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柯材  刘林 《现代保健》2013,(12):159-16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其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总体生存率提高获益于移植供者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的改进、支持技术的提高,尤其现今造血干细胞来源多样性、预处理方案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2.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苯中毒致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方法 用HLA配型全相合的女性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 1例苯中毒致SAA男性患者。输入单个核细胞数为 9.4 1× 10 8 kg、CD34 阳性细胞为 12 .4 9× 10 6 kg、粒 -巨噬细胞系祖细胞集落数为 8.2× 10 5 kg。预处理方案由环磷酰胺加全身照射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组成 (环磷酰胺总量 12 0mg kg ,全身照射为 8Gy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总量 6 0mg kg)。为防止植入失败 ,移植后第 18天再次输入供者白细胞层 ,其中单个核细胞数为 9.0 2× 10 8 kg、CD34 阳性细胞为 10 .6 2× 10 6 kg、粒 -巨噬细胞系祖细胞集落数为 6 .3× 10 5 kg,并用环孢菌素A和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 输入单个核细胞后白细胞最低值为 0 ,血小板最低值为 3× 10 9 L ;中性粒细胞于移植后第 2 1天开始大于0 .5× 10 9 L ,血小板于移植后第 2 8天开始大于 5 0× 10 9 L。移植后第 4个月出现皮肤局限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受者染色体转为 4 6 ,XX ;ABO血型由B型转为O型。结论 此例为国内首例采用Allo PBSCT治疗苯中毒致SAA并获得成功 ,为苯中毒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氟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TX)预处理方案(Fc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的可行性。方法9例重型再障患者接受HLA全相合并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采用FC方案:即氟达拉滨(Flu)30mg/m^2,静脉滴注,1/d,d-6-d-2,共5d;环磷酰胺(CTX)50mg/kg,静脉滴注,1/d,d-5-d-2,共4d。环孢素A(CsA)+骁悉(MMF)联舍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中位时间为12(10-16)d,PLT≥20×10^9/L的时间中位时间为14(12-19)d。移植后30d检测证实均为供者型完全嵌合状态。1例发生肠道Ⅱ度急性GVHD,1例发生皮肤I度急性GVHD,1例出现慢性GVHD,Ⅱ度以上(含Ⅱ度)急性GVHD总发生率仅为11.1%。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9例患者均无病存活。结论Fc预处理方案植入率高,预处理相关并发症少,无病生存率高,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衰竭综合征,典型特征是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池的枯竭。近年来临床和实验资料充分支持再障的发病机制类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应属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取得良好疗效并已成为再障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对再障的认识也将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谷氨酰胺双肽在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双肽(Gln)在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中的作用。方法将24例进行Allo-PBSCT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分为标准化胃肠外营养液组(标准组,n=13)和加用Gln双肽的胃肠外营养液组(Gln组,n=11),造血干细胞输注后第1天开始给予胃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基本相同,Gln组有3人发生粘膜炎,标准组有8人,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Gln组有1人发生严重腹泻,标准组有4人,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Gln组有1人发生临床感染,标准组有4人,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标准组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时间为(13.9±3.4)d,Gln组为(13.9±3.3)d,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Gln组抗生素治疗时间为(12.2±2.1)d,标准组为(15.3±2.6)d,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Gln组住无菌病房时间缩短[(29.7±1.3)dvs(33.1±2.6)d,P<0.05]。结论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移植成功的时间无差异,但Gln能减少粘膜炎、严重腹泻和临床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抗生素治疗时间及住无菌病房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索应用免疫抑制疗法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特征、临床疗效、预后效果等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5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后并发血流感染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及血流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58例患者应用免疫抑制疗法后发生血流感染患者21例,感染率为36.21%,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7株占90.00%,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株占10.00%,以粪肠球菌为主。猪-ATG剂量及极重型患者是造成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极重型患者是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应用免疫抑制疗法与引起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感染有较大关联,且感染率极高;经应用免疫抑制疗法后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后效果一般,应制定改良或更有效疗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与单用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CSA)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间疗效差异,并研究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前,患儿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e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反应程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确诊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为68例,其中55例采用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ST组),13例因经济原因采取单用环孢菌素A治疗(CSA组),比较两组疗效差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在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前做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试验性治疗,根据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反应程度,将IST组分为G-CSF反应IST亚组(n=13)与C-CSF无反应IST亚组(n=11),比较两亚组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后6个月及长期疗效差异。结果IST组和CSA组患儿治疗的平均显效时间分别为3.4个月(1~13个月)和4.5个月(1~15个月)。IST组和CSA组患儿患儿治疗后第1、第3、第6、第9及第12个月末的有效率分别为70.9%,58.2%,79.5%,87.2%和89.7%VS.46.2%,38.5%,46.2%,61.5%和61.5%。随访1年以上,IST组有效率为89.7%(35/39),CSA组患儿有效率为61.5%(8/1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Х^2=5.419,P〈0.05)。G-CSF反应IST亚组及其无反应IST亚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76.9%(10/13)和45.6%(5/11),两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G—CSF反应IST亚组患儿总有效率(92.3%,12/13)较无反应IST亚组(54.5%,6/11)高,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强化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环孢菌素A。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前,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有反应的患儿,强化免疫抑制治疗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组织细胞病(MH)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对1例MH患者进行Allo-HSCT,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预处理方案进行亲缘HLA全相合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联合短疔程甲氨蝶呤的方案. 结果 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顺利,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5×109/L时间为+20 d,Pt>20×109/L时间为+27 d.患者+30 d行骨髓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CR检测显示为完全供者的基因型,移植后2个月发生Ⅱ度急性GVHD,加用泼尼松后病情得到控制,未发生慢性GVHD,随访至移植后8个月,造血功能恢复良好,病情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仍在继续随访中. 结论 对符合传统意义上或WHO重新定义的MH患者,Allo-HSCT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蔡园  陈华 《现代养生》2023,(18):1416-1418
目的 分析评价针对性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免疫抑制治疗,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AN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0%低于对照组的82.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措在免疫抑制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临床应用效果较好,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白细胞相关感染的预防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8月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2例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其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 102例白血病患者在移植后发生感染38例,感染率37.25%,血液标本培养出病原体79株,其中细菌43株占54.43%,真菌19株占24.05%,病毒17株占21.52%;通过logistic分析,影响患者移植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年龄≥45岁、移植前感染、移植前未缓解、无关供者、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发生≥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移植前感染和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影响因素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移植前感染和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相关感染的独立因素,临床要保持病房的无菌,改善环境,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术后监测的频次等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1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8例发生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发生率为5.7%,检出的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2株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选用敏感抗真菌药物治疗后5例获得治愈,3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死亡率较高,应二级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减少真菌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观察心肌梗死(心梗)后不同时期的组织学及心脏功能的变化,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将36只雄性青紫兰兔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即时移植组(A组),即时对照组(A1),2周后移植组(B组),2周后对照组(B1组),4周后移植组(C组),4周后对照组(C1组)。用液氮冷冻法制成心梗模型。将经5-氮杂胞苷(5-aza)诱导过的骨髓干细胞,于心梗形成后的即时、2周和4周,注射入心梗区。4周后。分别使用M型超声心动图和在体心功能检测系统,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 m ax)、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结果即时移植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 ax)、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变化(P>0.05)。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EF、FS、dp/dtm ax、LVSD、LVDD也无明显变化(P>0.05)。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即时治疗组、4周后治疗组相比,EF、FS、dp/dtm ax、LVSD、LVDD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心梗后第2周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有效的减轻心室扩张,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清髓性化疗结合CD34+细胞分选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RSLE)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例,采用异环磷酰胺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百特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通过CD34+细胞分选仪分别得到了2.6×106/kg、2.1×106/kg CD34+细胞;预处理回输前6 d每日应用氟达拉滨50 mg/d(共5 d)+回输前3 d始每日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80 mg/(kg·d),共5 d.结果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异常免疫学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抗体全部阴转,肾功能、尿常规恢复正常.结论非清髓性化疗结合CD34+细胞分选的APBSCT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Infection with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s a life-threatening, but vaccine preventable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post allo-HSCT immunization schedules, starting 3–6?months after HSCT, focuses on short-term immunogenicity while long-term immunogenicity is not well characterized. The current Dutch immunization schedule, which starts at 12?months post allo-HSCT, was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concerns on the coverage of long-term immunogenicity i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We recently encountered two cases of allo-HSCT recipients who developed 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 (IPD) despite adequate revaccinations, which led us to question the immunogenicity of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s in this patient group, and whether the currently existing vaccination schedules are appropriate. We included allo-HSCT recipients, vaccinated from one year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tested antibody responses to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 We also performed a systematic review. Antibody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in 42 of 103 (41%) patients, with a response rate of 85% to PCV13 and 62% to PPSV23-unique serotypes. In six relevant studies, protection rates varied between 64 and 98%. Antibody responses in early and late vaccination schedules were similar, but adequate antibody responses were maintained better after late vaccination. Therefore, we propose a vaccination schedule that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early and late vaccination. This new schedule has been introduced since March 2018 in the two academic hospitals i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ONFH)的影响因素及可能机制.方法 追踪随访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接受Allo-HSCT的102例白血病患者,在术后2年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ONFH的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从初诊到术后2年内甲泼尼龙(MP)的用量.对既发生了急性GvHD(aGvHD)又发生了慢性GvHD(cGvHD)的患者,在MP用量不同阶段定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外周血中破骨细胞分化指标可溶性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的配体(sRANKL)的水平以及破骨细胞代谢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与Ⅰ型胶原蛋白羧基末端交联肽(CTP-Ⅰ)的水平,并分析Allo-HSCT术后ONFH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Allo-HSCT术后2年内,共有7例白血病患者发生了ONFH,发生率为6.9%(7/102),ONFH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和供者类型无关;ONFH均发生在既有aGvHD又有cGvHD的患者中,ONFH发生率可达21.9%(7/32),明显高于无GvHD、单纯aGvHD和单纯cGvHD患者(P<0.05);在既有aGvHD又有cGvHD的患者中,ONFH阳性患者MP用量(232.7±28.6)mg/kg,明显高于ONFH阴性患者的(115.1 ±16.9)mg/kg(P<0.05).ONFH发生时,患者血浆中sRANKL、TRAP-5b和CTP-Ⅰ的水平明显高于预处理前和术后28 d(P<0.05),且以上指标与MP用量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97、0.664和0.682,P值均<0.05).结论 白血病患者Allo-HSCT术后,ONFH的发生与抗GvHD治疗过程中MP用量有关,MP可通过引起患者体内破骨细胞分化及代谢水平增加,导致ONF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供鼠C57BL/6(H-2b)的骨髓细胞和体外培养的BMMSC联合输给致死量照射的受鼠BalB/c(H-2d)。在移植后第1、7、14天检测受鼠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BPC);移植后第7、14天检测受鼠骨髓中的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结果联合移植组小鼠第7、14天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CFU-S数均显著高于单纯移植组(P<0.01)。结论BMMSC能促进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