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6年我院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成人间亲体肝移植以来,我们克服了移植物尺寸不匹配等问题,开始广泛开展该手术。我院至今已完成右半肝亲体移植283例,住院死亡率为4.2%,5年及10年生存率(包括住院死亡例数)分别为83.1%和76.9%。在尸体供体短缺的国家,此手术尤其适合于各类急、慢性肝病以及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其远期生存率与尸体肝移植相同。通过多变量分析,肝癌是惟一影响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远期死亡率的因素。如果把肝癌患者从样本中排除,则活体肝移植的远期生存率优于尸体肝移植。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和移植肝的实际生存时间,肝移植后死亡的原因及肝移植后的复发率。 方法 根据QLTS的数据库中的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52例共接受54次肝移植的PBC患者。52例PBC肝移植患者中,平均年龄(5 3.2±6.7)岁,平均随访时间是(5 5.4±11.3)个月。分析术前的临床特征、移植后生存情况和死亡原因,采用欧洲模式计算未接受肝移植患者和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的生存率。 结果 PBC肝移植患者的1、5、1 0年的实际生存率分别为8 8.4%、80.1%和76.9%,未接受肝移植患者实际生存率分别为80.9%、6 5.4%和19.8%。PBC患者移植后的生存率比未接受肝移植的患者(欧洲模型)预期生存率高。有6例患者经肝活检后证实PBC复发,平均复发时间(34.1±10.2)个月。肝移植术后死亡的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腹腔内出血、肾功能衰竭、败血症及心血管疾病。 结论 肝移植可提高P B C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活体肝移植非标准供肝受体的并发症及生存率,分析活体肝移植中非标准供肝的可用性.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移植中心2001年1月-2007年12月完成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并资料齐全的患者92例.比较不同供体年龄、性别配型、供肝脂肪变程度、移植物质量与受体体质量比(GRWR)、肝中静脉重建情况,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X2检验或Cpx回归分析.结果 使用脂肪变性≥30%供肝的4例受体术后都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肝功能衰竭,均在观察时间内死亡,而脂肪变性<30%的受体中,术后6个月生存率为91.7%.虽然GRWR<0.8%的受体生存率(86.9%)与GRWR≥0.8%的受体生存率(8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2,P>0.05),但小供肝组流出道的重建情况与其生存率相关(X2=10.612,P<0.01).供体年龄是否≥50岁和供、受体性别是否配型等对术后6个月并发症及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供肝脂肪变性≥30%对生存率有较大的影响.结论 供肝脂肪变性程度是影响受体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而以往认为的GRWR<0.8%现已不是绝对的禁忌标准,但必须保证小供肝受体流出道通畅.供体年龄≥50岁、交叉性别供肝对受体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的糖尿病受到广泛重视 ,发病率约为 4 %~ 2 0 %。其发病机理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移植肝功能、胰岛素抵抗、免疫抑制剂、病毒感染等。糖尿病对肝移植术后 1a、5a的生存率无影响 ,宜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并建议肝移植术后使用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5.
<正>肝癌的临床治疗手段众多,以肝切除术为代表的外科治疗仍是肝癌首选治疗方法[1],多项大型回顾性研究及荟萃分析显示,部分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40%;对于肝功能较好及早期肝癌患者,肝切除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60%[2]。然而,患者手术切除后5年的复发率也超过70%[3],而且目前国际上仍没有公认的能够有效地预防术后复发的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肝移植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分析影响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14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34例肝移植病例,统计生存率,分析并发症、死亡原因。生存率估计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本组1、3、5年实际生存率达到82.8%、64.4%和50.9%。Child-Pugh A级与B/C级患者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56、0.486、0.261)。尸体肝移植患者与活体肝移植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6、0.006)。结论有选择地实施肝移植可以取得良好疗效。肝癌复发、胆道吻合口狭窄、免疫抑制剂副作用是影响本组肝移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7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评估及术后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肝功能及病毒复制状况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按改良Child肝功能分级法对7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接受手术治疗者作术前肝功能评估,并对术后并发症、肝炎再活动、1年和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肝功能分级与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5年生存率依次为A级〉B级〉C级;活动性肝硬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静止期肝硬化(P〈0.01);急症手术者术后死亡率显著高于择期手术者(P〈0.01);术前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术后半年内肝炎活动率显著高于病毒复制指标阴性者(P〈0.01)。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与术前肝功能贮备密切相关,急症手术的风险较之择期手术的风险为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ALF)的临床疗效,总结移植前处理、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术中关键技术应用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9年9月2006年2月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治疗15例AL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术后1年生存率87%(13/15)。其中2例急性肝衰竭型威尔逊氏病患者术后角膜K—F环消失,血清铜蓝蛋白恢复正常。1例术后第11天死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第6天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其余11例HBsAg转阴。结论肝移植是治疗ALF的有效方法,能提高ALF患者的生存率;年龄不应作为ALF患者肝移植的禁忌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恰当的移植时机选择以及术中关键技术的使用是提高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肝脏》2017,(1)
正肝脏移植术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和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不断提高,但其1年生存率仍然低于85%,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是提高肝移植效果的重要手段~([1])。由于我国大陆肝移植手术普及开展明显晚于国外,供体受体的客观条件与国外不尽相同,因此,总结分析我国目前条件下肝移植术后早期(存活期1年)的死亡原因,及早采取  相似文献   

10.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中远期临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后患者 12年的随访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以确定再狭窄率、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1990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随访资料完整的 3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其中男性 86例、女性 2 5 8例 ,年龄 15~ 70岁 ,平均 (40 2± 9 6 )岁。随访时间 1年~ 12年 ,平均 (3 6± 2 5 )年。对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 ,用cox风险模型作分析。结果 术后 1~ 12年随访表明 ,344例 1年无事件生存率 10 0 % ,再狭窄 9例 (2 5 % ) ;2 86例 3年无事件生存率 97% ,再狭窄39例 (13 6 % ) ;2 2 1例 5年无事件生存率 91% ,再狭窄 6 0例 (2 7 1% ) ;81例 8年无事件生存率 80 % ,再狭窄 32例 (39 5 % ) ;4 2例 10年无事件生存率 6 9% ,再狭窄 2 0例 (47 6 % ) ;16例 12年无事件生存率6 3% ,再狭窄 9例 (5 6 3% )。改良记分≤ 10分组的无事件生存率优于记分 >10分组。结论 多数PBMV患者中远期疗效良好。改良记分≤ 10分、窦性心律、术前心功能较好、术后瓣口面积较大以及双侧交界裂开的患者PBMV中远期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移植的可行性、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时机及术后肿瘤复发的防治。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1月103例实施肝移植的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结果米兰(Milan)标准组患者术后1、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7%、74.2%,无瘤患者分别为91.4%、71.5%;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UCSF)标准组患者术后1、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0%、70.2%,无瘤患者分别为90.3%、68.4%;超UCSF标准组患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为72.2%,无瘤患者为66.6%。Milan、UCSF标准组的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与超UCSF标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lan标准组的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与UCSF标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SF标准扩大了原发性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范围,更符合作为选择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患者的标准;晚期原发性肝癌不是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部分原发性晚期肝癌肝移植也可获得长期生存;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是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肝病患者常伴发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和肝移植患者中,感染已成为影响预后最主要的因素.无论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种类,发生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是未发生感染者的4倍.肝功能衰竭和肝移植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受各种细菌、真菌或其他罕见病原体侵袭.细菌感染常诱使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加重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1-2].随着肝移植患者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也不少见.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已成为延长终末期肝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加断流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例患者的手术死亡率,死亡原因与不同年限生存率,术后再出血,肝功能分级对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及术后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腹水及劳动力变化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术后1,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96.5%,81.2%,70.03%,54.6%,10.0%。结论 断流术对晚期血吸虫病门脲同压患者疗效确切,而术后加强保肝和血吸虫病原治疗,是提高远期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脏移植 (OL Tx)是急性暴发性肝衰和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自 196 3年 Thomas E.Starzl成功施行首例OL Tx以来 ,目前世界上已有 2 5 8个移植中心可开展临床肝脏移植 ,近年来国内也有多家单位成功开展。国外其术后 1年生存率达 90 % ,5年生存率已近 70 % ,而国内亦有 1年生存率达到 70 %的报道。肝脏移植是临床上最复杂的手术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可明显影响手术效果和供体资源的利用 ;患者的术前状况、供肝质量和手术技术是决定术后早期病程的重要因素。术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降低术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3年6月-2017年1月因HLD行肝移植手术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中的Friedman检验,组内采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中的Wilcoxon秩检验。结果 15例患者中行经典原位式肝移植13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2例。围手术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2例患者术后半年后失访,1例患者术后存活14个月,1例患者术后存活5年8个月,余10例患者存活至今。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予以常规激素冲击治疗后4例好转,余2例中1例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予以更昔洛韦抗病毒之后好转出院,另1例激素冲击疗效不佳,后又出现慢性排斥反应,于术后5个月行再次肝移植,术后恢复良好出院。术前10例K-F环阳性患者皆有不同程度改善,消失或变淡。术前3例严重精神神经症状的患者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半年至1年基本恢复正常。除1例围手术期死亡外,余14例术后1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原位肝移植术能有效改善HLD患者的铜代谢功能、肝功能状况及神经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RFA)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肝血清学指标的变化、生存率、死亡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该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4月收入院的老年肝癌患者60例( RFA治疗30例,TACE治疗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生存率及死亡原因的异同。结果 RFA及TACE治疗均对肝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TACE组谷丙转氨酶( ALT)治疗前后差值大于RFA组(P<0.05)。 RFA组和TACE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6.8%、54.8%、45.8%和73.3%、65.5%、40.9%(P>0.05)。死亡原因依次为消化道出血、再发肝癌结节破裂、肝性脑病、全身衰竭。结论老年肝癌的RFA治疗肝损害轻,与TACE治疗相比,术后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时冠状动脉支架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3年11月至2005年9月,14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肝动脉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治疗,其中早期治疗10例,延迟治疗4例。总结肝动脉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的技术结果、肝动脉通畅及患者临床转归等情况。结果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成功率达100%。中位随诊146d(9~345 d),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6 d和45 d出现再狭窄,其余患者肝动脉均保持通畅;10例早期介入治疗的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9 d和30 d死于败血症性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患者由于反复胆道感染于术后147 d接受再次肝移植,其余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正常且无症状生存。4例延迟治疗的患者中,1例生存至今已345 d,但肝功能反复出现异常,其余3例死于肝脓肿和胆道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肝动脉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可以成功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早期介入治疗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肝窦内皮细胞的凋亡与移植肝保存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接受 ,并已成为 2 1世纪普外科发展的重点。目前 ,长期存活率已接近 70 % ,但仍有 5 %~ 15 %的患者 ,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导致移植后肝功能衰竭而被迫再移植。现在 ,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已成为继排异反应之后第二大需再移植的原因。同时还有 10 %~ 2 5 %的患者 ,移植后出现移植肝原发性功能紊乱 ,致术后恢复的延迟和困难。以上这些都与移植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现大量的研究证明 ,肝窦内皮细胞(SEC)的损害直接导致了移植肝保存再灌注的损伤。SEC具有保护肝实质细胞免受损害及…  相似文献   

19.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4例次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终末期肝病患者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介绍肝移植供体获取和受体手术的方法和术后处理方案。方法:对13例患者行14次手术(再次肝移植1例),其中乙肝肝硬化并肝癌7例,终末期乙肝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并“意外癌”1例,重症肝炎肝衰4例(1例为肝移植术后10个月,因乙肝复发,重型肝炎行二次肝移植术)。手术行改良背驮式5例,经典非转流术式9例次,其中1例行减体积肝移植(左肝外叶切除)。结果:手术移植物成活率100%,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和功能延迟恢复发生。手术成功率:良性终末期肝病和肝癌100%(9/9),重症肝炎为60%(3/5),总成功率为85.7%(12/14)。远期存活8例,存活1年以上5例。结论肝移植是治疗由各种急、慢性肝病导致的终末期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有效方法。良性终末期肝病和早期肝癌的手术效果良好,明显优于重症肝炎和晚期肝癌。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式,良好的供体质量,术中麻醉管理和术后早期ICU的围手术期管理,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术后并发症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乙肝和肝癌等移植后易复发疾病的控制,对于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供肝在成人肝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23例接受HBsAg阳性供肝的成人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全部为男性,中位年龄42.5岁(29 ~ 61岁),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其中13例术前HBsAg、HBeAg和抗-HBc为阳性,10例术前HBsAg、抗-HBe和抗-HBc为阳性.供体HBsAg均为阳性,术后口服恩替卡韦0.5mg,1次/d,静脉滴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术后1周每天滴注2000 IU.术中及术后采用无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术后第1、7、14、21、30天检测患者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 DNA水平,并行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个月后每月检测及检查1次,并记录患者术后肝功能、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感染、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乙型肝炎复发、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等数据.结果 围手术期2例患者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其余21例患者随访至2010年12月(10 ~ 3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乙型肝炎未转阴,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因胆道缺血再次行肝移植,3例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后9、14、18个月死于肿瘤复发,18例患者生存,肝功能良好,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脏形态、质地良好,HBV DNA监测显示其均为阴性.随访期内,23例患者的生存率为78.3%(18/23),移植肝生存率为73.9%(17/23),未出现乙型肝炎复发所致的肝功能异常、移植肝丢失和病死患者.结论 HBsAg阳性供肝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