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者,电生理学、血流动力学等检查均是有利的,对康复期者,某些项目的检查也可做,如踏车运动试验、放射扫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等,以上检查对于确定梗塞范围的大小及预测患者的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作者指出,对急性心肌梗塞者,在症状发生12小时内,一方面要注意肺部听诊,是否存在罗音(特别肺底部),另一方面要迅速行血流动力学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现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的重要死因之一。梗塞范围的大小对AMI患者的危重程度和病死率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确定心肌梗塞范围大小的、最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是CPK(肌酸磷酸激酶)酶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练世刚  王学义 《西部医学》2010,22(11):2115-2116
目的分析地震前后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地震后46例急性心肌梗塞进行分析,并与地震前31例急性心肌梗塞进行对比。结果地震后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增多,危险因素中,吸烟、饮酒、过度疲劳与地震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地震后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增多,可能与地震后急性心肌梗塞某些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过度疲劳等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了5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全面认识,减少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误诊、漏诊的情况.方法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按年龄来分组,并对其在临床表现、死亡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的发病率,死亡率都明显高于中年患者.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我们应该加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关注,以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左心室功能取决于梗塞范围的大小,其预后也必然与此有关。但目前测定梗塞范围的方法和技术、设备等要求很高,尚不能普遍采用。Selvester等于1965年提出用心电图标测法来推算梗塞范围,但需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以后Palmeri及Wagner等在此基础上加以简化,用常规心电图的QRS时限与振幅的  相似文献   

6.
陈二跃 《中原医刊》2003,30(10):19-20
目的:探讨青壮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将46例青壮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加以分析、总结。结果:表明青壮年急性心肌梗塞多有诱因而少有先兆、症状典型、伴心律失常多见且预后较好。结论:青壮年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均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价值已被肯定,但用药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尚未标准化,溶栓成功后冠脉再闭塞的问题尚未解决.本文以首次剂量8万 u 或20万 u 尿激酶静注,冠脉再通后继以追加强化的方法溶栓治疗 AMI18例,试图探索尿激酶溶栓治疗 AMI 的适宜剂量及解决溶栓成功后冠脉再闭塞的办法。材料和方法一、对象:受检对象共39例,均按WHO 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组  相似文献   

8.
一、急性心肌梗塞的左室功能测定急性心肌梗塞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梗塞区域的范围大小,后者直接影响左心室的运动功能,因此通过左心室壁运动功能测定对病情估计有重要的价值。研究分三个阶段:(1)急性期(平均梗塞后2.7天);(2)恢复期;(3)随诊阶段。主要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电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技术。【急性期】 1.评价急性心肌梗塞左心室总的和局部的功能变化。将心肌梗塞按病情分为四级;Ⅰ级,左心室功能正常;Ⅱ级,轻度左心功能不全;Ⅲ级,伴有肺水肿;Ⅳ级,伴有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9.
设法防止心肌便塞范围的扩大,是临床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患者急性期以及治疗的过程中随时准确地推算梗塞的大小具有一定的价值。目前,在推算急性心肌梗塞大小的方法中,量被人信赖的是Sobel等人主张的根据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游出量推算心肌梗塞大小的方法。但此法必须在发病后连续取血测定游出量,而且这是一种创伤性的方法。其他现有的心肌核素显像及左室造影法等又均不适用于心肌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实施。 Moroko以前壁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前胸部取39个点作心电图标测所获得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侯伦 《中国医药导报》2006,(29):110-1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1998年6月~2005年6月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及治疗方面具有其复杂性、多样性及隐蔽性,其疼痛以非典型疼痛多见。无痛型以6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塞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发生率高,基础疾病及继发脏器受损所占比例较高。结论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在治疗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行直接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螺内脂的干预治疗等。  相似文献   

11.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塞致命性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发病的早期,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各家报告不一,1944年Jetter等报告一组尸检病例,占急性心肌梗塞总数的73%。另一组急性心肌梗塞609例尸检报告,心脏破裂44例,占7.2%。也有人报告约占四分之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的资料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择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01月至2016年0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102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展开分组研究。对52例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常规治疗+卡维地洛进行治疗;对50例对照组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常规治疗;对临床疗效、心率、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水平呈现为一定程度的下降,患者的射血分数呈现为一定程度提高,心功能获得显著改善,观察组在上述几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选择卡维地洛,能够将患者的心脏负荷显著减轻,避免出现心室重构的现象,将心功能显著改善,最终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律失常与梗塞部位、病变血管、治疗措施、预后有直接关系。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存在猝死风险,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正> ECG心前ST段标测是测定急性心肌梗塞范围大小的一种方法。1971年maroko等在狗的实验上首创此法。其后有关的动物实验大多皆在狗或猪等大型动物身上进行。本实验的目的是在我组建立的家兔急性缺血性濒危心肌模型上试用 ECG 心前 ST 段标测法测定其缺血性濒危心肌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穿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I)的诊断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先天性室间隔肌部缺损相鉴别方法。方法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中并发室间隔穿孔5例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总结其诊断要点。结果室间隔穿孔大于1.0cm的2例患者,经内科治疗一个月,因心衰无明显改善而自动出院,室间隔穿孔小于1.0cm的3例患者,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好转出院。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床旁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穿孔首选的可靠方法。其治疗及预后与室间隔缺损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 溶栓疗法现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规治疗方法,CCS—2是第二项中国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研究课目,主要目的是研究早期应用倍他乐克、阿斯匹林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如果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同时符合溶栓与CCS—2入选标准时,就其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用酶峰时间聚类分析法判断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解决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再灌注与未再灌注者酶峰重叠问题;方法:将多种血清酶达峰时间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等混合聚类分析)进行综合分类。结果:将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区分为再灌注与未灌注组,与临床情况基本符合;结论:用酶峰时间聚类分析法判断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效果满意,且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进展李洁,关慧灵综述随着科学发展,争论70余年的冠脉内血栓形成与心肌梗塞的因果关系得到澄清,并推动心肌梗塞的治疗进展。以往的治疗方法如冠心病监护、电复律、起搏、血流动力学监测、血管扩张剂的应用等,已将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病死率从...  相似文献   

19.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上各导联时限变异的程度,其大小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一致。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测定了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辨证分型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同期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和有痛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临床特点、中医辨证分型及近期预后。[结果]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表现隐匿,梗塞部位多位于下壁、右室、后壁,占65.6%,中医辨证分型以阳气虚、气阴两虚多见,占65.6%;有痛性急性心肌梗塞以血瘀、痰浊证型多见,占70.0%。无痛笥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构成比明显高于有痛性急性心肌梗塞,前者心力衰竭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后者,急性期病死率高于后者,主要死因是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