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oll-like受体表达及溃结灵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溃结灵颗粒配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将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予(溃结灵和SASP)和对照组(予SASP),以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病变、主要症状积分作为观察指标;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法检测治疗前后肠黏膜组织内的Toll-like受体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腹泻、腹痛、腹胀、脓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多项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随着病变组分级程度的增高,患者TLR2的蛋白表达逐渐增强,治疗组治疗后TLR2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溃结灵配合SASP有确切的治疗UC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止TLR4和CD14蛋白表达,减弱CD14和TLR2的协同作用,抑止TLR2依赖的脂蛋白(BLP)信号转导,进而磷酸化激活κB的功能减弱,使损伤的内皮细胞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2.
溃结灵颗粒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oll-like受体等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溃结灵颗粒配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探讨溃结灵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 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溃结灵颗粒+SASP)和对照组(SASP),观察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病变、主要症状积分变化.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法检测治疗前后肠黏膜组织内的Toll-like受体4(TLR4)、CD14、核因子-k B p65(NF-k B p65)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2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脓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症状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治疗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方面较对照组作用明显(P<0.01,P<0.05).TLR4、CD14、NF-k B p65的IA值在UC病理分级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TLR4、CD14、NF-k B p65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P<0.05).2组TLR4、CD14与NF-kB p65蛋白表达治疗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渍结灵颗粒配合SASP有确切的治疗UC的作用,效果显著.很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和CD14蛋白表达、阻断其受体蛋白,磷酸化激活kB的功能减弱,使损伤的内皮细胞得以修复,继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防御素、白细胞介素-8表达及溃结灵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防御素(HNP1-3)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观察中药溃结灵煎剂对HNP1-3和IL-8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肠湿热型活动期UC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溃结灵+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疗程为12个月。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法检测治疗前后肠黏膜组织内HNP1-3及IL-8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病变组分级程度的增高,HNP1-3、IL-8细胞因子的表达逐渐增强,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NP1-3、IL-8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P0.05)。2组HNP1-3、IL-8的蛋白表达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灵配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很可能是通过抑制IL-8等细胞因子对中性粒细胞的激活,不能或减少释放细胞毒性防御素,使损伤的内皮细胞得以修复,继而达到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溃结灵颗粒配合柳氮磺胺吡碇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药溃结灵颗粒配合柳氮磺胺吡啶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溃结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组(溃结灵+SASP)和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以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病变、主要症状积分作为观察指标;观测肠黏膜组织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及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免疫指标T、B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脓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症状方面,两组自身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方面较对照组作用明显(P<0.01,P<0.05)。而对于改善脓血便、黏液便症状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P<0.01)。对于细胞脱颗粒,治疗组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B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0.01),外周血总T细胞和Ts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疗前疗后对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溃结灵配合柳氮磺胺吡啶有确切的治疗UC的作用,效果显著,这可能与它能减轻炎症、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溃结灵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们自拟溃结灵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8例,疗效满意,并与西药治疗2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全部经结肠内窥镜检查确诊,并除外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疾患,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9~60岁,平均32岁;平均病程5.6年;内窥镜下见黏膜充血、水肿、粗糙易出血者10例,见多发性糜烂或溃疡者13例,见假性息肉者5例。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57岁,平均31.5岁;,平均病程5.4年;内窥镜下见黏膜充血、水肿、粗糙易出血者6… 相似文献
6.
溃结灵颗粒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oll-1ike受体等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溃结灵颗粒配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探讨渍结灵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溃结灵颗粒+SASP)和对照组(SASP),观察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病变、主要症状积分变化。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法检测治疗前后肠黏膜组织内的Toll-1ike受体4(TLR4)、CD14、核因子-KBp65(NF—KBp65)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肠黏膜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2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脓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症状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治疗组在改善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方面较对照组作用明显(P〈0.01,P〈0.05)。TLR4、CD14、NF-KBp65的IA值在UC病理分级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TLR4、CD14、NF—KBp65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P〈0.05)。2组TLR4、CD14与NF—KBp65蛋白表达治疗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溃结灵颗粒配合SASP有确切的治疗uc的作用,效果显著。很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和CD14蛋白表达、阻断其受体蛋白,磷酸化激活KB的功能减弱,使损伤的内皮细胞得以修复,继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2006年3月~2008年2月,我们运用溃结灵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溃结灵保留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溃结灵保留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哈尔滨市第四医院刘敏(150020)哈尔滨市第八医院盛军红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里急后重、腹泻脓血便为主症的常见病症。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我们用溃结灵保...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效应T细胞活化的源头Treg/Th17入手,探讨溃结灵调节Th17和Treg的平衡转化机制,揭示溃结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深层次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25 g·L-1TNBS+50%的乙醇)诱导复制UC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溃结灵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另取12只SD大鼠设为正常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Th17细胞占总CD4+T细胞百分比及计算Treg/Th17之比。结果模型组Treg/Th17之比,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溃结灵高、中、低剂量组以及柳氮磺胺吡啶组Treg/Th17之比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溃结灵对TNBS诱导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外周血CD4+Foxp3+Treg细胞比例和降低CD4+IL-17A+Th17细胞比例,进而恢复机体Treg/Th17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
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Toll样受体2、4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粘膜Toll样受体(TLR)2、4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备UC大鼠模型,将48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溃结灵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分别检测肠粘膜TLR2、TLR4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TLR2、TLR4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溃结灵中、高剂量组TLR2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溃结灵高剂量组TLR4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UC大鼠结肠粘膜TLR2、TLR4基因高表达,溃结灵对TLR2、TLR4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抗UC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溃结灵煎剂对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组织HNP1-3、NO和MDA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组(予溃结灵、SASP)与柳氮磺胺吡啶组(予SASP),检测治疗前后肠黏膜组织内HNP1-3蛋白表达情况及结肠组织NO、MDA水平。结果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HNP1-3、NO和MDA的表达逐渐增强,三者呈明显正相关;两组治疗后HNP1-3、NO和MDA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治疗组的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溃结灵配合SASP治疗能使NO和MDA对组织的细胞毒性降低,从而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人群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方法研究共采集14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和14例健康人群粪便标本;根据细菌16S rR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经过Reads拼接,OUT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物种注释,α多样分析,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样品物种信息。结果在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组和健康人群组中之间肠道菌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8<0.01);且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健康人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健康人群中以Bacteroidaceae、Bacteroides、Firmicutes、Clostridia 等为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Lactobacillus、Lactobacillaceae、Erysipelotrichaceae、Erysipelotrichales等为主。另外,Akkermansia菌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处于富集状态结论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菌群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溃结灵对UC大鼠结肠黏膜pERK1/2、pMEK1/2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pERK1/2、pMEK1/2蛋白水平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采集结肠黏膜标本并提取全细胞蛋白,运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对PERK1/2和PMEK1/2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以β-actin作为内参,以目的蛋白与β-actin密度的比值作为目的蛋白的相对含量,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模型组pERK1/2、pMEK1/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3974±0.1017和0.6994±0.1372,均高于正常组(分别为0.2037±0.1234、0.4092±0.1177,P0.05,P0.01);溃结灵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060±0.1607和0.8928±0.1801,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SASP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299±0.2710和0.9053±0.1591,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pERK1/2、pMEK1/2蛋白表达有上调作用,提示溃结灵治疗作用可能与激活ERK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及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采用TNBS灌肠法,结肠黏膜EGF表达检测采用RT-PCR方法。结果模型组动物结肠黏膜EGF表达3d时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7,14d表达逐渐升高,与正常组无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溃结灵及SASP给药组3,7,14 d结肠黏膜EGF表达量逐渐增高,其中14 d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EGF在溃疡性结肠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先降低后增高的过程,可能与机体本身修复机制启动有关;药物干预可以增加EGF表达,且随时间延长作用增强,可能是其发挥促黏膜修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