧Ⅱ板层至Ⅹ板层,以Ⅶ板层为最多,其次为Ⅴ板层,Ⅳ板层居第三位,总的分布为Ⅶ层>Ⅴ层>Ⅳ层>Ⅲ层>Ⅷ层>Ⅹ层>Ⅵ层>Ⅸ层>Ⅱ层。标记细胞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多角形及梭形等。多数在20—40微米之间,占标记细胞总数的61%,大于40微米者占12%,小于20微米者占27%。本实验证明脊髓灰质向中缝大核的投射较为广泛,为中缝大核针刺镇痛的机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同时讨论了脊髓灰质—中缝大核纤维联系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WGA-HRP顺、逆行追踪法研究了下丘脑室旁核(Pa)向延髓吻侧腹外侧区(RVL)的投射。将WGA-HRP注入RVL,在Pa、下丘脑外侧区和背侧区观察到逆行标记细胞。位于Pa的标记细胞从前向后逐渐增多,主要位于Pa的后部,尤以后部背内侧区为多。将WGA-HRP注入Pa,观察到顺行标记的Pa下行纤维主要在同侧RVL下行,集中走行在一个宽约0.5mm,距腹面0.0-0.2mm的区域,往尾侧逐渐偏向外侧,纤维束的中心距中线3.0-4.0mm。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观察到从上述Pa下行纤维发出的呈串珠状的典型标记终支。这些终支伸向深面,可达离腹面1.0mm的区域,多见于斜方体尾侧1.0-3.0mm的部位。以上结果表明,猫Pa存在向RVL的纤维投射。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将WGA-HRP分別注入家兔脊髓一侧的颈、胸、腰等不同节段,逆行追踪小脑中央各核向脊髓的直接投射。结果表明,小脑中央核的标记神经元恒定地见于颈段(C_1~C_4)注入例动物,而未见于下颈段(C_6~C_8)和胸腰段注入例动物。标记神经元仅出现于注入侧对侧的小脑顶核及间位核的尾侧部。研究结果提示,家兔小脑顶核及间位核的尾侧部,有向颈髓的直接越边投射。本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将30~50%HRP导入20例实验动物一侧的丘脑腹后内侧核和10例实验动物的一侧的下丘脑外侧区。标记细胞出现在双侧孤束核上、中、下三段,但以注射同侧多见,中、下段标记细胞出现数量较多,上段较少。标记细胞在孤束核各亚核的分布也不相同,在内侧亚核、连合亚核内较为密集。标记细胞以中、小型为主,偶见大型,多为梭形,亦可见多角形,标记细胞有1-2个突起且可见分叉;标记细胞直径为15~25μm,本文证实了孤束核的中、下段向丘脑腹后内侧核及下丘脑外侧区存在着直接的上行投射,并推测该投射可能是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包括内脏痛)的上行通路之一。本文还结合文献对体壁传入与内脏传入神经元在孤束核以上的高位中枢内的汇聚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正> 近十几年来,由于神经解剖学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过去认为哺乳动物下丘脑与脊髓间通过多突触间接联系的观点被更新。Kuypers等(1975年)首次用HRP法发现大鼠下丘脑至脊髓有直接下行投射;鞠躬(1981年)首次报告猫脊髓至下丘脑之间有直接上行投射;我们曾用WGA-HRP法对大鼠下丘脑至脊髓的直接下行通路进行了较全面的观察,但未能发现  相似文献   

10.
7只成年大白鼠,在脊髓颈膨大一侧,多点注射50%辣根过氧化物酶生理盐水溶液后,主要在注射侧发现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外侧核、穹窿周核、下丘脑前核、背内侧核、室周核、下丘脑后核、交叉上核和视上核等9个神经核都有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HRP标记神经元。其中室旁核数量最多,下丘脑外侧核次之。其它核数量较少。下丘脑投射到脊髓的神经纤维中可能有部分纤维参与下丘脑针刺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海人酸注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HRP注入脊髓(SpC)相结合的方法在电镜水平对PAG-NRM-SpC通路进行了研究。在大中缝核(NRM)内可见四种突触:(1)溃变轴突终末与HRP逆标胞体形成轴-体突触;(2)溃变轴突终末与非HRP标记的远端树突形成轴-树突触;(3)HRP顺标轴突末梢与非HRP标记的树突和HRP逆标胞体形成轴-树和轴-体突触。我们认为:PAG-NRM-SpC间接通路在NRM中可能有单突触和通过中间神经元两种联系方式。NRM和SpC之间有往返联系。  相似文献   

12.
江翠娥  朱成 《解剖学杂志》1992,15(5):352-354,T030
用免疫组化光镜、电镜方法,观察脊髓半横断18天后大鼠的脊髓和下丘脑SS神经元的分布状况。主要结果:(1)脊髓损伤侧断面上方的背角I~Ⅲ板层,呈色较淡,其SS阳性反应既弱于健侧,也弱于对照鼠两侧相应区域的反应。(2)下丘脑SS阳性细胞增多,在室周核尤为显著(P<0.05);(3)电镜观察显示:断面上背角SS阳性细胞内阳性颗粒甚少,偶见变性胞体及纤维,室周核SS神经元阳性物则较多,细胞器也较丰富。著者认为:断面上方背角区的变化主要与SS上行传导纤维离断,而其远端SS量减少有关,室周核SS神经元的增多,则可能为代偿性的负反馈之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下行投射终末在脊髓灰质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应用PHA-L顺行追踪技术研究了大风延髓网状背测亚核(SRD)至脊髓灰质下行投射的终止部位。结果表明:SRD发出的下行纤维走行于脊髓的背外侧京中,从高位至低位,脊髓灰质中的PHA-L顺标终末的密度逐渐降低。SRD的下行投射终未在脊髓中具有明显的同侧分布优势,主要终止在同侧脊历灰质的Ⅳ~Ⅶ层和X层,Ⅰ、Ⅱ层中只有少量的标记终末,对侧脊髓灰质中除了在Ⅳ层和X层中有中等密度的颁标终末分布外,其余各层中几乎无标记终未、PHA-L顺标终未与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维终末在Ⅰ.Ⅱ层内重叠公布.本研究为SRD在调控脊髓的伤害性信息传递方面也起重要作用这一论点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脊髓挤压伤后血-脊髓屏障(BSCB)的通透性变化,本研究选用体重180~200g成年雄性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3)和脊髓损伤组(n=6)。后者又分为伤后0、8、24、72h以及1周、2周等6组,每组6只,再分为A组、B组,每组各3只。脊髓损伤组A组的组织切片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脊髓损伤后的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和B组动物股静脉注射30g/L伊文思蓝,30min后,以温生理盐水及4%多聚甲醛灌注动物,取出脊髓,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到,脊髓挤压伤术后72h内,损伤区周围均可见伊文思蓝染色,至1周后损伤区周围未见伊文思蓝染色。本研究结果提示,脊髓损伤72h内可能为有效给药时间窗,1周后给药,药物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将难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药促进大鼠脊髓修复再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毡等超微结构的变化和中药脊髓Ⅰ号对大鼠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和促修复再生作用。方法:制备下胸髓右侧半横断损伤的Wistar大鼠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和分析,脊髓Ⅰ号对脊髓损伤区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与受损神经组织修复再生的关系。结果:(1)在空白对照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胞体,轴突和树突野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服用脊髓Ⅰ号可以保护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并且促进受损神经元胞体,神经纤维和树突野的修复再生;(2)脊髓Ⅰ号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周细胞的反应比较轻微。结论:脊髓损伤后及时服用脊髓Ⅰ号,可以有效地保护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组织,抑制神经胶质和周细胞的增生反应,创造有利于神经元再生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成年Wistar大鼠32只,分为4组.分别按Alien法制成脊髓完全性(545gcf)和不完全性(21gcf)损伤模型.每种损伤模型文分别制成MNTF的实验组和盐水对照组。术后4周,分别做Glees、Nissl染色和ChAT、GFAP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在镜下观察了运动神经元营养因子对脊髓急性撞击伤病理变化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神经元营养因子对Allen法所致的完全性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不明显,但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具有局限脊髓空洞、促进瘢痕愈合和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脊髓前动脉形态及结构成分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大鼠脊髓前动脉形态结构的增龄变化。方法:运用透射是及图像分析方法。结果;大鼠脊髓前动脉形态结构的增殖变化主要有管避暑增厚,仙皮细胞变化脱落,内弹性膜变薄、折叠减少,并出现崩解断裂,中膜平滑产生堆集并凸入管腔。随月龄增加,脊髓前动脉生纤维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胶原纤维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1),血管的C/E值也显著增加(P〈0.01)。结论:脊髓前动脉形态结构2的老龄变化可能与因管性疾  相似文献   

18.
向家兔坐骨神经的分支一胫神经、腓神经、比目鱼肌(腓肠肌)神经、腓肠皮神经分别注入HRP溶液,跨越神经节追踪了各该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分布,得到了下列几点规律性认识。 1.来自皮肤的外感性传入纤维分布于后角浅层(Ⅰ—Ⅳ层),来自肌肉的Ia类粗纤维分布于后角深层及中间带外侧核区、前角。 2.外感性细纤维在后角Ⅱ、Ⅲ层有浓密的投射,各神经有特有的占位区。内脏初级传入纤维不向Ⅱ、Ⅲ层投射。 3.与痛党有关的Aδ、C纤维经Lissauer's束投射向后角Ⅰ、Ⅱ层,其它感觉的外感性纤维经后索分布于后角Ⅳ层并有一部分入Ⅲ层。 4.Ia类粗纤维经后索入灰质,首先在Ⅴ、Ⅵ层内侧部形成浓密的晶体形终末区并经Ⅵ层中央部向中间带外侧核区、前角运动核区(Ⅸ层)放散。粗纤维在后索内形成升、降支,向吻侧跨约10个节段逐节发出侧支终止在相当于Ⅴ、Ⅵ层内侧部处;向尾侧终止于骶、尾各节段的后连合核区。 5.进入脊髓的各类纤维中,止于Ⅰ、Ⅱ层的细纤维跨节段最少;止于Ⅳ层的外感性纤维向吻侧跨2—3节,向尾侧直达尾髓;Ia类粗纤维跨节段范围最大,升支可达T_9,降支直达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