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伴视神经炎的多发性硬化 (MS)患者线粒体DNA 1 1 778突变情况 ,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在MS中可能的致病作用。方法 收集 1 5例伴视神经炎的MS患者 ,应用点突变特异性引物PCR法 (MSP PCR)和单链构像多态性法 (SSCP)检测其外周血线粒体DNA1 1 778突变。结果 经两种方法检测 ,1 5例伴视神经炎的MS患者均未发现线粒体DNA 1 1 778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突变与MS的关系有待增加样本例数尤其是女性患者例数 ,检测更多的线粒体突变位点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DNA突变与线粒体脑肌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线粒体DNA的基本结构、功能及特性,并着重讨论线粒体DNA点突变与几种临床常见的线粒体疾病如Leber's病,MELAS,MERRF之间的联系及特异性线粒体DNA点突变的基因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Leigh综合征的线粒体DNA突变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了解中国人Leigh综合征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特点。方法:对12例LS患者用Southern杂交和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的方法检测有无mtDNA的缺失及T8993G、T8993C、T9176C、A8344G、A3243G等点突变。结果:在4例患者中发现mtDNA点突变,包括T8993G1例、T8993C1例、A8344G2例,定量分析表明突变型mtDNA的比例均较高,为87.2%-97.8%,未发现mtDNA的大片段缺失及T9176C、A3243G点突变。结论:LS在遗传方面有显著的异质性,根据不同的病因,临床表现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观察Alzheimer病(Alzheimerdisease,AD)患者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上点突变的情况,并探讨mtDNA点突变与AD发生的关联性。方法入组了111例AD患者作为AD组和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正常老人117名组成对照组,应用PCR-RFLP的方法对被研究对象mtDNA上分别位于第4336、5460和8021三个位置的点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第4336位置上的碱基未发现存在突变的现象。第8021位置上的碱基仅在正常老人组内检测到1例突变型,其余均为野生型。在第5460位置上对照组突变率为2.6%(3/117),AD老人组中突变率为6.3%(7/111),显著性检验χ2=1.902,P=0.168。结论在我国上海汉族人群中线粒体DNA上第4336位置上可能不存在点突变的现象,第8021位置上突变也很少发生,在第5460位置上的碱基可能出现A或T的点突变,但这种突变的发生可能与AD的发生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与痴呆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证实家族聚集性 AD与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及早老素1、早老素2基因的突变有关,而迄今为止,仍未发现与散发性 AD 相关的致病基因。研究表明,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可导致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增多以及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进而导致 AD 的发生、发展。然而,关于 mtDNA 突变或单倍群与 AD关系的研究结果是有争议的。现对 mtDNA 与 AD 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指导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6.
Alzheimer病线粒体DNA突变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能量代谢降低为A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而线粒体是细胞能量储存和供给的重要场所。近年研究认为 ,线粒体DNA突变与AD的发病有关 ,本文就线粒体DNA突变在AD发病中的致病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线粒体DNA部分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验证线粒体DNA点突变与早发性帕金森病 (PPD)的相关性 ,并了解中国人线粒体DNA点突变特点。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斑点杂交、放射显影定性方法对 4 0例PPD患者及 4 8名健康对照组A4 336C、G5 4 6 0A、A10 398G、A13780G突变点进行检测 ,对 2 0例PPD组和 2 0例对照组碱基位点 10 2 5 6~ 10 5 77线粒体DNA片段测序。结果 PPD组A10 398G、G5 4 6 0A、A4 336C、A13780G ,4个位点的突变率均高于对照组 ,而且PPD组A10 398G突变率 (5 0 0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4 6 % ) (P =0 0 0 0 1) ;其他 3个突变点PPD组的突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新发现碱基位点 10 4 0 0C/T多态性。结论 线粒体DNA突变与PPD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A10 398G突变很可能是PPD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人线粒体DNA存在 10 4 0 0C/T多态性和PPD患者A10 398G高突变率 (5 0 0 % )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点突变与遗传性共济失调(HA)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26例HA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用限制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有无A3243G、T8993G或T8993C点突变。结果所有H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均未检测到线粒体DNA点A3243G、T8993G或T8993C点突变。结论线粒体DNAA3243G、T8993G或T8993C基因突变导致HA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单纤维PCR技术在单细胞水平研究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的突变,不仅能确定线粒体肌病与脑肌病患者骨骼肌是否存在线粒体DNA突变及其类型,还能研究线粒体DNA突变类型和突变比例与骨骼肌病理改变的相互关系,认识线粒体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线粒体是细胞的“能  相似文献   

10.
血清尿酸与多发性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改变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检测88例MS患者(MS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程、病情的关系;并与其他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患者(OIND组)和健康体检人员(正常对照绀)比较。结果 MS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OIND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处于MS急性复发期患肯的血清尿酸水平低于缓解期患者(P〈0.05)。血清尿酸水平与MS的临床分期独口相关(P〈0.05),与病橼和扩展后的功能障碍状况量表评分不相关(均P〉0.05)。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可作为MS诊断及判断MS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及其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encephalomyelitis,EAE)可能是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神经系统的炎症、脱髓鞘和星形细胞增生为特征。近年来,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较快,认为MS是一种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疾病,一些炎症性细胞因子(cytokine,Ck)如IFNr、LT、TNFa、IL-1等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通过一些抑制剂来恢复这些炎性细胞因子的平衡似乎是一种可能治疗的途径。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包括两大类即Ck抑制剂和抑制性Ck。1Ck抑制剂Ck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温岭散发性帕金森病(PD)线粒体DNA(mtNDA)基因突变与国人散发性PD相关性.方法 对88例散发性PD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人的基因位点G1719A、G4580A、C7028T进行扩增,将其异常结果进行基因测序,确定基因突变发生位点.结果 在PD患者G1719A附近有4例1711(G→A)1738(A→G),3例1738(A→G),1例1664(G→A)突变;在G4580A附近有1例4476(A→G),1例4638(A→G),1例4651(→T)突变;在C7028T附近有1例6984(C→T),1例6979( G→C) 6984(C→T),3例7083(C→),4例6963(G→A),1例6910(C→A)突变,共发现11种突变类型,对照组无发现突变位点.结论 散发性PD患者存在线粒体基因位点突变,预示线粒体基因突变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肌阵挛癫痫合并破碎红纤维综合征的线粒体DNA突变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肌阵挛癫痫伴破碎红纤维综合征 ( MERRF)的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 PCR- RFL P)方法检测 6例 MERRF患者及其部分母系亲属的肌肉和 (或 )外周血细胞的mt DNA的 A8344 G点突变 ,并进行突变型 mt DNA的定量分析。结果 在 2例患者的肌肉和外周血细胞中检测到A8344 G点突变。但其母亲的外周血细胞中未能检测到此突变。这 2例 A8344 G阳性标本中 ,肌肉组织的突变型mt DNA的比例分别为 79.0 %和 86 .8%,而在外周血细胞中分别为 5 9.7%和 72 .9%,突变型 m t DNA的比例在肌肉组织中高于外周血细胞中。结论 在 MERRF患者不同组织中检测到 mt DNA A8344 G点突变 ,与国外报道一致。但国外报道 MERRF多为母系遗传 ,而我们的病例未能有此发现 ,须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1 资料和方法1.1 观察组 :54例 (男 2 8例、女 2 6例 )多发性硬化 (MS)患者均为神经科住院病例 ,年龄 12~ 60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Poser[1] 等提出的MS诊断标准。1.2 对照组 :( 1)健康对照组 (HC) ,为体检中心的健康人群共 56例 ,男女各 2 8例 ,年龄 14~ 62岁。  相似文献   

15.
细胞因子与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因子与多发性硬化王宇卉程杰综述徐培锡审校多发性硬化(MS)及其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是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炎症及脱髓鞘为特征。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的效应及免疫调节功能多...  相似文献   

16.
尿酸与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有关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病人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且可能与疾病的活动性、病程、神经伤残程度及性别有关。尿酸被成功地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多发性硬化病人口服尿酸前体肌苷可以使临床症状改善,提示对尿酸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研究,有望为进一步探索多发性硬化发病机理及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找到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脯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研究MS的动物模型。在MS发病过程中各种酶类表达活性增加,明确各种蛋白酶在MS中作用对制定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各种蛋白酶与MS/EAE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与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氮参与了多发性硬化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对MS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文章对NO促进MS病情发展和缓解的作用及机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脯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研究MS的动物模型。在MS发病过程中各种酶类表达活性增加,明确各种蛋白酶在MS中作用对制定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各种蛋白酶与MS/EAE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