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微囊藻毒素致肝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病学研究及动物实验显示微囊藻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损害效应。微囊藻毒素对肝脏的损害及作用机制是藻毒素生物学效应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微囊藻毒素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微囊藻毒素致肝癌的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致癌作用机制,包括碱基损伤、染色体数目异常、DNA修复能力降低、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免疫系统等。  相似文献   

2.
微囊藻毒素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丽丽  钟儒刚  曾毅 《卫生研究》2006,35(2):247-249
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它是一类具有多种异构体的环状多肽物质。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从而成为水环境中的重要潜在危害物质。作者总结了微囊藻毒素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污染现状,并综述了有关其毒性及作用机理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饮水藻类毒素污染是当今世界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微囊藻毒素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最具代表性且研究最普遍,本文就其理化特性、毒理学研究进展以及危险性评价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微囊藻毒素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迅速发展,工农业排污的增加,各地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导致江河、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异常生长繁殖,其产生的产物——蓝藻毒素尤其是微囊藻毒素(Micmcystins,MCYSTs,MCs),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因其可特异性地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的损伤,被认为是除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以外的环境中致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微囊藻毒素的一般概况及其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大量的营养物质注入水体,湖泊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当环境条件适宜时,湖泊中浮游蓝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严重影响了水质和环境卫生,引起了公共卫生部门、供水机构、生物学、环境学、生态学等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有关蓝藻水华及其毒素的研究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6.
微囊藻毒素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迅速发展,工农业排污的增加,各地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导致江河、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异常繁殖生长而出现水华现象。当蓝藻水华严重时,水面形成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因藻细胞破裂后释放出多种藻毒素而对人和动物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由蓝藻水华现象引起的淡水污染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淡水湖泊、水库等水体均发生过水华现象,且分离及检测到多种毒素。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水源水质调查结果中显示34个湖泊中有一半以上的湖泊面积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进入90年代,全国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更为严重,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杨松芹  崔留欣 《卫生研究》2007,36(1):117-119
微囊藻毒素是淡水水体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一种细胞内毒素,主要表现为肝毒性[1],长期接触可损害细胞遗传物质。目前主要用微核试验、Ames试验、彗星试验等体内外试验检测其遗传毒性。作者综述了微囊藻毒素遗传毒性研究的试验方法、检测终点,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藻毒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癌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藻毒素在实验性大鼠肝癌诱导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方法 以二乙基亚硝胺(DEN)为启动剂,藻毒素为促进剂,构建大鼠肿瘤促进模型(Solt-Farber模型),观察肝脏病理形态改变,分别运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细胞中GSTPi蛋白和GSTPi mRNA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动物肝脏产生结节性增生灶,藻毒素单独作用不能诱导GSTPi mRNA及蛋白表达,但能够促进DEN诱导产生的GSTPi mRNA及蛋白表达,使其表达增加,并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藻毒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癌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提示具有促癌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饮水摄入微囊藻毒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模型中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方法]建立微囊藻毒素促大鼠肝癌前病变的短期实验模型,检测饮水摄入低剂量微囊藻毒素在促肝癌作用的同时诱导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作用。[结果]染毒组大鼹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分别为:饮藻水 二乙基亚硝胺(DEN)启动组11.67‰,腹腔内注射微囊藻纯毒素 DEN启动组14.57‰,与DEN启动组6.8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饮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可增强DEN对遗传物质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工农业以及生活污水排放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由藻类(尤其蓝绿藻)引发的淡水水华现象日趋频繁[1]。在世界范围所发生的水华类型中,微囊藻水华(microcystisbloom)不仅发生频繁、危害大,且可产生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2]。MCs是一类肽毒素,严重威胁着动物的生存以及人类健康。饮用水是MCs在日常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1.
淡水湖泊微囊藻毒素的污染和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海滨  严卫星 《卫生研究》2002,31(6):477-480
微囊藻毒素是淡水湖泊蓝藻产生的一类肽类毒素 ,它的产生受到藻类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微囊藻毒以肝脏为靶器官 ,通过多种作用引起肝细胞坏死 ,抑制蛋白磷酸酶 1(PP1)和蛋白磷酸酶 2A(PP2A)的活性 ,具有致癌性 ,是肿瘤促进剂。微囊藻及其毒素的污染已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广泛性、持续性以及它所具有的热稳定性和水溶性 ,可能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综述了微囊藻及其毒素的污染、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原因和毒理学研究现状 ,预防的基本原则 ,并就其在食品安全方面将要开展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饮用水源藻类及其毒素污染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分析江苏省饮用水源富营养化现状,探讨藻类及其毒素污染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方法 对近期江苏省水源水质评价的监测资料和公开发表的论资料进行整理和再分析。理化指标检测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85进行。藻类数量种群和叶绿素分级评价按(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进行。藻类毒素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测定。结果 水源水中藻类种届主要为蓝藻门、隐藻门、硅藻门、绿藻门。富营养化严重程度依次为太湖、骆马湖、北山水库、如东内河和运河,最低是长江(贫营养)。不同饮用水源类型中藻毒素含量阳性率高低顺序是:太湖水源水、沟塘水、河水、浅井,而深井水为0,太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其出厂水有阳性。饮用不同水源的肝癌死亡串高低顺序为沟塘水、河水和浅井水,这与藻毒素污染程度一致。全省9个消化道肿瘤高发县均为太湖、洪泽湖流域和水网地区,而低发地区为非水网地区或多山地区。结论 江苏省饮用水源藻类及藻毒素污染已成为水源水质普遍恶化的重要因素。藻类污染的优势种群突出,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藻类及藻毒素污染与人群消化道肿瘤有联系。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水源水藻类和藻类毒素污染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孟玉珍  张丁  王兴国 《卫生研究》1999,28(2):100-101
1996年-1997年对郑州市水源水藻类污染状况进行了连续检测,采用高敏感度ELISA方法测定了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表明,郑州市水源水藻类的生长有明显的季节特征,2月及12月份,是藻类生长的两个高峰期,藻类总密度最高达到1068万个/L。1995年7月、1996年1月郑州水源厂调蓄池水微囊藻毒素含量均超过200ng/L。按照Carlson提出的富营养化指数TSI判定标准,结合总氮、总磷、COD及藻类密度等指标,认为郑州市水源水已呈现富营养化特征。建议对郑州市水源水藻类毒素的季节变化,浮游藻类的密度、组成及优势藻种的生长变化规律等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活饮用水有机污染与肝癌死亡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倩  陈昌杰 《卫生研究》1992,21(4):181-183
本文根据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调查资料及中国恶性肿瘤资料,进行了以县为单位的统计学分析,数据包括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中的2072个县,约8亿人口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大范围内饮水的有机污染程度(用水耗氧量作为指示指标)的分布与肝癌死亡率的分布基本符合,男、女肝癌死亡率与水耗氧量呈正相关(P<0.01)。说明饮水有机污染可能是肝癌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北京密云水库的富营养化状况和微囊藻毒素污染水平。方法选取密云水库的5个点,用LC/MS/MS测定了水中微囊藻毒素-LR和RR。富营养化的有关指标藻细胞数、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化学耗氧量(COD)、总有机体(TOC)、铁(Fe)和浊度用常规的分析方法,现场测定水温。结果密云水库受到有机污染物污染较小。根据叶绿素和总磷的评价标准,结合评分法进行综合评价表明密云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还很低。在密云水库中检出了微囊藻毒素,最高值出现在9月份,MC-LR和MC-RR的浓度分别为41ng/L和18ng/L。结论北京最大的水源地密云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还很低,属于贫营养型。密云水库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最大值还远低于我国的卫生标准,北京的饮用水源应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微囊藻毒素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囊藻毒素(MCs)是蓝绿藻属产生的一类密切相关的环状七肽毒素,其毒性主要表现在特异性抑制细胞内的蛋白磷酸酶(分别为PP1和PP2A)。目前有关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的研究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LC-MS)、蛋白磷酸酶抑制试验(PP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Cs的研究进展,并对ELISA在天然水中检测微囊藻毒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河滩地傍河取水工程对黄河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方法 2008年夏秋季节(5月6日至11月5日),对黄河和傍河取水工程"九·五"滩地5眼管井进行了6个月的水样采集,每季8次,共16次,ELISA法测定水样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黄河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均在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微囊藻毒素-LR基准值以下,且秋季微囊藻毒素含量平均值高于夏季(P<0.01),滩地5眼管井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均低于黄河水,傍河取水工程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与距黄河干道距离无关。结论傍河取水工程对微囊藻毒素有着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8.
微囊藻毒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微囊藻毒素对人体肝脏的损伤作用。方法 :采集不同程度污染微囊藻毒素的饮用水 ,以横断面调查方法 ,比较不同暴露组人群肝脏酶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3组不同暴露人群的 SGPT和 γ- GT的水平不同 ,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 .0 5 )。 结论 :长期饮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沟、塘、河水可能造成肝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