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直肠或结肠某段神经的发育异常:肌肉和粘膜下神经丛并不缺乏,但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肠管呈痉挛状态,丧失蠕动能力,以致近段肠管继发扩大、肠壁肥厚而形成巨结肠。国内外均用手术治疗、切除有病变的结肠和直肠。手术的创伤大,文献报导死亡率达5.6%;有时还后遗肛门狭窄、大便失禁、闸门综合症等并发症。1972年以来,我院采取针刺、穴位注射、内服中药、持续扩张痉挛段肠管等措施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共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某段直肠或结肠的严重发育畸形。病变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引起局部痉挛、狭窄和丧失蠕动功能,以致粪便大量淤积,使近端肠管极度扩大,肠壁肥厚,形成了巨大的结肠。病儿出生后表现便秘、腹胀、呕吐、消瘦、衰竭,半岁以内约有50~70%死亡。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对这一严重危害婴幼儿的疾患,均采用手术治疗,如Swenson氏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某段直肠或结肠的严重发育不全。由于病变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引起局部痉挛、狭窄和丧失蠕动功能,以致粪便大量瘀积,使近端肠管极度扩大,肠壁肥厚,形成了巨大的结肠。病儿出世后表现便秘、腹胀、呕吐、消瘦衰竭,有的文献报导半岁以内约50~70%死亡。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对这一严重危害婴幼儿的疾患,均采用手术疗法。什么Swenson术,Duhamel术等不胜枚举。所有这些手术方法,都是从局部观点出发,认为只有机械地切除病变肠段,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体弱的婴儿身上,施行腹部会阴联合手术,切除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经肛门拖出病变肠管并予以切断 ,结、直肠一期吻合 ,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 10例。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获得成功 ,无术中、术后近期并发症。结论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 ,手术创伤小 ,近期效果良好。适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  相似文献   

5.
我们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中,采用针刺,穴位注射(人参),内服中药,持续扩张痉挛段肠管等措施,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26例,多数病例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扩大的肠管张力恢复,蠕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结肠壁肌间神经丛及粘膜下神经丛中的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或变性,引起病变肠段失去正常蠕动,形成痉挛、狭窄,造成排便困难.成年人先天性巨结肠较少见,在诊治方面有其特点,现将7例成年人先天性巨结肠予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是由于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致肠道平滑肌持续性收缩呈痉挛状态,导致粪便通过障碍;病变肠道近端的正常肠管因粪便滞积而剧烈蠕动,欲将粪便推入痉挛部位,久而久之肠管代偿性扩张、肥厚,形成巨结肠。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45例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小儿常见疾病,发病率高达1/2000-1/5000,最显著病理生理变化是病变肠管神经发育异常或确缺如,导致局部肠管痉挛和狭窄,肠蠕动丧失和内括约肌松弛反射消失,随着近端肠管的蠕动,不断推挤肠内容物向前,引起狭窄段近端肠管扩大,从而形成继发性巨结肠,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先天性疾病。目前,HD保守治疗效果差,多数需手术治疗,但各种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恢复所有肠道功能,均有相应缺陷和并发症[1],许多患儿术后肠道运动功能紊乱持续存在[2-3],术后并发症高达20%~30%。  相似文献   

9.
小儿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发育畸形,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由于病变肠段正常蠕动功能缺失,经常处于痉挛状态,造成功能性肠梗阻,粪便通过困难,痉挛肠管的近段在长期粪便淤结下逐渐扩张肥厚导致巨结肠。本院于1999~2003年收治20例小儿巨结肠患者,均采用一期根治术治愈出院,现将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95-796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段出现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目前,治疗的方法有多种,绝大多数需要开腹或借助腹腔镜处理肠系膜,切除病变肠管,其手术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缺陷。先天性巨结的病因,为直肠甚至结肠的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该段肠管丧失了正常蠕动机能,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致使类便通过障碍,临床出现便秘或肠梗阻症状,上位肠管因蓄便积气  相似文献   

12.
<正>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新生儿期低位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1/5000。其主要病变是胚胎期,神经节细胞在消化道移行受阻,病变肠管神经发育异常,致使肠管痉挛狭窄,随着近端正常肠管蠕动加强,使近端肠管代偿性扩大,形成继发性巨结肠。HD病因未明。目前主要认为是神经嵴细胞源性疾病和多基因遗传病。近年来,HD致病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就HD分子遗传学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既不用开腹,也不需腹腔镜,在微创的情况下实现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根治术式。方法 采用经肛门斜行切断直肠(前高后低),处理直肠、结肠系膜,拖出病变肠管并予以切除,结、直肠I期斜面吻合的方法,治疗短段型(5例)及普通型(18例)巨结肠共23例。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无须扩肛,随访1-12个月,排便正常,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 非开腹式,经肛门拖出并切除病变结肠,是一种全新的手术路径。它在实现对巨结肠根治的同时,获得了最佳的美容效果,并降低了一定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过去先天性巨结肠症均用手术治疗。1972年以来我院采用耳针,穴位注射、内服中药及扩张痉挛狭窄段肠管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兹将有完整病史和X线检查资料的12例作初步分析。本组12例都是一岁以内的患儿,均有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典型病史和体征。钡灌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一种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即遗传和环境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结肠远端神经节细胞缺乏引起局部长期痉挛,不能正常蠕动,以致近端肠管扩大、肥大,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表现为不排胎便或胎便排出延迟、腹胀等肠梗阻症状,其严重并发症是中毒性小肠结肠炎,是最多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钡透检查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手段,而钡透前灌肠是否彻底直接影响钡透检查的准确性,2000年1月至  相似文献   

17.
刘靖中 《吉林医学》2011,(34):7393-7394
<正>先天性巨结肠是新生儿期消化道畸形,由于先天性神经节细胞缺少而致肠段狭窄,继发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由于肠管持续痉挛,造成狭窄从而失去正常的蠕动功能,使肠黏膜增厚、水肿、肠壁扩张,造成巨结肠段,因反复便秘、腹胀、呕吐从而影响患儿正常生长。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术前回流灌肠,可取得良好效果并可缓解症状及维持排  相似文献   

18.
我院从1972年开始,采用耳针及穴位注射人参、内服中药,扩张痉挛狭窄段肠管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多数患儿在治疗后能维持正常排便功能,扩大、肥厚的肠管缩小,肠蠕动和张力恢复,排空功能良好。本组病例有半数患儿在治疗后取得满意或良好的疗效;约有1/3的患儿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有些患儿治疗后虽有短暂的症状好转,但1~2年后便秘复发。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前结肠灌洗赵红斌(广西区第二人民医院桂林市541002)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症;结肠灌洗;术前先天性巨结肠症是结肠远端及直肠缺乏神经节细胞的肠道发育畸形,是小儿消化道畸形中一种常见疾病,病变部位肠道呈痉挛性狭窄,其近端肠管扩张肥厚。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术治疗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0年7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与协作医院,共计对68例术前诊断为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分别实施了非开腹手术,即经会阴切口施行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对其适应证、具体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结果 术中及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非短段型巨结肠者7例,术后巨结肠症复发,改为开腹手术;其余61例(54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7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短者2年,长者6年,巨结肠症均未见复发.结论 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治疗小儿短段型、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方法安全可行、操作简便、免开腹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实践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