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海伦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5,(2)
本文介绍用重组啤酒酵母制备adw亚型乙型肝炎疫苗以及该疫苗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将携带adw亚型HBsAg基因的酵母发酵培养后,经离心沉淀收集细胞,重悬于等体 相似文献
2.
张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5,(4)
作者采用DNA重组技术,在酵母和猴肾(COS)细胞中大量生产HBsAg,并提纯为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微胶粒。在酵母中应用的表达载体是pBR322质粒的衍生物。通过将HBsAg adw基因克隆在酵母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PD)启动子的下端,并用化学合成的DNA代替克隆基因的 相似文献
3.
谷正贤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6,(3)
作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与血源疫苗的免疫原性作了比较.试验对象为55名男性新兵,年龄17~19岁.所有受试者都对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接种方法为,每人每次肌肉接种10μg重组疫苗(Merck药厂生产,批号979/C-K564),共接种3次,分别于0、1和6月 相似文献
4.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近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雪翔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6,19(1):4-8
重组乙型肝炎(HB)疫苗问世已近十年,许多学者对这种疫苗的研制、免疫效果、免疫程序、免疫剂量、副作用、持久性以及与其他儿童常用疫苗的联合免疫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了回顾性概述。 相似文献
5.
李雪翔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6,(1)
重组乙型肝炎(HB)疫苗问世已近十年,许多学者对这种疫苗的研制、免疫效果、免疫程序、免疫剂量、副作用、持久性以及与其他儿童常用疫苗的联合免疫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了回顾性概述. 相似文献
6.
吴健兰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3,(2)
在非洲和亚洲许多国家,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传播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该疫苗对热敏感,故冷链系统至关重要,但疫苗本身的热稳定性也很重要。本文报道了一种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马正谊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2,(6)
最近有报告,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第3针注射时间,对刺激机体免疫应答和诱生抗-HBs非常重要。0、1、12月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0、1、2月,和0、1、6月。由于美国不再常规使用血源疫苗,因此,本文将测定和评价DNA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第三针注射时间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吴绍沅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7,(2)
作者用2.5μg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给54名17~19岁男性新兵分别接种3次(第0、1和6个月),与过去在同样条件下接种5和10μg重组疫苗组的结果进行比较。首针后第1、3、6和7个月用Abbott放射免疫试剂盒测定表面抗体(抗-HBs)和核心抗体(抗-HBc)。用稀释的WHO参考制剂的校准曲线校准抗-HBs国际单位含量。第1个月三组血清阳转率无统计学差异。加强接种时,5和10μg组已全部阳转,但2.5μg组54人中有4人未阳转。到第7个月,各组血清阳转率均达100%,但2.5μg组仍有3人(6%)抗-HBs未达到保护水平(10IU/l),另有8人(15%)抗体效价低于100IU/l。经非 相似文献
9.
汤一苇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5,(5)
血源乙型肝炎疫苗的效果及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它的制备和提纯费用很大,而利用酵母重组获得的HBsAg已发现可在小鼠、猴及黑猩猩中产生抗体。作者报道,30名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阴性、转氨酶正常的健康医学生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志愿接受由Merck研究室(批号954/C-J 625)生产的每支含10μg HBsAg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于0、1和6个月肌肉接种3次。对照组为以前 相似文献
10.
由于酵母重组乙型肝炎(HB)疫苗近来已获准使用,疫苗的开发已进入新时代。该疫苗将与血源性HB疫苗进行竞争,后者是用慢性HB感染者血浆制备的唯一正式产品。几项随机、双盲的安慰剂对照试验清楚地表明,血源疫苗在预防高危人群HB方面非常有效。血源疫苗于1981年得到批准,1982年7月普及使用后不久,在男性同性恋者中发现AI 相似文献
11.
沈志平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1,(4)
作者比较了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PHB,20μg)和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YHB,10μ)混合接种(皮下注射)与YHB单独接种的效果。把101名HBsAg和抗-HBs均为阴性的女职员分为两组:第1组59人,第1次接种PHB,第2、3次接种YHB;第2组42人,3次均接种YHB。她们都在接种第3次疫苗后测定抗-HBs。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BsAg和抗-HBs,以抗-HBs>2.0为阳性。结果发现,第3次疫苗接种后,第1组的抗-HBs为55.3±49.2,第2组为39.4±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是全世界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亟需发展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由于没有供该病毒繁殖的细胞培养系统,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只能从慢性携带者血浆中提取病毒颗粒,经灭活后制成疫苗。然而,由于血浆供应有限,生产成本高,导致价格昂贵,因此不能广泛使用。而遗传工程的应用则为生产廉价的乙型肝炎疫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生产和研制单位目前,全世界有许多生物工程公司研制重组DNA(rDNA)乙型肝炎疫苗,但已正式进行商品化生产的仅为美国的Merck Sharp 相似文献
13.
周祖木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8,21(5):196-199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此疫苗问世后的十年间,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成人和婴幼儿偶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本文对以前发表的资料进行了综合,结果表明,不良反应表现为速发型反应(过敏反应和荨麻疹)和迟发型反应(皮肤,风湿性,脉管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小球肾炎),血液学,眼科和神经系统反应)。本文还对致病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周祖木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8,(5)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此疫苗问世后的十年间,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成人和婴幼儿偶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本文对以前发表的资料进行了综合。结果表明,不良反应表现为速发型反应(过敏反应和荨麻疹)和迟发型反应(皮肤、风湿性、脉管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小球肾炎)、血液学、眼科和神经系统反应]。本文还对致病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免疫学、现代生物制药技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了乙肝疫苗应用的理论基础,从接种对象、用法用量、使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医护须知等方面,对国内外市场采用遗传工程技术生产的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做了详细说明,以便在预防工作中,更科学、有计划地进行免疫。由于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短,要争取在流行前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6.
戈甲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7,(4)
最近,通过DNA重组技术已在酵母细胞中表达出HBsAg以生产安全的疫苗。了解能否应用酵母源性疫苗增高以前用血源疫苗免疫者的抗体水平甚为重要。作者首先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测定了约在3年前接种3针(0、1和6个月)血源疫苗的维也纳大学医学研究所工作人员的血清抗-HBs滴度。对抗体滴度低于100IU/L者用酵母源性疫苗作加强接种,每剂疫苗含20μgHBsAg。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并与血源乙肝疫苗效果比较。方法对1997年出生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1998年以后对乙肝免疫人群开展急性乙肝发病监测。结果5年期间3次随访检测 HBsAg 阳性率平均为1.5%,较免前本底的 HBsAg 阳性率呈较大幅度下降,疫苗保护率为83%(95%可信区间为76.97%~89.02%),无论母亲 HBsAg 阳性或阴性,使用不同乙肝疫苗的儿童 HBsAg 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接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的对象中,无一例急性乙肝病例报告。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血源乙肝疫苗相当。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